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超紅海危機?中國電商“卷”到海外
出品/聯商翻譯中心
編譯/松柏
說起淘寶和拼多多,國人再熟悉不過了。平日里,線上購物似乎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店家從工廠直接發貨,近則跨區,遠則跨省,的確是見怪不怪了。
但有趣的是,在如今的美國市場,跨國直郵也慢慢地被當地民眾接受,一股“中國電商風”悄然而生。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來自中國的電商平臺Shein和Temu。
這兩大平臺的發展之快,快到美國國會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超過三次將它們寫進官方文件中。一起來看看這兩大電商平臺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以及它們背后的邏輯。
一、貨多到飛機不夠用
據美國國會2023年6月的一份報告稱,Shein和Temu每天向美國發送近60萬個包裹,這使得廣州和香港等亞洲樞紐的空運成本上升,淡旺季幾乎消失,造成運力短缺。
貨代公司波洛萊物流(Bollore Logistics)大中華區運營總監Basile Ricard說:“目前影響空運的最大趨勢不是紅海,而是像Shein和Temu這樣的中國電子商務公司。”
根據貨運咨詢公司Cargo Facts Consulting收集的數據,電商“出海四小龍”每天向海外運送超過10000噸貨物。其中,Temu每天運輸約4000噸貨物,Shein約5000噸,阿里巴巴約1000噸,TikTok約800噸。
該咨詢公司稱,這相當于每天約108架波音777貨機的運輸量。
這兩大電商平臺的發展擠占了其他行業在空運貨機上的空間,而全球企業正在爭相尋找替代物流,以減輕紅海影響。一家航空貨運公司的高管表示:“當蘇伊士運河爆發危機時,運力無處可買,因為電子商務早已承包所有運力。”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快時尚對航空貨運的需求開始大幅增長。即便是像蘋果這樣的零售巨頭,單日最大貨運量也就近1000噸,而中國的這幾家電商平臺需求遠遠大于此,未來無疑將擠壓更多的傳統貨運空間。
德威空運執行副總裁Marc Schlossberg表示,中國新興電子商務巨頭的影響“改變了游戲規則”“它們正在成為行業最重要的推動力。”
二、異軍突起的中國獨角獸電商企業
Shein,也稱作“希音”,成立于2008年,現已成為快時尚行業的領軍企業,致力于銷售新款潮流時尚服飾,并迅速將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隨著網購增加、社交媒體快速變化,快時尚已發展成為一個產值高達1064億美元的行業。
Shein在2017年登陸美國市場,之后的一年內便收獲10億美元銷售額,且在短短三年內增長10倍,成功攀升至100億美元。Shein的月活躍用戶數量也從2021年的288萬暴增至2023年10月的730萬。
雖然成立于中國,但Shein并不在國內銷售,而是只在國外銷售產品。過去幾年里,它在美國的業務有了顯著增長。新冠疫情期間,其在美國快時尚銷售市場的份額從2020年3月的18%上升到2022年3月的40%。到2022年11月,Shein占美國所有快時尚銷售額的50%,遠超H&M(16%)和Zara(13%)。
Temu,熟知為“拼多多海外版”,成立于2015年,現已被海外媒體稱作“亞馬遜殺手”,與Shein一樣主打低價策略,不同的是,Temu的價格不斷探底,同類產品價格比對手還要低20%-50%,有著絕對的價格優勢。
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砍一刀”和“拉新獎勵”這樣的促銷活動并不陌生。而這些部分也原汁原味地傳播至海外市場,且非常受用。上線美國僅1個月內,就超越了亞馬遜、沃爾瑪等應用程序,登頂谷歌商店購物類APP下載量榜首。2023年,Temu成為美國下載量第一的應用程序,并在2024年1月擁有5000萬月活躍用戶。
三、價格優勢和營銷策略
“最小包裝”這個概念在去年火了起來。美國國會官方文件明確指出,“來自中國的最小包裝規避關稅”。美國海關在2016年更新了包裹的最低門檻界限,從200美元升至800美元。
具體以Shein為例,該零售商的服裝配飾平均單價約為11美元,遠低于市場定價,意味著它無需繳納16.5%的標準進口關稅和7.5%的中國特定關稅。另外,最小包裝也免于海關檢查,這使得它可以直接向消費者發貨,并且可以合理規避美國政府對相關原材料的審查。
2018財年,入境美國的最小包裝包裹為4.105億個,但到了2022財年,飆升至6.851億個。美國官方稱,“這與中國電子商務遞送量的增加密切相關”。2021年,來自中國的微小包裹數量約為加拿大的七倍,而加拿大是美國微小包裹的第二大發貨國。
“像億萬富翁一樣購物”,這句標語已經成功洗腦國際消費者,即使是錢包捏得最緊的德國人也受到影響。過去,以德國為首的歐洲主流市場線上線下商品價格差異并不大,但隨著消費降級,越來越多的人被Shein和Temu的低價策略吸引,漸漸形成了一種“不是實體店去不起,而是中國電商更具性價比”的風潮。
另外,這兩大電商巨頭創新之處在于將購物游戲化,吸引消費者以低廉的價格購買他們“夢寐以求”的商品,以至于他們不介意花費。亞馬遜的策略是,用你渴望得到的商品來引誘你。然而,Shein和Temu則會用你不知道的商品來滿足你的欲望。
再者就是一些“常規操作”,評論區好評如潮,差評寥寥無幾;商品頁面各種敦促購買的標語,營造暢銷場景;用最低價引人注目,下單時又是另一個價格。就現狀來看,國外消費者也很吃這一套。
寫在最后
通過大量資金的投放創造了一定的收益,但未來這些用戶是否會成為回頭客還有待考證。通過奪人眼球的廣告和低價吸引消費者后,“一次性”交易能否延續也仍有存疑。跨國快件的標準運輸時間是6至20天,加快也要4至9天,國外消費者的耐心能持續多久尚不確定。還有諸多此類問題。
換句話說,目前Shein和Temu發展勢頭迅猛,但還只是在蠶食以亞馬遜為主導的電商市場的邊緣,而不是蠶食核心的市場份額。
但不容忽視的是,降級消費已成為大勢所趨,歐美市場的“折扣風”也是蔓延到了零售業的各個角落。如果能滿足消費者的關鍵訴求,又有何不可的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