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迷失于1688
來源/遠川研究所
撰文/鄭鵬飛
2022年,在一級市場miss了拼多多的徐新,開始反思自己“不太懂低線人民是怎么生活的”。
于是,住在浦東御翠園(均價超過21萬/平)的徐新,選擇跑去安徽省蚌埠固鎮張家村的四戶人家里,同吃同住了八天。
在鄉下,徐新一度困惑為何老鄉有了淋浴,卻還需要常備這么多臉盆——后來她才發現這是為了收集洗臉水沖馬桶。
而且由于老鄉家熱水都靠太陽能,徐新早晨也不得不用冷水洗頭。參加完“變形記”的徐新,此時幡然恍悟:
“中國有十四億人,其中十億人是沒有錢消費升級的[1]。”
隨后整個2023年間,過去被認為是“消費女王”的徐新,在新消費賽道偃旗息鼓,反而在二級市場追高押注了拼多多,按高點計算賺了超過1.7億美元,屬實是賺麻了。
而徐新動作的一升一降,幾乎就是消費風口迅速變幻的最佳注腳。
曾幾何時,新消費品牌們扛著“消費升級”的大旗所向披靡:爆品頻出,ROI奇高,品牌彎著腰滿地撿錢,似乎分分鐘要把老消費品牌們干趴下。
但是很快,這些靠“大牌平替”概念迅速風靡的新消費品牌,遭到了新一輪平替的快速追尾。
主播們賣力吆喝的對象,從新品牌變成了大量白牌廠貨;電商平臺們也不再為新品牌們鍍金,反而轉頭為廠貨敞開了大門;囊中羞澀的消費者們挽尊“不是xx買不起,而是多多更有性價比”,紛紛投向廠貨平替的懷抱。
新消費們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它在今天的落寞,既不是死于外資“入侵”,也沒有殞于同行傾軋,而是消失在了1688平替們的汪洋大海。
生于平替
盡管如今被詬病為“美妝刺客”,但諸如完美日記、花西子等新消費品牌,在當初卻是以“大牌平替”之姿起家的。
早期的花西子對標植村秀的“平替”做營銷,完美日記也將自己定位為“大牌平替”:完美日記唇釉“804蜜糖柑橘”,就和YSL的202顏色很像,但價格不到其20%;對于買慣了真大牌的小紅書用戶們來說,這種定位堪稱感人。
就連新消費創業的初代網紅雕爺,也在第一次拿到完美日記口紅頗為震驚:“又潮還又特么便宜,東西還實在是挺好……(新消費平替)對傳統品牌的碾壓,隆重開始[2]。”
新消費品牌迅速登上歷史臺前,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國內發達的供應鏈——這些新品牌在確定了名字、包裝和KOL矩陣后就能快速起勢。
拿新消費創業最熱鬧的美妝行業來說,國內一眾知名代工廠如科絲美詩、諾斯貝爾們,都曾被雅詩蘭黛、CHANEL和Dior調教多年,能夠以低成本生產,來降低新品牌們的“試錯門檻”。
例如科絲美詩在2020年8月推出“少量生產體系”,支持500個起訂,交貨周期壓縮至30-45天[3]。這種靈活的供應鏈徹底改寫了美妝行業的游戲規則,完美日記上線三年,SKU迅速膨脹至1500個,平均每個月推出40多個sku,儼然美妝界的Shein。
新消費起盤搭上了供應鏈的便車,而到了銷售環節,相比起傳統品牌長時間重投入打造出來的各類分銷渠道,新消費品牌們此時又找到了一條簡單輕松的流量捷徑。
花西子和完美日記們,先是趕上了小紅書和知乎們的流量洼地,“不惜高于刊例價兩三倍來進行投放,鋪天蓋地都是他們的廣告[5]”。
而回報也是驚人的:2017年完美日記重倉小紅書,ROI做到了5以上[4],三年后就拿下了彩妝第一名。
2016年11月,當李佳琦離開南昌天虹商場美寶蓮的小專柜,開啟自己的直播生涯時,新消費國貨與老牌美妝品牌的命運,也一度就此分野。
當初的美寶蓮花了十余年在中國的130多個城市拓展了5000多個銷售網點,才成為中國消費者最耳熟能詳的大品牌,而在電商直播的滔天流量下,美寶蓮第一次嘗到了前功盡棄的滋味:
2019年,花西子憑借李佳琦直播間異軍突起,一路殺進當年雙11的TOP10。此時的美寶蓮卻困于渠道轉型之中,錯失線上紅利的美寶蓮不得不大面積關店、收縮,在兩年后從昔日彩妝霸主滑出了前五席位。
搶在老消費品牌們還沒摸透新的渠道和流量玩法之前,嗅覺更敏銳的新消費們悄然實現了后來居上。來去之間,仿佛一個“錢嘩啦啦地響,GMV不斷膨脹”的世界近在眼前。
但這些稚嫩的新品牌們沒想到的是,當初他們以為自己抓住的紅利就像流沙,也造就了他們終將被傾覆的命運。
