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流量是一時的紅利,品牌才會持久的復利
來源/聯商網
撰文/袁則
3月11日,在上海舉行的“2024消費品渠道營銷創新峰會”上,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在云端發表了主旨演講。他表示,企業的成功,終局決定布局,流量只是一時紅利,品牌才會有持久復利。管理不是管理結果,而是管理因果。
以下為演講主要記錄(經聯商網編輯):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叫:存量博弈的逆周期,品牌如何的預期增長。
第一點談我的思考,市場是怎么變的,用戶是怎么變的,
應該說經歷了三年的疫情大開大合之后,疫情開放之后,反彈不及大家的預期,也有很多人在討論,中國會不會進入日本的滯漲式的30年,其實,從人均GDP的數字,口結構的老齡化程度、國際環境受到美國的圍追堵截,寬松貨幣政策好像刺激不起,城市化率呢,可能也進入了百分之六七十,開始結束了;就業形勢和收入預期出現了挑戰,家庭的資產,無論是房地產資產,還是證券的資產價格下滑,這個造就了加強儲蓄,消費沖動的下降。
如果真的進入八十年代日本的滯漲式的環境當中。我們來看看80年代日本人,認知高了、錢缺少了、還缺少欲望,但是這時候日本人是見過世面的,他不能夠接受沒有認知的商品,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在1980年出現了MUJI無印良品、1924年出現了優衣庫,1989年出現了日清豚骨拉面,高品質、高品牌價值、高性價比三高公司穿越了周期。
同時我認為中國很難進入低欲望社會,愛吃、愛美、愛健康,怕老、怕死、怕孤獨,缺愛缺信心缺刺激,中國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依舊存在,只是今天發生了很多的改變,原來的中國消費者消費升級,從性價比到顏價比再到心價比,現在中國消費者面子、里子、腦子全要。
第二談談我的思考。
過去十年是營銷業迷失的十年,人口紅利在消失,消費預期和信心不足,線下流量在腰斬,線上紅利不再。所有的營銷都在貨找人,都在精準分發,真正的消費品牌應該是人找貨,消費者如果真的想你、愛你,非你不可,他會買不到你嗎?所以流量不是生意增長的根本,既要流量又要留心。真正的算法怎么算都算不過平臺,所以品牌要算準人心,才是增長的根本。未來十年,今天我們運用的流量平臺,ROI流量只會越來越低,終局決定布局。紅利消失之后,只有每個細分市場的頭部品牌、首選品牌才能盈利。
所以我們看流量報告,收入=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實際上流量最重要的是你有多大的自帶流量比例,沒有自帶流量都去買來的流量很難賺錢。
第二部分是轉換率。你的品牌知名度,認知度,才能提升你的轉化率。
第三是成交價。成交價非常大的取決于你的議價能力,你的品牌的差異化、品牌的美譽度帶來你議價能力,所以我覺得收入=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大家表面上就是流量的,但是背后最大的變量就是品牌,要從流量驅動要轉向品牌驅動,所以未來營銷關鍵,是通過你品牌精度要抓住流量的主動權,品牌認知度要提升,流量的轉化要有足夠的信任和美譽度,才能建立品牌的溢價能力。
在人口紅利、流量紅利消失的今天,在不確定的當下,只有打造高質量品牌才能穿越周期,我們覺得全世界那些最偉大的品牌有個原則叫七三原則,把這70的生意來自于品牌的知名購買,30%是以來最短期的促銷和流量轉化;如果你的生意80%是來自于短期的促銷和流量轉化,那你只不過是一種工廠型。
今天我們太多依賴流量和效果廣告,這本質上是一種用戶租賃,而品牌廣告是有復利的。從長線看,品牌廣告要超越流量廣告的復利,一年廣告流量會超過品牌廣告,但三年來看,正確的品牌廣告會超過流量廣告效果的三倍,這樣的公司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全球很多品牌在發生改變,如阿迪達斯、耐克。
第三點,我們談談增長什么是肌肉式增長,什么是肥肉式增長。
這個市場有兩種增長方式,一種是戰術性增長,做產品,做促銷,買流量,追風口、多元化等等,但是實際上還有叫戰略性增長,核心第1部分叫提心智,產生心智認知;第2個就是擴市場,然后再擴品類,就是你要成為你所在的營銷市場的首選,你成為首選,你再擴產品、擴場景、擴渠道、擴人群,你才能取得真正肌肉式增長。
