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金額暴跌78%,美妝市場錢荒加�。�
出品/FBeauty未來跡
作者/張曉雨
今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5月化妝品零售總額為406億元,同比增長18.7%;1-5月份,化妝品零售總額達到1763億元,同比增長5.4%。這是過去12個月以來,化妝品單月零售額增長首次超過兩位數。
大環境和美業的回暖,讓資本聞風而動。據《FBeauty未來跡》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已累計有42筆美妝圈有關的投融資誕生。那么,今年進入美妝圈的資本究竟流向了何處?行業巨頭、資本巨頭們又在追哪一股風?
01
42起!上半年美妝產業吸金超近30億元
根據梳理,上半年國內外美妝類的投融資合計42筆;相當于每月最少有7筆與美妝相關的投資事件發生。
其中發生在國內的投融資事件為27筆,與去年同期39筆相比持續下滑。從金額看,除去未披露金額的7筆,剩余20筆國內投融資金額粗略計算達到8.4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39億元投融資總額更是慘烈下滑78%。
其中,投融資金額在上億級別的有6筆,千萬級別13筆,還有一筆金額在百萬元級別。其中最大的一筆投融資,誕生于今年4月,國內知名跨境電商優品美獲得Kleiner Perkins領投的2.2億元A+輪融資。
再來看國際投融資情況,上半年國際美妝類的投融資最少已產生15筆,除去未披露金額的4筆,這11筆總投融資金額粗略計算已接近20億元人民幣;其中,投融資金額過億的有5筆,上千萬元級別的有6筆。其中最大的一筆為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對美容零售商Purplle注資一億美元(約7.3億元人民幣)。
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對美容零售商Purplle注資一億美元
將目光放到在豪擲千金的投資方身上,不難發現,上半年國內美妝類的投融資依舊主要是金融資本,屬于產業資本的投融資僅有5筆;而國際美妝類的投融資方面這一特征更加突出。15筆國際美妝類投融資中,有13筆屬于金融資本,僅2筆屬于產業資本。
總的來說,上半年42投融資中有35筆是金融資本,僅有7筆屬于產業資本。不過盡管產業資本類的投融資遠遠不及金融資本,但這并不能與活躍度劃等號。
有投資機構人士指出,目前美妝圈的產業資本自疫情結束后,已經顯得較為活躍,而美妝圈的投資雖然依舊以金融資本為主,但實際上出手頻次與投資金額已呈下滑趨勢。
事實上,目前圈內針對美妝領域的投資態度,正在往“看項目更細節、投資思路更清晰、投資更講節奏”的方向變化。
“疫情讓市場去偽存真,更能展示公司的生命力和抗逆境能力,也能去掉一些風口產業不具備競爭力的企業,留下來的企業相對更具價值,價格也更合理。因此,投資標準不變的情況下,其實我們的選擇會更容易清晰,投資節奏其實并沒有受到影響。” 上述投資基金合伙人表示。
此外,今年上半年業內并購事件同樣引人注目。
據《FBeauty未來跡》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已累計有18筆美妝類收購,其中被收購方為國內企業的有2筆,且收購方也均為國內的產業資本,金額均在億元以上。
而被收購主體為國際企業的有16筆,收購方也均為國際企業,其中有6筆的收購方屬于產業資本,其余10筆為金融資本。其中金額最大的一筆為科萊恩(Clariant)以58.7億元的價格,收購了IFF化妝品原料業務部門Lucas Meyer Cosmetics。此外,雅詩蘭黛集團多年以來分多次對美容公司DECIEM進行股權收購,終于在本月完成最終收購,該筆交易合計達到了123.3億元。
總的來說,今年國內產生的美妝類投融資更多,而國際公司則更青睞于以收購的形式來進行擴張。
02
“內投上游,外投品牌”
資本所追逐的賽道幾乎都會和機遇、趨勢劃上等號。那么在2024年上半年,資本都在投什么項目,哪些賽道、品牌和領域更有前景?
