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不一般,平臺開始給商家減負了
來源/首席商業評論
撰文/寧缺
國慶期間,消費市場真是熱得發燙!全國國內出游的人數7.65億,同比增長5.9%;國內游客總消費7008.17億元,同比增長6.3%。
電影票也賣飛了,國慶檔我國電影票房為21.04億元,觀影人次為5209萬;餐飲零售也是火爆異常,據商務部商務大數據,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5%;快遞行業也是業務量飆升,日均攬收量同比增長28.4%,日均投遞量同比增長26.7%。
當然,股市是一言難盡的,受926政治局會議以及相關的股市、樓市支持政策,在國慶前幾個交易日里,A股持續上漲,走勢喜人。整個十一假期,不少網友調侃,“人在假期,心在股市”。
但開工的這幾天股市卻明顯降溫了,原因很多,一部分在于對沖基金有大量拋盤,上市公司股東也有一部分選擇減持,另外一部分在于有大批的90后和00后帶著消費貸等杠桿資金入場,導致監管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窗口指導嚴禁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股市、各大銀行開始嚴格審查各類消費貸是否違規流入市場、監管部門也開始規范券商的開戶行為。
此降溫旨在冷靜市場,畢竟瘋牛本身就是不可持續,但長期來看,提振股市與經濟復蘇目標未變。最近國務院新聞辦又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會上強調要“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再次給了市場一些信心,至于有多大的信心,咱們要看看13號這一周的走勢。
有人虧錢,也有人賺錢,賺了錢自然要消費,正好今年雙11正好也來了。眾所周知,每年雙11都是電商大戰的高潮,目前,淘寶、京東、抖音、快手、小紅書這些平臺都已經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了。
那么,今年雙11有哪些新動向?商家又會如何利用這次機會呢?
史上最長雙11:接近一個月,預售制回歸
不難發現,今年的雙11購物節比往年提前了許多。
具體來看,天貓雙11預售從10月14日就拉開了帷幕,比去年早了整整10天。京東也不甘落后,選擇在10月17日晚8點開啟搶先購,提前了一周的時間。拼多多同樣提前了一周,從10月14日0點開始便進入了雙11模式。
而抖音更是將雙11先享好物節提前到了10月8日,與國慶長假無縫銜接,整個活動周期從10月8日一直延續到11月11日,期間還細分了多個階段和主題日,如彩妝、運動戶外等,時間安排得十分緊湊。
快手雙11也不遑多讓,從10月16日開始進入預熱期,好物搶先購。整個活動從9月19日就開始備戰和預熱,一直到11月11日結束。期間還分階段推出了“新品bigday”“全網尖貨沖鋒”“智能生活節”等多個主題,讓消費者每天都有新鮮感。
此外,小紅書也加入了雙11的行列,從10月12日開始,一直持續到11月11日。這是小紅書電商提出生活方式電商定位后的首次購物狂歡,無疑為雙11增添了更多看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雙11大促時間普遍拉長,基本接近一個月,抖音的雙11大促時間甚至橫跨一個多月,成為可能是雙11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大促。讓人不禁感嘆:“這雙十一,是生怕我們錢包捂得太緊嗎?”