死于平替
僅2023年上半年,抖音美妝品類涌現了140多個億元品牌,其中一半都是新面孔。年初,跑贏歐萊雅、雅詩蘭黛等一線品牌的國貨之光還是“海潔婭”;到了雙11,抖音彩妝的頭部交椅,也悄然換成了一家名叫“VC”的新品牌。
在大量品牌的曇花一現間,2023年下半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護膚品牌嬌潤泉異軍突起,它旗下只有四款產品,價格在50~100之間,主打一個性價比,并全部登頂了抖音細分榜單的榜首。
更為神奇的是,就在數月之前,嬌潤泉才剛剛完成品牌的注冊。這樣的奇跡,只因嬌潤泉是抖音頂流瘋狂小楊哥的旗下品牌。
在一段直播切片中,小楊哥先是以身試法聲稱嬌潤泉治好了小楊弟的粉刺,隨后又以一如既往的夸張風格為嬌潤泉的質量擔�!拔因_你我是個嘚”。
這樣接地氣、高密度信息輸出的視頻切片,掛上小黃車鏈接,再通過抖音上數千個小楊哥分身的快速分發,嬌潤泉的月銷在去年8月就已經高達1.5億元。
在更早前小楊哥就孵化了貼牌品牌“小楊臻選”,半年時間銷量就突破了1000萬單;辛巴的自營品牌已超過20個,涵蓋美妝護膚、日化、食品等多個領域,其中超10個品牌直播間累計銷售破億。
就連靠著大牌3C數碼起家的羅永浩,也盯上了工廠貨。去年12月,“交個朋友廠開賣”正式開播,直接兜售產業帶商品,連品牌名都省了,只剩下諸如“100%純羊毛針織衫”等款式名稱[6]。
主播們紛紛轉向廠貨白牌的背后,是新消費品牌們潰如山倒,再無廉價流量的羊毛可薅。
在一篇廣為流傳的控訴里,茶飲品牌Chabiubiu的創始人,講了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Chabiubiu的ROI曾一度到9,月銷快速竄至百萬級別。但流量紅利很快不再,一場直播花了近50萬買量,銷售額才達到了百萬,ROI慘不忍睹。
對于Chabiubiu而言,投流換增長幾乎等同飲鴆止渴,但不投流更意味著銷量的快速歸零,“月銷百萬一路掉到月銷5~10萬”[7]。
新消費兩難窘境背后,則是流量成本在過去數年間,走出的一道先升后降的U型曲線:
1.在早期,大眾消費需求旺盛,而品牌的豐富性嚴重不足,于是品牌怎么投都賺錢。反映在曲線上,營銷成本在前期迅速下降。
2.但在后期,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涌現,再疊加用戶需求的疲軟,消費者有限的注意力不斷地被稀釋——營銷成本隨即不斷升高。
在新消費品牌投流就能換來增長的初期,電商平臺自然也收益頗豐,此時的“消費升級”是平臺和品牌們的共同信仰。2020年,有超過5萬新品牌第一次參與天貓雙十一,357個新品牌開局就拿下了細分類目的第一名[8]。
但很快地,隨著奈雪的茶、完美日記等昔日標桿在二級市場“現形”、美元基金大撤退,新消費投融資偃旗息鼓,彈盡糧絕的新消費品牌們再也玩不起這個游戲了。
沒有投流,便換不來GMV的增長,品牌從神壇跌落似乎只是一夜之間。據青眼號外不完全統計,近三年關停的彩妝品牌達到18個,都是創辦于2017~2020年間、崛起于線上的新銳平價品牌[9]。
新消費品牌退場,廠貨、白牌取而代之。
坐擁海量白牌的拼多多,靠著極致低價迅速破圈,營收一路從2016年的5億狂飆到2022年的超過1300億,市場份額也漲至2022年的超過15%。
如夢方醒的貓狗們,不得不加入這場內卷:京東采銷也開始擠供應鏈水分,阿里則屢屢拔擢廠貨平臺1688的戰略地位;2023年第三季度,入駐天貓的新品牌里有42%都是產業帶工廠的自有品牌[10]。
在這樣系統性的下沉中,1688和拼多多們最終提供了大量功能相同卻更加便宜的產品——新消費曾以大牌平替身份登上舞臺,不僅沒能等來消費升級的春天,還倏然發現平替之后還有平替。
在與廠貨平替的近身搏殺間,新消費品牌們這才發現早已無路可退了。
平替年代
面對1688上0.39元的紙巾、0.7元的牙膏、海量山姆同款零食外加對折的服裝大牌平替……直呼真香的年輕人,在2023年迅速將1688一度推上了下載榜榜首。
1688過去只做B端生意,今天靠著廠貨迎來了C端流量澎湃涌入。按照他們內部的說法,其第一大客群是一二線城市25~35歲的年輕人,“和小紅書非常相似”[11]。