聚焦到被投資的主體來看,27筆國內投融資中,涉及到上游端的達到三分之一左右,這在“科學發燒”的國內美妝市場不難被理解。一方面,監管方面對于原料有所放開,同時,得益于國家一直以來對化妝品原料、技術方面的扶持,從大環境上推動了整個化妝品上游端的發展。
與之不同,國際方面美妝投融資和收購都對品牌體現出極強的青睞。據梳理,國際企業15筆投融資,其中有7筆的投資對象為品牌;16筆收購中,有11筆都是直接針對品牌進行的收購。
對于國際企業而言,熱衷于投資品牌則更像是一種慣有的邏輯思維。“國外資本持有一個很牢固的觀念是,品牌才是最終可以溢價的東西。原料也只能通過品牌才能發展起來。所以可以看到,像雅詩蘭黛這種頭部化妝品企業,基本很少直接投原料�!毙捱h資本管理合伙人嚴明在接受《FBeauty未來跡》采訪時候總結指出。
簡而言之,國內投資集中在化妝品的上游端,而國外不管是投融資還是收購方面,都聚焦和偏愛美妝品牌。
進一步觀察投資領域可以發現,醫美和香水是今年上半年兩大熱門賽道。
首先,國內上半年僅有的兩筆收購都涉及到醫美領域,分別為:美麗田園3.5億元收購奈瑞兒健康科技有限公司70%股權;朗姿股份以1.55億元收購鄭州集美醫療美容醫院有限公司。
這一投資趨勢來自于消費市場底層邏輯的變化。疫后消費意識覺醒讓現代人更關心健康領域,使用化妝品的人群,開始追求變美與健康相融合,關注皮膚健康等醫美領域,這也讓這一產業吸引了更多資本入局。
“今年以來的一個感覺就是,投資醫美的變多了�!眹鴥饶惩顿Y基金合伙人告訴《FBeauty未來跡》,“之前大家都會覺得醫美投完不太好退出,但是今年大家會覺得說投什么都不好退出了,所以投一投醫美這種現金流項目,好像也不錯。所以會感覺這塊的投資人變多了�!�
而這一點,在國外企業的投資動作上也有一定體現。如近日,醫學美容平臺提供商AVAVA宣布獲得3500萬美元的新融資。據了解,這筆資金將用于進一步加速其旗艦產品MIRIA的商業化,該產品宣稱可以大大提高所有膚色患者的皮膚活化效果。
其二,嗅覺經濟潛力有目共睹,資本這幾年始終在香水香氛領域保持活躍。
據梳理,香水香氛領域的投資在上半年有6筆,全部為香水品牌,其中一半為國貨香水品牌,為觀夏、拂若里和聞獻。另外三個為國外香水品牌:法國奢華香水品牌馬蒂埃Matiere Premiere、奢華家居香氛品牌Dr. Vranjes和巴黎小眾香水品牌Ex Nihilo。與此同時,彭博社還曝出消息稱歐萊雅集團正在考慮投資阿曼奢侈香水品牌Amouage。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香水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將達300億元,增速是全球市場的三倍左右。這一細分市場潛力不僅被頭部美妝集團捕捉,也吸引了奢侈品巨頭和初創品牌的探索。尤其在中國人香水消費意識增強和香水消費精細化、個性化、場景化發展的今天,國內外品牌都能在這里找到差異化競爭和多元化發展的豐厚土壤。
隨著小眾香水進一步崛起,國貨香水品牌也迎來了新的機會。在投資方面,觀夏和聞獻也是一直較為受青睞的國貨香水品牌。但目前香水市場大部分份額依舊被國外品牌所占據,尤其今年以來,國際巨頭對香水的加碼也一直未有所停歇。
除歐萊雅、開云集團等巨頭均有相關投資舉措外,歐舒丹更是在今年通過收購奢華家居香氛品牌Dr. Vranjes,正式布局香水香氛。但另一邊,近年來香水品牌閉店、案例也并不在少數。
大量資金涌入、巨頭入局,香水市場也必將加速“洗牌”節奏。對于國貨香水品牌而言,獲得投資無疑是認可,但如何打破同質化、講出新故事,是尤為重要的事情。
總的來說,香水的熱度猶在,醫美領域的活躍也引人注目;但上半年資本并沒有較為顯著集中于某一領域,整體呈現出更為分散、關注點更細的趨勢。
03
美妝風口“消失”,長期主義盛行
在資本并未表現出較為青睞某一領域的背景下,反而此前一些勢頭正盛、較為吸金的賽道,在今年稍顯暗淡。
譬如,去年以來較為火熱的重組膠原蛋白、合成生物,在投融資方面也有“降溫”之態。尤其去年以來,重組膠蛋原白在資本市場上可謂是風光無兩,而今年上半年,重組膠原蛋白領域僅有2筆投資產生,與其此前的盛況大相徑庭。
一方面,錦波生物、巨子生物等重組膠原蛋白企業成功上市,創健醫療獲得路威凱騰投資后也如虎添翼。不難發現,重組膠原蛋白領域已產生較為穩固的頭部企業,市場地位也有了更加清晰的劃分,資本想要在其中找到新的機會,也較為困難。
另一方面,合成生物以及重組膠原蛋白領域在不斷獲得研發進展的同時,市場競爭也持續升級,導致賽道市場中出現諸多亂象與爭議。
綜上,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引發了資本的謹慎審視。
拋開其它方面,目前中國的化妝品原料確實還處于發展階段,一些重要的核心原料依舊掌握在跨國公司手里,從行業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講,化妝品原料研發真正的創新能力開始越發得到資本重視,比如今年2月順為資本領投中國新銳原料創新企業觀辰生物,這家公司的創始人“胖博士”喬艦曾表明觀辰生物要做“中國的帝斯曼和亞什蘭”,在中國化妝品產業的上游創新大潮中,這種科技型原料企業也正在得到資本的更多關注。
其次,重組膠原蛋白這一原料的發展演變,也一定程度上給投資人敲響了警鐘,即不能只看到某些項目的一時熱度,就貿然趕風口。
正如嚴明所說,資本領域更加理性、回歸本質,一個具像化的體現就是業內很少提風口了,轉而去挖掘自身擅長領域的機會。
可見,在資本與美妝產業的深度融合過程中,投資價值也正在和行業價值逐漸重合,共同指向更長遠和真正代表未來的生意。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