我在醫院開咖啡店:還沒盈利,競爭對手已經殺過來了
來源/時代財經
撰文/李馨婷
中國人有多愛喝咖啡?
2023年底,研究機構“世界咖啡門戶”(World Coffee Portal)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品牌咖啡店市場。在過去12個月中,中國品牌咖啡店數量增長了58%,達到近5萬家。
另據紅餐大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10月29日,全國咖啡門店數約有19.16萬家。窄門餐眼則顯示,截至2023年9月,近一年新開咖啡門店77083家。
隨著市場爭奪戰的打響,本土連鎖咖啡品牌的價格下限已經下探至10元以下。而咖啡這一過去與精英人群畫等號的消費品類也早已打入下沉市場,擁有更豐富的消費場景。
除了過去常見的寫字樓、街鋪與核心商圈,如今消費者甚至可以在醫院里看到咖啡品牌門店,而咖啡品牌們也開啟一輪對定向點位的爭搶。但就醫院這一非常規消費場景而言,經營者們更關心的是到底能不能賺錢。
01
咖啡店“攻占”醫院
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的醫院里,瑞幸咖啡、星巴克與太平洋咖啡的門店正變得越來越常見。
普通咖啡點位的飽和是驅動各大連鎖咖啡品牌布局醫院的一大原因。
窄門餐眼顯示,截至1月11日,瑞幸咖啡、庫迪咖啡、星巴克與幸運咖的門店數量已分別達到16196家、7064家、7733家與2781家。隨著常規點位的挖掘空間逐漸見頂,連鎖品牌不得不將目光投向過去不太容易進入的區域。
1月1日,瑞幸咖啡通過官微宣布,在已開通的加盟模式中新增“定向點位加盟模式”,即由瑞幸咖啡提供希望進入的場所名單,有能力把門店開到指定場所的加盟商,可通過申請加入工作、學習、休閑、醫療、交通樞紐、景區等場景。此前,Tims天好咖啡則將加盟店的場景延伸至中石化易捷、21世紀不動產,甚至良品鋪子門店。
連鎖咖啡品牌進入醫院往往帶著迫切的市場增長需求,相比之下,獨立咖啡品牌入駐醫院的選擇則帶有一定的隨機性。
張爍(化名)工作的獨立品牌咖啡店位于廣州一家醫院的辦公樓,門店面積十來平方米,不設座位區,常駐員工只有兩名。1月11日,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門店開設至今已經2年有余,老板開店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品牌宣傳。
據張爍透露,門店老板的主業是在事業單位里承包食堂業務,在醫院開設咖啡店對其主業投標也有背書效果。“當時我們的經理認識這家醫院的工作人員,打聽到有合適的位置,就參加了投標,在這里開了店。”
2022年時在西南地區某二線城市開設了當地首家醫院咖啡店的苗苗(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在開設醫院門店之前,她已經在當地普通點位開設了兩家門店,“因為我曾經在醫院工作過,了解醫院內消費人群的口味習慣,所以在開第三家店時,就決定在比較熟悉的市場里做做嘗試。”
02
醫院賣咖啡能賺錢嗎?
在醫院賣咖啡到底賺不賺錢?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對影響力與選擇權均有限的獨立品牌乃至中小品牌來說,在醫院開店基本很難盈利。
張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因為門店位于醫院辦公樓,消費人群基本為醫院職工,門店的消費需求雖然穩定,但消費總量并不高,因此門店至今仍處于虧損狀態。“我們一杯美式標價12元,這個價格本來就不賺錢,還要給職工打8折。”張爍說道。
張爍透露,開設在醫院門診大樓附近的另一家小型連鎖咖啡品牌的門店,雖然能夠承接病人家屬等更多客流,但因為整體售價更低且產品口味一般,開店一年多以來,也僅僅是處于保本狀態。
相比之下,具有品牌影響力的知名連鎖品牌,經營前景或更加明朗。
張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前段時間,醫院有招標需求時,主動向市場上的一個知名連鎖咖啡品牌拋出了橄欖枝,給到的門店位置也比醫院現有的咖啡店更好。
2020年,太平洋咖啡在廣州新開一家醫院門店時,其品牌負責人曾對外表示,太平洋咖啡在醫院渠道已經開出近20家店,生意不錯,計劃在醫院渠道中繼續深耕下去。
除了醫院在引入咖啡品牌,運動品牌到高奢品牌也在將咖啡場景搬進自己的門店。去年12月6日,國內首家迪奧咖啡館(CAFé DIOR)于上海前灘太古里正式開業。此前,李寧、特步等運動品牌也涉足咖啡領域,中國郵政也在廈門開設了全國首家郵局咖啡店。
幾乎無處不在的咖啡店令咖啡逐漸成為中國消費者的日常飲品。2023年6月,星巴克首席執行官納思瀚訪華時曾指出,“中國人均每年咖啡消費是12杯,而日本是200杯,美國是380杯。”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為3817億元,預計在2023年達到6178億元,中國咖啡市場預計將保持27.2%的增長率,遠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盡管消費市場廣闊,但從卷產品、卷價格到卷門店,國內咖啡品牌的競爭仍將持續激烈。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