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巨頭“成為”拼多多這一年
來源/觀潮新消費
撰文/張菁
近日,阿里、京東、拼多多紛紛發布了新一季財報(如下圖)。
過去一年多,阿里、京東都不約而同大動干戈地調整集團戰略、創始人下場表態,明著打起了「低價大戰」,而身在其中的拼多多顯得異常輕松。
2023年,可以說是消費被重構的一年,巨頭們的變化,既是順勢調整也是對消費者的新洞察和對大環境的新判斷。觀潮新消費以電商巨頭財報為鏡,解讀背后藏著的消費新趨勢。
01
吳泳銘“爆改”阿里
馬云說“阿里會變,阿里會改”,過去一年,在吳泳銘的帶領下,阿里一直在擁抱變化。
據財報數據,2024年一季度阿里經營利潤為147.65億元,同比下降3%;凈利潤為9.19億元,同比下降96%。阿里解釋稱,少賺210億元是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權投資市值變動所致,但即便不考慮投資損失,調整后的非公認會計準則凈利潤為244.18億元,同比依然下滑11%。
這是吳泳銘一人挑起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淘天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三大重任后,首次經歷的完整單季度財報。
阿里一季度的業績看似在增長,但細看會發現,除了核心商業和云業務外,其他業務全在虧錢。
阿里營收由淘天、云智能、阿里國際、菜鳥、本地生活、大文娛和其他等七個板塊構成,一季度總共創收2218.74億元,同比增長7%。其中,淘天收入占比最高,一季度收入為932.16億元,在總收入中占比為42%。
來源:阿里巴巴財報
阿里國際、云智能和菜鳥貢獻度皆在10%以上,分別為274.48億元、255.95億元和245.57億元;本地生活營收為146.28億元,虧損31.98億元;大文娛最少,只有49.45億元;包含高鑫零售、銀泰、盒馬、阿里健康、靈犀游戲等在內的其他業務板塊,一季度收入為514.58億元,貢獻度為21.2%。
對比之下,阿里國際營收僅次于淘天。過去一年,出海大熱,阿里也試圖復制“海外淘寶”,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的勢頭越來越兇猛,但虧損也在持續擴大。
財報數據顯示,一季度,阿里國際虧損40.85億元,去年同期虧損21.71億元,2024財年共計虧損80.35億元。阿里方面對此表示,主要是因為對速賣通Choice和Trendyol跨境業務的投入增加。
電話會議上,蔣凡談及上個季度虧損問題時表示,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上個季度在一些新興市場進行了較為激進的投資;其二,Choice商業模式的占比正在上升,但其盈利能力還需要時間提升。”
阿里業務線多,但具備自我造血能力的卻不多。“將根據優先級定義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對于非核心業務,將通過盡快盈利或其它多種資本化方式,實現這些資產的價值。”吳泳銘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對我們今年來說,首要的任務還是消費者的體驗提升,以及消費者的體驗提升帶來的GMV增長。”
從「價格力」到「用戶體驗」,阿里試圖一步步深挖坑筑高墻。如吳泳銘此前所言,2024年對于淘天集團是綜合能力提升之年,也會是一個投入的大年。
隨著吳泳銘和蔡崇信的接棒,一年多來,阿里的高管層也迎來了大調整,最新財報還公布了六大業務集團的高層變更情況。
來源:阿里巴巴財報
淘天集團由吳泳銘擔任董事長和CEO,原淘天CEO戴珊同時卸任淘天、阿里國際和菜鳥集團的董事,協助籌建阿里巴巴集團資產管理公司;智能云集團現也由吳泳銘擔任董事長和CEO。
原本地生活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永福在今年3月辭任,如今本地生活集團也由吳泳銘直接管理。餓了么董事長由本地生活CTO吳澤明接任,CEO將由餓了么資深副總裁、蜂鳥即配總裁韓鎏接任;高德董事長由總裁劉振飛接任,COO郭寧出任高德CEO。
618來臨之際,被“打醒”的阿里又取消了延續十年之久的預售機制,看似簡化了玩法,但流量見頂的壓力一直都在。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員工數量已經連續9個季度下滑,今年一季度,阿里單季度員工數減少了14369人,創下歷史新高。
阿里還在降本增效,吳永銘任務重,時間緊。
02
拼多多又“爆單”了
意料之中,拼多多的業績依舊保持著驚人的增速。