僅在兩年前,那些被認為“和小紅書相似”的消費習慣還是這樣的——購物車里塞滿了智利車厘子和馬來西亞的貓山王;朋友圈里充斥著巴厘島和仙本那;梳妝臺上堆滿了大牌美妝和新奇國貨,光是“冬季柔霧感妝容”就能出20種不同的教程。
那是一個新中產們熱衷討論消費的黃金年代,頂著“大牌平替”名頭的新消費在大量的種草拔草間迅速出圈,它所暗含的潛臺詞是:
平替,不過是消費升級前的暫時替代。今天是完美日記,明天就會是YSL。
然而,伴隨著消費者們集體轉向便宜好用的平替哲學,渠道主播及電商平臺們競相下沉,“平替”不可避免地從消費升級的前奏,轉換成了浩浩蕩蕩的主旋律。
“大牌平替”美妝們集體失寵,79的西子被罵,9.9還包郵的花洛莉亞被買成類目第一[12];買黃金也要挑最便宜的,原本只做黃金批發生意的深圳水貝市場,黃金連賣帶加工每克只賺3毛[13],硬生生被年輕人捧成了網紅商圈。
幾十塊一件的軍大衣成了羽絨服的替代品,被大學生們以宿舍為單位組團購買;“始祖鳥平替”——數百元的駱駝沖鋒衣,更是全平臺爆單,小鎮青年人手一件。
甚至連平價的優衣庫都有了平替,爆款“餃子包”在拼多多上售價17.9元,單店就爆賣了30萬件[14]。
文化消費概莫能外。傳統影視劇有了平替:短劇迅速爆發,觀眾圖的就是多快好省地直擊爽點;就連旅游也有平替:全員特種兵在淄博擼完燒烤之后,哈爾濱成了新風口——“不是北歐去不起,而是爾濱更有性價比”。
華山山上全員駱駝沖鋒衣
當“平替”逐漸蠶食更多的市場份額,商業世界里的新舊勢力也在悄然更迭。
良品鋪子董事長發聲“先活下去再說”,忍痛降價了45%——零食很忙則已經憑借上千款白牌零食,四個月就又開出了1000家門店;在隔壁茶飲界,奈雪、喜茶被迫降價,瑞幸、雪王則悄無聲息完成了對于城市的合圍。
去年雙11,美妝個護全網銷售額下滑,歐萊雅、蘭蔻、雅詩蘭黛等大牌美妝全線大跌,但作為國貨平替的珀萊雅則逆勢增長43%[15],在2023年登頂第一。
事實證明,“趕英超美”固然需要自己努力,但也可以通過其他人的沉淪來實現。
不和上海廣州比美妝代工,廈門反手建立了全員白牌化的美妝產業集群,借此躋身全國知名美妝產業帶。
在這里,3000塊做一個商標,成本控制在10%以內,再將流量費用拉到極致,只要跑出銷量就能賺錢。“今天這個牌子被封了,明天立馬貼另一個商標,一天都不用耽誤”[16]。
為“平替年代”而歡呼的不僅是中國消費者,還有大量飽受通脹之苦的海外中產。
靠著3美元的空氣炸鍋,不到2美元10雙的襪子,拼多多海外電商Temu通過絕對低價,從亞馬遜手中搶走了大量中產——Temu過去一年在美國訪問量翻了10倍,月活用戶數超過7000萬;按照分析公司Comscore估計,這些訪問量多來自亞馬遜。
壓力之下,亞馬遜將招商重心轉向了產業帶中的供應鏈廠家。在2023年9月,亞馬遜聲稱,將在未來三年內覆蓋中國上百個產業帶,扶持萬家產業帶廠商,試圖重走Temu靠白牌翻身的老路。
猜對了繁花似錦的開頭,卻沒能猜對這潦草的結尾。平替年代里的新消費們,就這樣消逝地悄無聲息。
參考資料
[1] 消費投資女王徐新:錯過字節跳動和拼多多后,消費新浪潮
[2] 真別懷疑了,“新消費”滔天巨浪來啦!雕爺
[3] 完美日記,彩妝渠道變革下的線上獨角獸,華創證券
[4] 新消費倒閉潮的真相,于戈
[5] 新消費沒有Game Changer,案例showcase
[6] 羅永浩交個朋友盯上了工廠貨,電商報
[7] 新消費倒下,中產的我,創業致貧了,每日人物
[8] 今年雙十一前,天貓、京東、拼多多都在做同一件事:全面孵化新品牌,Morketing
[9] 國貨彩妝又現倒閉潮,青眼
[10] 淘天集團CEO戴珊:聯合品牌商家,做深做透中國大市場,中國新聞網
[11] 1688的雙端野心:“線上Costco”與最大批發市場,零售商業財經
[12] 上海夫妻淘寶創業,年銷6億,拿下類目第一,天下網商
[13] 焦慮的年輕人,在這里瘋狂囤黃金,浪潮工作室
[14] 優衣庫平替,俘獲打工人,DT商業觀察
[15] 雙11國貨“勝利”背后,是真崛起還是只是消費的降級?
[16] 2.5元與3000塊:白牌侵襲下的美妝品牌生死局,聚美麗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