如果你在這個地方排在第三第五,然后你的增長是每個地方擴展的地方,都不是這個市場的首選,這個我們稱為叫肥肉型增長。甚至你用短期的促銷取得增長,我們叫短期的促銷,強烈的打折,取得短期的增長,我稱為叫腫瘤式增長。真正只有肌肉型增長才能帶來真正的未來。品牌一定要形成正確的定位,這決定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如果你是行業的老大,那就分發品類,上天貓就夠了;老二多快好省上京東,上午定下午就到了;老三就垂直聚焦,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在特賣領域更專業;老四拼多多省的多。在今天中國的一個品牌核心的問題是,你這個公司的優勢點是什么?你跟競品的差異點是什么?解決了消費者什么痛點?必須是三點合一!它是競爭戰略的濃縮。一個好的廣告顧客要認、銷售要用、對手要恨,所有的品類要回答一個問題,你是哪個品類的首選?我覺得所有的突圍要回答一個問題,你是哪個品類、哪個功能特性、哪個場景或人群的首選,比如新新能源車,比亞迪是新能源的首選,李斌的未來是服務最好的電動汽車,小鵬和問界是智駕最好的電動汽車;李想是中國奶爸中國舒適家庭首選車,方程豹是越野首選等等,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細分市場成為首選。只有成為首選,才有未來的發展前途。如波司登是羽絨服首選,定位向反走,定位羽絨服專家;九牧王是全球領先的男褲專家,重新定位中國褲王;七匹狼用雙面夾克引領,奪取中國夾克之王的認知;GXG是男生通勤的首選;火鍋連鎖中海底撈是服務最好的火鍋,小龍坎是川式麻辣火鍋的首選、珮姐火鍋是重慶火鍋的首選、巴奴是毛肚火鍋的首選、左庭右院鮮牛肉的首選等,每個公司都可以在自己的領域找到獨特的定位。
第二分享一下這些年的營銷。這些年的營銷變成千人千面、一對一的精準營銷分發,而是規模化精準;營銷不是去中心化,而是再中心化,大眾小眾之間,關鍵要有分眾。精準分發很容易進入信息繭房,你的人群非常有限,怎么打造生意增長呢?現在種草、KOL看似內容豐富,事實很難形成統一的認知,現在是內容越來越碎,認知越來越淺。所以我們覺得,應該是1+N+X,1是中心化媒體的引爆,N個內容、N個場景、N個事件的N倍放大,S就是海量增長,這才是更科學的從一對一精準,轉向規模化精準的營銷方式。
第三點分享媒體傳播怎么變的。2019-2022年,傳播最大的變化是分眾跟移動互聯網在漲,2023年電視繼續下降52.6%,互聯網漲了5.2%,分眾漲了19.9%。在凱度中國城市居民廣告關注研究當中,我們看到到達率最高的是互聯網廣告,95%,電梯廣告79%,電視廣告51%;三大媒體消費者看內容和看廣告上,基本都是看內容,看廣告比例只有百分之十幾,在戶外,消費者更不會去看廣告;而只有在電梯、影院這樣封閉的空間中,消費者主動看廣告的概率四十幾到六十幾,廣告觸達的質量是不同的。凱度的CEO王幸有個觀點,今天傳播很復雜,這么多的媒體、這么多觸點,他認為是雙微一抖一分眾。“線上社交媒體雙微一抖,小紅書、B站成為年輕人社交的重要選擇,而線下以分眾傳媒為代表的消費者每天必經的公寓樓,寫字樓、商場、影院等生活空間媒體,是消費者核心接觸點。線上線下共振是核心。”現在各種各樣的種草成了營銷的標配,大規模種草的紅利已經結束了,茫茫草原上,你種的草怎么被消費者發現呢?難度越來越大,要種草,更要種樹!要把品牌的核心價值曝光的耳熟能詳,消費者搜你的時候,你種的草才會向你分發過來。所以品牌傳播三個路徑,第一融于社會重大事件及重大話題,比如醬香拿鐵;第二融入社會熱點娛樂和塞斯;第三融入消費者的核心生活場景。要用確定的媒體打贏不確定的傳播環境,投廣告和投資一樣,要有確定性。
中國的主要行業,要經歷一次存量逆周期的競爭,第一階段短缺經濟,是主要競爭生產和供應端;第二階段是渠道端,誰渠道滲透率高誰可以贏;今天優質的生產資源也過剩了,今天的競爭,是用戶選擇權的競爭;一個品牌,要在消費者心智中回答一個問題,選擇你而不選擇別人的理由。從這個角度說,誰不能成為頭部品牌,誰就失去了未來。過去20年,渠道流量為王,百花齊放,未來10年,應該是品牌為王,頭部聚焦。品牌是商業世界最大的馬太效應,從長期看品牌往往會吸走大部分行業利潤。
后疫情逆周期,品牌集中度會越來越高。突圍之路,我認為像德魯克講的,企業的基本功能只有兩個,第一個是創新,創造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第二是通過市場營銷,成為顧客心中的首選。企業的成功,終局決定布局,流量只是一時紅利,品牌才會有持久復利。管理不是管理結果,而是管理因果。把因做對了,把創新的差異化價值做對了,我一定是對的。最后,引用奧格威的一句話:錢沒有花在投資品牌上,就會花在促銷打折上。花在后者會越促越低,花在前者,才會讓你的品牌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祝愿各位的品牌,會成為中國人生活的組成部分,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