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衣庫與島村服飾,誰更值得業界學習?
出品/聯商翻譯中心
來源/DCS網站
編譯/尹茜、松柏
在競爭激烈的零售市場中,各領域的連鎖店都在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新機遇。然而,隨著消費市場的不斷演變,連鎖服裝店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權威數據顯示,從1992年至2023年,日本連鎖店銷售總額下降了88.4%,其中,服裝的構成比從25.6%急劇下降至5.5%。服裝銷售額則從3.9265萬億日元(約合1822億人民幣)驟降至7402億日元(約合343億人民幣),縮水幅度高達81.1%。
這一巨大的市場空缺,被哪些品牌填補了呢?答案顯而易見——優衣庫和島村服飾。
1992年至2023年期間,這兩家品牌在日本國內的銷售額共計增加了1.43萬億日元(約合664億人民幣)。優衣庫憑借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滲透力,銷售額增長了8760億日元(約合407億人民幣)。而島村則憑借其獨特的日式服裝風格和精細的制造工藝,吸引了大量忠實消費者,銷售額增長了5540億日元(約合257億人民幣)。
面對服裝消費市場的萎縮以及來自優衣庫和島村的激烈競爭,許多連鎖服裝店正尋求新的復蘇之路。然而,優衣庫和島村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哪一個才是連鎖服裝店應該深入學習的對象呢?
接下來,本文將剖析優衣庫和島村的商業模式,比較二者在商品策略、開店戰略、運營效率等方面的不同之處。
一、位處“兩極”的優衣庫和島村
優衣庫與島村在商品策略、市場拓展、供應鏈以及物流等多個維度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們以各自獨特的模式在市場中取得了成功。
優衣庫秉持“萬人服裝”的核心理念,通過“縱向銷售型”自主開發的商品策略,大規模生產并持續銷售基礎款式,成為全球知名的服飾品牌。而島村則通過“橫向銷售型”的采購戰略,專注于滿足大眾的日常穿著需求,在日本各地市場深耕,成為家喻戶曉的“基礎服裝店”。
兩者之間的主要差異體現在商品開發的策略上,以及市場拓展的廣度與深度。優衣庫通過多層次、堰塞式的(持續的、不受阻礙的)供應體系,將商品從生產地直接輸送到消費地,確保了銷售的高效與穩定。而島村則注重庫存的靈活性和周轉率,實時追蹤銷售數據,及時調整庫存結構。
具體來說,優衣庫的“縱向銷售型”自主開發策略,不僅涵蓋了從原材料采購到成品銷售的整個流程,還通過精簡設計、擴大顏色和尺碼范圍等方式,滿足了廣大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在庫存管理方面,優衣庫采用了“棚位管理”和“短期供應”的策略,通過定期補貨和集中清倉銷售等方式,確保了庫存的消化和資金的回流。
相比之下,島村的“橫向銷售型”采購策略則更加注重庫存的靈活性和周轉速度。他們通過實時追蹤銷售數據,及時調整庫存結構,確保商品供應的時效性。在庫存消化和物流方面,島村采用了“現場管理”和自動調貨的策略,通過店間調貨等方式,確保了庫存的快速周轉和有效利用。
在商品種類方面,優衣庫通過提供多樣的顏色和尺碼選擇,吸引了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而島村則更注重商品的實用性和性價比,通過精簡SKU數量和聚焦核心商品,實現了更高的銷售效率。
二、商圈規模和開店戰略差異顯著
起初,優衣庫是在當地的居民區中建立區域性店鋪,然后逐漸向更大的地區擴張,最后成功進入了大都市的核心地帶。隨著店鋪的擴張,優衣庫聚焦于集中的產品開發以及大規模的生產,以增加店鋪的產品陳列數量。
與之相反,島村并沒有改變其店鋪的地理位置,而是根據人口有限的居民區的實際情況,提供與之相符的產品組合和最少的陳列數量,以鞏固其“基礎服裝店”的地位,從而扎根于當地,并穩健地發展。
島村將標準商圈規模定為人口2.5萬人。而優衣庫的標準商圈規模約為島村的6倍,大約為15萬人。當然,島村也有一些商圈人口密度較高的店鋪,但優衣庫的區域性購物中心店鋪覆蓋了超過40萬人口,城市中心店鋪則覆蓋了超過100萬人口。
由此可見,優衣庫和島村的店鋪位置、商圈規模都是與其商品策略相匹配的。如果像島村一樣在居民區開設店鋪,卻又試圖追求像優衣庫一樣的商品策略,那么銷售效率、庫存周轉率和人力效率都無法達到成本平衡,從而陷入困境。
三、陳列和補貨方式同樣大相徑庭
優衣庫通過RFID技術實現了庫存管理、客戶定制商品和遺落物品的快速查找,并設有數量眾多的自助結賬臺,以減少顧客的結賬時間。但商品的重新折疊與陳列、貨架整理、后方庫存的補貨、貨物查找等卻需要大量人力。
相比之下,島村主要采用掛架式陳列,因此貨架整理比較簡單。而且,商品上架時只需用到初期分配的商品和店鋪之間的調貨,不需要從后方庫存補貨。因此,與優衣庫相比,島村員工的工作量輕得多。
在產品陳列上,優衣庫的視覺營銷可以說非常成功。而由于島村并不是進駐華麗的大型購物中心或商業設施,而是位于人們日常生活區域,因此并不需要刻意裝飾。為了加深顧客對商品的印象,只需要在展示時選擇適合的模特骨架類型和時尚的穿搭,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的視覺營銷。
島村大部分店鋪的運營都依賴于附近的家庭主婦兼職員工,她們也是顧客的代表群體,因此島村十分注重商品補貨時的工作量。雖然補貨時使用的手推車可能看起來笨重,但操作起來卻十分輕松,而且避免了需要使用梯子進行高處陳列的危險操作。
而優衣庫在數年前還容許倉庫內庫存的堆疊和高處陳列(目前是否仍在進行尚不確定),忽視了這一操作過程的負擔和安全問題。這種操作方式可能導致補貨效率的差異,從而影響到人力效率。
四、優衣庫和島村的店鋪運營效率對比
日本優衣庫每位員工的年均銷售額為3476.6萬日元(約合161萬人民幣),平均每個店鋪面積為1030平方米,由15.7名全職員工和28.7名兼職員工共同運營。而島村每位員工的年均銷售額為4122.4萬日元(約合191萬人民幣),平均每個店鋪面積為1011平方米,由1.42名正式員工和5.52名兼職員工共同運營。
從店鋪的銷售面積上看,日本優衣庫每平方米年均銷售額為91.0萬日元(約合4.2萬人民幣),每位員工覆蓋的銷售面積為38.2平方米。而島村每平方米年均銷售額為28.3萬日元(約合1.3萬人民幣),每個員工覆蓋的銷售面積高達145.4平方米。
雖然優衣庫每平方米的銷售效率是島村的3.2倍,但島村的員工每人負責的銷售面積是優衣庫的3.8倍,且人均年銷售額接近優衣庫的1.2倍。然而,由于島村的商品依靠從外界采購,毛利潤相對較低,為34.4%。優衣庫則依靠自家工廠的大量生產,毛利潤達到47.9%。
從上述數據計算出的人力成本來看,島村人均為539.9萬日元(約合25萬人民幣),而優衣庫人均為483.2萬日元(約合22.4萬人民幣),人力成本略低于島村。不過,島村憑借每位員工高達145.4平方米的銷售面積,同樣保證了店鋪的高效運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