今年一季度,拼多多實現總營收868.12億元。分業務來看,來自在線營銷服務及其他服務的營收為424.56億元,同比增長56%;更多的增長來自交易服務收入,該項營收為443.56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27%。
對于狂飆突進的業績表現,拼多多方面表示,這主要受益于一季度GDP增長恢復至5%以上、春節消費等季節性因素以及以舊換新等利好政策,同時,也是平臺持續精進“多實惠”和“好服務”能力的結果。
拼多多聯席CEO陳磊則在財報后的電話會議中表示,隨著高質量發展進入深水區,公司尚處增長和投入期。 對于具有價值創造潛力的機會仍會堅定投入,“我們不以短期目標為導向,將一如既往地專注于創造長期價值。這一點體現在業務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全球化業務。”
按照慣例,拼多多并未單獨給出跨境業務(TEMU)的收入,其收入包含在交易服務收入中。
但毫無疑問,TEMU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拼多多國內業務的基礎是農業,出海業務的前提是中國日益發達的制造業。隨著全球供應鏈也在加速重構,中國制造有能力通過更完善的跨境電商基礎服務設施,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此前,發布2023年全年財報時,拼多多集團執行董事、聯席首席執行官趙佳臻曾表示:“這次的業績也激勵著我們更加積極、堅定地圍繞高質量發展進行長期投入,從‘多實惠’和‘好服務’兩方面繼續加大投入,助力消費者實現高質量的消費升級。”
在阿里、京東陷入低價的“廝殺”時,拼多多反而提出了「消費升級」,一降一升,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已大變。
今年一季度財報發布后,趙佳臻談及拼多多未來發展方向時表示,“將在消費端、供給端、合規及平臺生態三個方面持續發力,在大力回饋消費者的同時保障高質量的供給和服務。”
相比于此前的表述,趙佳臻所提到的合規建設,也得到了陳磊的回應。陳磊表示,為了給用戶營造一個安全放心的購物環境,過去一段時間拼多多投入了大量資源加強合規能力。同時,在全球的監管框架下,面對不斷演變的環境和新的法律法規的不斷頒布,拼多多已把合規能力納入其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
顯然,在中美市場兩地狂奔的過程中,拼多多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了自身的弱環。
談及今年以來各電商平臺對價格以及服務體系的調整,陳磊表示,從行業競爭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已經形成跨平臺消費的習慣,消費者會在不同平臺間從商品的品類、價格、服務質量等多維度進行綜合比較,再作出選擇。
“面對這樣一個趨勢,我們看到第一季度同行明顯加大了力度,拼多多歡迎良性的競爭。”陳磊表示。
面對電商巨頭們的圍剿,體量尚有較大差距的拼多多表現得像是防守方。 實際上,拼多多最讓對手警惕的是營收與凈利潤的驚人漲幅,以及背后體現出的增長活力。
去年11月29日晚,拼多多發布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后,盤中漲超3%,以1924億美元的市值超越阿里巴巴的1918億美元,成為美股市值最大中概股。公布2024年一季度財報后,拼多多一度漲超8%,截至5月22日收盤,拼多多市值2043億美元,領先于阿里的2012億美元。
03
京東觸底回暖
人事大調整、徹底貫徹低價戰略、押注直播業務……「調整」同樣是京東2023年的關鍵詞。
鮮少露面的劉強東,也在內網留言: “京東必須改變,否則沒有出路。”
2022年底,劉強東罕見參加了一場京東內部會議,不僅點名批評零售業務高管偏離了“成本、效率、體驗”的經營戰略,還鐵腕宣布將對10%副總裁級別以上的高管進行末位淘汰。由此,京東拉開了主動變革的序幕。
一年過去,許冉完美踐行了劉強東的低價策略,錢也都花在了刀刃上。許冉對一季度財報表示:“去年一整年,京東始終加快推進平臺生態和低價心智的建設,目前整體表現符合預期。”在她看來, 2023年是“調整的一年”,2024年是“執行的一年”。
財報數據就是很好的佐證。今年一季度,京東收入達到2600.49億元,同比增長7.0%。歸母凈利潤為71.3億元,同比增長13.88%,大幅超出市場預期。
