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還沒走出瓶頸,2023年虧損近2億元
來源/時代周報
撰文/李馨婷
呷哺呷哺餐飲管理(中國)控股有限公司(00520.HK,下稱“呷哺集團”)還沒完全回血。
年報顯示,2023年,呷哺集團全年實現營收59.18億元,同比增長25.3%;歸母凈利潤為虧損1.99億元,較上年同期虧損收窄。
過去一年,餐飲消費復蘇,上市餐飲企業業績均有亮眼表現。但當同行海底撈與九毛九的凈利潤均顯著增長時,呷哺集團卻仍在虧損。
這是呷哺集團連續虧損的第三年。由于受到疫情和門店關閉影響,2021年和2022年,呷哺集團分別凈虧損2.93億元與3.53億元。截至目前,呷哺集團3年累計虧損超過8億元。
品牌體系與擴張策略之間的錯位,是呷哺集團近年來業績低迷的原因。隨著餐飲行業進入新一輪殘酷競爭,呷哺集團需加快業務調整速度。
△圖源:呷哺呷哺微博
湊湊賣不動
呷哺集團1998年在北京創立,前身是臺商賀光啟將“一人一鍋”臺式小火鍋的模式引進內地打造出的連鎖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2014年12月,呷哺集團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并開啟多品牌發展路線。
2015年,呷哺集團推出新式茶飲品牌茶米茶;2016年,呷哺集團推出中高端火鍋品牌湊湊;2022年,集團又推出高端燒肉品牌“趁燒”。
截至2023年底,呷哺集團旗下營業餐廳總數共1098間。其中,內地的呷哺呷哺門店與湊湊門店數量分別為828家與243家。2023年,呷哺集團新開張186間餐廳,包括131間呷哺呷哺、48間湊湊與7間趁燒。同一時期,關閉了99間呷哺呷哺與15間湊湊。
過去一年,餐飲行業競爭激烈,消費者愈發關注性價比,呷哺呷哺與湊湊的人均消費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費從63.9元下降至62.2元;湊湊的人均消費則從150.9元下降至142.3元。
其中,中高端定位的湊湊受市場影響最大。盡管已經推出了小份菜以及更多價格優惠,但2023年,湊湊的人均消費價格(142.3元)仍高于海底撈(99.1元)與慫火鍋(113元)。相應地,2023年,湊湊的翻臺率僅從1.9微增至2.0,同店銷售額增長率則為-9.7%。
定位相近的趁燒表現也并不樂觀。
2022年,趁燒第一家門店開業之時,呷哺集團曾表示趁燒首批20余家門店將落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未來三年門店數將突破百家;2023年3月,呷哺集團相關負責人曾對媒體透露,2023年趁燒計劃開店30家。
然而,根據年報,2023年趁燒僅開店7家。3月初,據媒體報道,趁燒在2023年7月開業的廣州天河城門店,將于3月底正式結束營業。年初,趁燒位于廣州、深圳、上海與杭州的5家門店也先后關閉。
對比之下,主打性價比的呷哺呷哺經營指標則有所回升。2023年,呷哺呷哺翻座率從2.0上升到2.6,同店銷售增長率為16.7%。
一場扭虧的硬仗
在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看來,呷哺集團業績欠佳的原因在于品牌體系與擴張速度需要調整。
“前些年,順應消費升級的湊湊在一線城市表現不錯,于是進一步擴張。但湊湊定位較高,擴張速度過快,品牌收益的回報就不理想。再加上呷哺呷哺在品牌調整期,要關掉一部分過去開的舊店再開新店,關店的損失目前還沒能消除掉。種種因素疊加,呷哺集團的業績表現就不理想。”賴陽分析道。
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呷哺呷哺一線城市門店數量317家,占全部門店數量的比重最高,達38.1%;湊湊則在二線城市門店最多,數量為143家,占全部門店數量比重高達55.6%。
“在集團發展的第一階段,呷哺呷哺在北京密集開店。推出湊湊后反響不錯,于是加速前往二線城市開店。但事實上,二線城市對湊湊的消費力不足,呷哺集團的策略其實是欠妥的。呷哺集團還是應該穩扎穩打,相對平衡地進行擴張,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消費的水平拓張門店。”賴陽進一步指出。
意識到問題的呷哺集團已經開始調整門店擴張策略。
2024年,湊湊將暫緩對于二、三線城市的下沉步伐,新開店計劃更多集中于一線城市及部分二線城市中較發達的城市及區域。2024年,湊湊計劃在內地新開的門店數量為26間,其中包含上海3間、江浙兩省6間、廣東6間、北京3間及其他地區8間;呷哺呷哺仍將著力開發華東、華南市場,2024年計劃開設不低于100間門店,新店翻枱率不低于3翻。
此外,呷哺集團還計劃全方面降低門店造價與回本周期。
2024年,呷哺呷哺將推出快插式裝修新店模型,節省新店交付周期,根據2023年已完成裝修新店的資料,能降低造價工時10%;未來,湊湊的新店則將更聚焦于中等面積的餐廳模式。同時,湊湊計劃將新店投資回收期由原來的14個月優化至12個月,加快資金回收速度。
等待呷哺集團的又將是一場硬仗。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