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餐飲業失去“旺季”,900萬家餐廳迎來生死劫
出品/職業餐飲網
作者/侯碩麗
餐飲業不好干,今年格外難。
往年到了暑假、中秋端午等假期和節假日,還能回回血。
但今年,客流嚴重下滑,餐飲的旺季似乎也消失了……
無數作為“毛細血管”的餐飲小店,面對不斷上漲的房租、食材、人力等成本,以及冷冷清清的門店熬著熬著就倒閉了;
一線城市的餐飲,也迎來寒冬。上半年,北京餐飲業利潤暴跌88%,上海巨虧7.7億,在統計的11家上市餐企中,就有8家凈利下滑;
在這種情況下,餐飲人哭了,二手設備回收商賺麻了。數據統計,僅2024年上半年餐飲門店倒閉數量就超過百萬。在大批的創業筆記中,餐飲二手回收被赫然列入“冷門卻很賺錢的行業”清單。
餐飲業正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經歷著重新洗牌,全國約900萬的餐廳,也迎來了一場“生死大考”......
01
收入都不夠付房租水電!
小微餐飲,在生死線上盤旋……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餐飲小店,是餐飲經濟的毛細血管,服務千家萬戶的“神經末梢”。
而餐飲消費大環境驟變,抗風險能力更弱的小微餐企生存更為艱難。
社交平臺上,不乏可見小餐飲老板們的無奈:
“一條街一個客人都沒有”、“今天就營收幾百塊,不夠付房租水電的”……
“從5月生意開始下滑,都說難過3、4月,現在都9月了,每天營業額不破千,晚上8點多,只有一桌客人來吃飯。”
關門,也成了很多熬不住了的小餐廳不得以的選擇。
“月營業額30萬,貨款結賬20多萬,房租3萬,水電2.5萬,工人工資5萬多,其他雜費還有大幾千,月底倒貼1萬多,咋干,太卷了.......再見了我親愛的顧客們,對我們的老會員,新顧客深表歉意。”
這位開“串串火鍋”的老板分享了開火鍋店反而倒貼錢,最終決定關店止損的視頻,沖上熱門榜,引發眾多小微餐飲老板的共情。
無數餐廳倒閉的背后,是今年真的太難了。
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摳門”,都不舍得出門吃飯了,為了流量和搶占客流,餐飲行業打起了“無底線”價格戰,但讓渡利潤的背后,餐企就需要面對高昂的租金、運營、原材料、人力等成本壓力。
對于連鎖餐飲品牌來說,有供應鏈、門店數量、品牌背書等,或許能夠通過低價獲得一波流量,日子還熬得過去。但對于小微餐企來說,無休止的價格戰就像一把利刃,已經擊破了不少商家最后的防線,再進行下去,只會血本無歸。
價格戰本就難熬,到了7月,全國多地蔬菜價格上漲,部分漲幅超30%,對于本就利薄的小店來說,這無疑是一拳重擊。很多夫妻老婆店直言:“抗不住了”……
關關難過,但更讓小餐飲老板們難過的是,這種日子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頭。
02
11家上市餐企8家凈利下滑!
頭部餐飲的“領頭羊”作用,似乎也失靈了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26243億元,同比增長7.9%,對比2023年同期超過21%的增幅大大減少;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7192億元,僅僅同比增長5.6%。
以京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餐飲收入,更是下行明顯。根據北京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1-6月,北京限額以上的2628家餐飲企業,利潤總額1.8億元,利潤同比下降了88.8%,利潤率更是降至0.37%的低點。
上海的情況則更加嚴峻。上海規模以上住宿和餐飲企業上半年的總營業收入為752.88億元,同比下降了2.6%,利潤總額虧損7.7億元。
不僅整個餐企的生存環境愈發艱難,呷哺呷哺、味千等餐飲巨頭,也紛紛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導致業績也不容樂觀,甚至達到虧損境地。
目前已經披露2024年半年報的11家餐飲企業中,其中3家出現虧損,8家凈利相比上年同期均有明顯下降。
“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集團公布今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期內,呷哺集團上半年實現收入23.95億元,同比下降15.9%;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2.73億元,上年同期盈利240.6萬元,同比由盈轉虧。
而去年全年呷哺集團凈虧損為1.99億元。這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呷哺集團虧損幅度已經超越去年全年。
味千中國,近幾年的業績同樣波動明顯。盡管去年味千中國實現了營收增長和利潤扭虧,但根據今年發的業績預告,味千中國再次虧損。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凈虧損不超過2000萬元,較上年同期凈利潤1.33億元,大幅下滑、由盈轉虧。
作為高端中餐企業的唐宮中國,則出現營收和凈利潤雙降,財報顯示,集團上半年實現營收5.27億元,同比減少10.4%,股東應占溢利337.9萬元,同比大跌91.87%。
不僅如此,一些老字號也受到了波及。前身為“太興茶餐廳”的太興集團,今年8月初,公司發布了盈利預警。雖然上半年的收入增長到了14.31億港元,但凈利潤卻大幅下滑。與去年同期相比,股東應占利潤從4500萬港幣降到了800萬到1000萬港幣之間,降幅高達七成到八成。
雖然大部分餐企保住了營收,但整體表現為“增收不增利”。以九毛九為例,九毛九公布2024年中期業績數據顯示,上半年,九毛九實現營業收入30.64億元,同比增長6.4%;實現歸母凈利潤7229萬元,暴跌67.5%。而每股盈利僅為5分人民幣。
從各方數據來看,無論是餐飲老字號還是高端餐飲,亦或是餐飲行業優等生交出的成績單都不甚慘淡,一片哀嚎。
03
六七萬的設備當廢鐵賣!