具體來看,今年第一季度,京東零售、京東物流、新業務分別實現營收2268.35億元、421.37億元、48.7億元,另外,各業務分部間抵消137.93億元收入。而上年同期,三項業務的營收分別為2123.58億元、367.28億元、60.26億元。京東零售、京東物流業務均實現了同比增長,其中京東物流增速最快,達14.7%,但新業務的營收不增反降。
分品類來看,京東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營收為1232.12億元,日用百貨商品營收為852.96億元,服務收入為515.41億元。
靠著補貼和降傭,京東牢牢抓著起家的3C電子產品業務,日用百貨品類收入增速也是依賴低價策略和對自營商品包郵門檻(非PLUS會員從99元下調到59元,PLUS會員不限金額全年包郵)的下調。
京東集團首席財務官單甦表示:“其間公司日用百貨品類勢頭持續回升,這主要得益于大商超品類的有力恢復。”
數據顯示,一季度末,京東9成的第三方商品實現了最高滿59元包郵的新規,而家電、廚具、保健品等13個品類的全部商品則不限金額0元包郵。
據《晚點LatePost》報道,京東零售集團已確定2024年的三大關鍵戰略方向,分別為內容生態、開放生態和即時零售。 其中,內容生態首次被提出,涵蓋了直播、短視頻、圖文等板塊。
雖然京東直播不如淘寶直播做得有聲有色,但京東采銷直播間也算火了幾把。許冉曾表示:“更豐富的內容也將提升用戶粘性,帶動用戶時長帶來流量分發效率和轉化率的提升。”
許冉把用戶體驗提升和市場份額增長作為2024年度重點,如此來看,硬仗還要繼續。
04
「低價」這一年
電商巨頭間的比拼是場持久戰。過去這一年,老巨頭們紛紛用起新巨頭的方式——「低價」來調整策略,效果從全年的成績看更為明顯。
據財報數據顯示,阿里2023年全年收入達9274.93億元,同比增長7.28%;凈利潤同比增長166%至924億元;京東2023全年收入10847億元,同比增長3.7%,歸母凈利潤達241.67億元;拼多多2023全年營收為2476億元,同比增長90% ; 利潤達到600億元,同比增長90%。
數據對比非常直觀又簡單粗暴。不難發現,阿里和京東迎來了緩慢的復蘇,好消息是增長穩了,壞消息是大部分是靠犧牲利潤換來的。而拼多多從2021年開始扭虧為盈,就一路迎來了爆發式增長,2023年達到600億元的新高。
京東財報中有組值得注意的數據,2023年,京東第三方(3P)商家數量同比增長了188%,新增商家數量同比增長4.3倍。
從京東確認低價戰略后,就在不停拉攏商家,當“低價”成了標準,這便刺激著自營商家和3P商家開始競賽。 劉強東曾強調,第三方商家是實現整個京東生態最低價的關鍵力量。
但3P商家和開放第三方物流也是把雙刃劍,參差不齊的產品質量和售后等,也在沖擊著京東時效性和服務等優勢。
自掏腰包讓利商家,低價策略本身就是放棄部分利潤,在激烈的競爭中換取流量和市場份額。近一年,無論是從價格、產品,還是服務方面,阿里、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等都在發力,「低價」并不是護身符,也很難抵御外部對手的沖擊,但確實也是不得不做的有效手段。
拼多多上市時,泰合資本董事總經理蔣科曾分析道: “拼多多的崛起,在于構建了新的零售渠道,連接了增量流量和增量供應鏈。”
增量流量不僅是指下沉人群,也指增量的消費決策回路:購物就像硬幣的兩面,效率固然是重要原因,非效率的心理因素同樣重要,包括談資、攀比、身份感、從眾、互惠、沖動,而社交流量能夠更好地還原這些多元場景。
增量供應鏈則是指,在消費品類裂化、消費品牌分眾的趨勢下,一批具有局部供應鏈優勢、但缺乏大額市場預算的腰部廠商,由于拼多多采用了類似Costco的流量分配邏輯,因此這些廠商能在拼多多上獲得數倍于之前的訂單量,在采購、生產、物流、售后等環節獲取規模效應,從中降低的成本由廠商、消費者和平臺分享,讓消費者獲得更高性價比。
降低商家門檻,又不斷卷商家降低消費購買價格,商品在低價螺旋中不斷旋轉下落…… 拼多多的法寶看似簡單,卻又是其他企業基因里缺失的難以效仿。
從最初的質疑到如今的效仿,拼多多的低價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學習,就連美團也在其中。
據晚點報道,美團從2020年開始試點的“拼好飯”業務今年一季度日均單量接近500萬單,差不多是2023年四季度美團餐飲外賣日均5700萬單訂單量的10%。
05
結語
有的消費者偏愛性價比,有的消費者開始追求價性比。消費在不斷分級,電商們在重塑心智形象。
無論是出海還是下鄉,無論是“偷師”拼多多的老巨頭們,還是連續11年盈利的唯品會,亦或是奔跑中的抖音、快手,都在說明, 「價格」已成為全球消費者購買行為的重要指標。
并沒有所謂正確的路,一切的變革都是為了讓選擇的道路變正確。勒緊褲腰帶跑步的巨人們,重構著零售生態,一同開啟新的序章。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