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青睞的夜市,有何招商和經營邏輯?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王國平
編輯/娜娜
夜市這幾年層出不窮,一方面是消費端喜歡這種戶外型休閑項目,一方面是供給端很多人選擇擺攤創業,當供需雙方都出現井噴時,夜市集市就有了整合的空間,出現了專門以夜市集市業態為生的操盤手。
不過夜市雖然多,經營情況卻參差不齊,為何?
首先是選址,好的地點決定了流量的大小,流量的大小又可以倒推出夜市設置的規模。規模設置太大,超過人流量,顯得冷清,攤販經營困難;規模設置太小,操盤的人賺不到什么錢。通常是項目周邊具備基礎流量的最好,一開始就想打造輻射型夜市對于初始資金投入要求較大,并不適合很多操盤手采用這么激進的行為。當然操盤手自帶金主或本身含金量高疊加項目位置超級理想,是可以進行放大。能夠放到多大,要進行合理的測算預估。
現在大部分夜市集市都以中小型為主,也是對夜市形態的摸索。能夠賺快錢的通常采用復制,而不追求單項目的放大。如果覺得一兩千平米的夜市已經非常好掌控了,就快速找另外一個位置復制過去,快速獲取市場紅利。
其次是要有好的內容來填場。業態上可以以餐飲為主,但絕對不能是純餐飲。哪怕是夜市已經開始玩聚焦的地區,如定向打造某某小吃一條街。通過聚焦于餐飲某個主題概念來吸引目的性搜索的人群,這種定向流量會越來越弱�,F在的消費者以休閑娛樂為主,目的性來夜市吃喝會缺乏激勵自己的借口,你要給他一個理由,順帶來吃,純餐絕對越來越難做。
餐飲占比盡量控制在50%附近,其它品類穿插進來。比如文創、寵物、漫展等等,這樣可以更好地進行互動。都是有品味的人,當然是過來欣賞文化娛樂活動的,怎么可能是為了吃呢?不然短視頻怎么發,朋友圈怎么發,行走江湖,講的是“面子”。
提醒一下,不要招那些隨處可見的餐飲,消費者在附近就可以吃到,沒必要特地跑一趟。要去挖掘一些“潛力股”,把這些手藝人整合起來�;蛘呔W絡上熱門的小吃,或者其它城市爆火的小吃,想辦法找人復制。短期來說可能都是流量擔當;長期可能不錯,也可能熄火,就快速再換個品重切客群,擺攤講究短平快,船小好調頭。
當然,有些常態餐飲用來填場也是可以的,哪個夜市集市沒個邊邊角角或者就是租不出去的鋪位?賺錢,不磕磣。再說,難免有消費者就需要這種常態剛需品類,不行再換。
在品控上盡量去邀請具備多年擺攤經驗的攤販作為基石商戶,起到穩定作用。一定要意識到這年頭好的擺攤商販已經成為招商的搶手對象。部分招商人員受困于傳統思維,加上年紀大了,對于新生事物、新生業態,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較弱,還用歷史眼光看待攤販,殊不知時代早已變化。
一些優質的擺攤商販是反復經歷過市場洗禮存活下來的,有著對擺攤事業以及當地擺攤文化獨特的見解,他們過來可以快速填平原先缺乏的認知和空鋪,非常省心。而且這些能跑出來的擺攤頂流都是高收入群體,跟知乎上那些年入百萬的人群是一個級別的。
另外一部分是出現較好的高知、高品位擺攤商戶入場,原先這部分人沒有擺攤的想法,抱著試試的態度,成功進入到擺攤行業中,并對同行進行降維攻擊,可以同維切中年輕小資客群。這部分客群早先是不太會選擇夜市地攤消費的,但內容端的快速升級,能夠同頻,讓很多小姑娘們玩得不亦樂乎。這些有情懷有想法的攤販,誰不愛?
場景部分涉及到操盤人員自己投錢營造,看“口袋”,豐儉由人。能打卡,能多出片,當然最好。初創時口袋不濟,采用古早的夜市模式,只要選址有流量,還是可以邊賺邊營造。
夜市與購物中心集市還略有不同,購物中心集市通常用來做調性,搞些豪車做后備箱攤主之類的。這些調性用來聚焦穿透目標客群,博取目標客群好感,然后引入購物中心進行轉化。
一般專門做夜市的人比較單純,就是為了賺錢,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繞。把消費者吸引過來,然后在夜市里進行變現,最好不要到處亂跑到其它地方幫別人變現。假設一個攤位月租金2000塊錢,100個攤位,可以收20萬,再收押金兩個月,口袋也有60萬。反正做不起來也無法勉強,就是那些攤主踩坑無處訴苦。
夜經濟作為很多地方打造消費發展的新引擎,是有紅利的。夜市在審批上,各部門也相對以前更愿意支持,甚至被提到新消費業態的高度。夜市被認為是煙火氣的物種,可以豐富百姓生活休閑娛樂。但夜市目前發展在業態組合、場景構建、情節互動以及精細化管理等多方面還需要不斷探索,特別是純小吃夜市,在不少地方會因難以適應生態的變化面臨倒逼出局,需要提前進行業態品類整合,來適配消費者不斷提升的需求。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