超100萬家餐廳退場,餐飲“收尸人”忙瘋了
2024年,餐飲業迎來了一波洶涌的閉店潮。據數據統計,僅2024年上半年餐飲門店倒閉數量就超過百萬,幾乎趕上了2023年全年數據,是2022年全年餐飲注銷門店的2倍數量。無數餐飲商戶們血本賠光,最后只能黯然退場。
餐飲行業的新陳代謝,做設備回收的人感受很深,他們被稱為“餐飲收尸人”。茶飲、火鍋等作為餐飲的熱門賽道,成績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甚至不少品牌身陷閉店風波。
而身陷倒閉潮的餐飲店,養活了一批又一批二手餐飲設備回收商。
日前,“西南地區茶飲門店倒閉門店太多,二手設備滯銷”沖上熱搜榜第一名。
據媒體報道,二手設備回收商表示:“曾有一天就接到13個某門店加盟商的撤店電話;花六七萬回收的十幾套設備,當廢鐵賣也就2000元,后來一接到加盟商的電話,就不想收了”。
不止一個品牌,其他茶飲品牌的日子同樣艱難。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至7月6日,茶飲行業新開門店163918家,凈增44478家。這意味著,最近一年,茶咖行業有超15萬家門店倒閉,平均每天關閉超400家門店。
同時,火鍋賽道也不再火熱,呈現一片哀嚎態勢。
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至8月5日,火鍋行業門店總數達到503525家,近一年新開店209989家,近一年凈增長60054家。新開店數據和凈增長數據兩相對比之下,意味著,近一年內,火鍋行業閉店超過14萬家!
被消費者稱為“排隊王”小火鍋品牌“千味涮”,自2007年開業以來,門店大排長龍的現象并不罕見,如今全國門店均已關閉;“江浙滬泰式火鍋鼻祖”,Just Thai在上海的8家門店全部關閉;曾經的排隊網紅“熊貓老灶火鍋”,也已經接連關閉了在上海的6家門店,如今僅剩下兩家門店在正常營業;九毛九餐飲集團旗下的慫火鍋品牌宣布退出武漢市場......
一位餐飲設備回收商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今年的回收業務呈爆炸性增長,1個月就回收了42家火鍋店,這種情況在去年幾乎無法想象。”
他進一步指出:“今年大店的倒閉頻率比去年提高了5至6倍,設備的周轉速度從去年的2至3天延長至一周。”
茶飲、火鍋行業閉店的背后,也是餐飲行業現狀的一個縮影。隨著醒目的倒閉門店數字不斷的增加,無不充斥著大多餐飲人創業者的心酸、無奈與不舍。
04
幾家歡喜幾家愁!
頹廢之下,一些品牌“逆流而上”實現盈利
今年上半年,餐飲業的日子都不好過,閉店的閉店、虧損的虧損、暴跌的暴跌。“餐飲生意利薄,唱哀聲四起”成為飯后的談資......
然而,在這同時,也有一些餐飲企業逃過市場“大逃殺”,成為逆勢增長的“少數派”。
據海底撈財報數據顯示,上半年海底撈實現營業收入214.91億元,同比增長13.8%;核心經營利潤達27.9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0%,收入與核心經營利潤均創歷史新高。
薩莉亞發布的2023年9月-2024年5月的合并財報顯示,期間凈利潤為人民幣2.3億元,達到上年同期的約2倍。同期銷售額同比增長24%,達到人民幣74.4億,創下歷史新高。
達美樂預計總收益不少于20億元,同比增長不少于45.0%;經調整凈利潤人民幣4800萬元,而去年同期為虧損1740萬元。而此前,達美樂曾連續3年虧損,累計超9億元。
百勝中國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總收入同比增長4%,凈利潤增長11%。
瑞幸咖啡上半年總收入為106.38億元,其中二季度營收為62.014億元,季度營收上直接超越了星巴克中國的59億元。凈利潤15.64億元,同比去年直接翻了17倍,幾乎可媲美海底撈。
餐飲生意向來利薄,唱衰很容易引起共鳴,讓餐飲人覺得“前途蒙塵”。但在同一時期,仍有不少企業反而逆勢上漲,相比形容餐飲行業“慘淡”,也許“分化”一詞更為合適。在“分化”的語境下,無數餐飲人都在殫精竭慮的尋找出路,只不過有人跌入谷底,有人艷壓群芳。
總之,餐飲業正在經歷風暴,大浪淘沙后,餐飲業的面貌也將煥然一新。
職業餐飲網小結:
在2024上半年,無論是餐飲巨頭還是小微餐企都難逃餐飲市場的“大逃殺”。
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玩家折戟離場,一部分餐企大佬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靈活應變,在市場的驚濤駭浪中穩坐“釣魚臺”。還有在餐飲這場淘金熱中,二手設備回收商的出沒,見證著創業者的餐飲夢,和無數夢想的覆滅的現實。
穿越周期的過程注定是漫長的,撥開云霧卻是值得等待的。對于餐飲人來說,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唯有不斷學習、創新與適應,方能在風雨飄搖中穩舵前行,迎接屬于餐飲行業的下一個春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