在玩法上,各大電商平臺也是各顯神通。淘寶、京東、拼多多依然以滿減、立減活動為主,簡化大促流程;而抖音商城雙11大促則以官方立減15%和一件直降為核心,同時發放平臺消費券,品牌玩法、商城玩法、直播間玩法層出不窮。
快手則設置了“天降紅包”“驚喜紅包”“爆款加補”“萬人團”“粉絲購物團”“分期免息”“尾款立減”等至少7種重點玩法,說實話,這拉高了消費者的理解門檻,顯得有點復雜和難懂,畢竟網友也不是數學家。
在補貼消費者方面,各平臺也是不遺余力。淘天在滿減、立減活動的基礎上,額外投入了300億消費券及紅包,堪稱歷屆最高額度;京東投入10億元資源支持直播活動。
快手則拿出了號稱史上力度最大的補貼,包括200億流量補貼、20億用戶紅包、10億商品補貼;抖音電商將投入億級現金補貼和千億級流量資源;小紅書電商在雙11期間也投入了百億流量扶持和億級補貼。
此外,預售機制在今年雙11中再次回歸。天貓在10月14日開啟了第一波預售,全周期呈現三波段爆發。
消費者是一切生意的起點與歸宿,秉承著“用戶至上”的核心策略,各大平臺持續精進,給予消費者最實惠的價格和最優質的體驗。而今年雙11,在活動周期延長及預售制度重啟的背景下,商家迎來了更多的增長機遇與商業空間。
最利商家的雙11:從“百億補貼”到“百億減免”
去年,電商江湖狂卷低價,京東推出了百億補貼頻道,淘寶天貓則大喊“價格力”,這波操作雖吸引了消費者,卻讓商家們苦不堪言。
這兩年電商環境本就艱難,退貨率跟爬山似的,噌噌往上漲,運費險成本也跟著水漲船高,還有那“僅退款”的羊毛黨,讓商家的日子越過越難。
不過,今年這電商江湖的風向可算是變了。各大電商不再單純追求低價,而是開始關心起商家的處境,使出渾身解數,為商家減負。拼多多、淘寶等平臺相繼啟動了“百億減免”計劃,從“惠民”走向“惠商”。
阿里呢,也是夠意思,直接取消了天貓年費,改成了收取0.6%的基礎軟件服務費,還優化了“僅退款”策略,目的就是為了降低商家的經營成本。此外,淘寶天貓還推出了一系列福利政策,如退貨寶服務、零手續費極速回款、百億補貼傭金全額返還等,給商家送了個“減負大禮包”。
具體來說,退貨寶服務的上線為商家降低了退貨成本,普遍降幅達到20%,部分商家甚至能實現30%的成本直降。同時,天貓雙11期間提供的0手續費極速回款服務,讓商家在發貨后即可馬上收回貨款,有效緩解了資金壓力。
對于參加“百億補貼”的商家,天貓將100%返還了全部傭金,讓商家幾乎零成本參與大促活動與頻道。此外,淘寶商家還享受了大促免傭、店播免傭以及解綁運費險等“權益大禮包”,進一步降低了經營成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天貓雙11還投入百億購買流量,通過與超200家互聯網平臺合作,全面為商家拓展客流。這下,淘天商家可就不用再為流量和曝光發愁了。
京東呢,也是不甘示弱,升級了“春曉計劃”,從流量扶持、AI技術提效、超輕資產運營三大維度加大對第三方賣家的扶持力度。在直播領域,京東投入了高達10億的資源支持,并提供免費體驗京東數字人、退換貨保障等權益。
京東集團CEO許冉更是豪氣干云,表示將投入最大力度的資源,從商家最關心的流量、運營和服務等核心維度出發,努力為商家提供“流量更多、運營更快、服務更好、成本更省”的新體驗,力爭在京東11.11期間幫助“日銷破萬元”的小微商家數量同比增長超2倍,同時讓銷售超500萬的商家數量同比增長超50%。
就連一直偏向消費者的拼多多,也在近期針對商家加碼了平臺降費優惠。拼多多發起“百億減免”計劃,未來一年將減免優質商家100億元手續費,包括推廣服務費、技術服務費、保證金等。
此外,拼多多將商家貨款賬戶提現門檻從100元下調至1元,免除了商家偏遠地區訂單物流中轉費,將所有先用后付訂單技術費率由1%降至0.6%;將店鋪基礎保證金從1000元下調至500元等。
針對商家抱怨頗多的售后申訴條件、物流免運費制度,拼多多也進行了服務調整。現在,平臺支持商家對異常訂單、惡意投訴訂單等進行申訴,商家申訴成功后將由平臺對相關訂單進行賠付,并不再限定商家的申訴次數。
與此同時,一些新興電商平臺如抖音、小紅書等也在積極幫助商家發掘平臺內的增長機遇。比如,抖音進行了流量算法機制升級,“內容”成為流量分發的關鍵,并針對不同類目進行傭金、保障金調整優惠。而小紅書則推出了為中小商家定制的快捷營銷投放工具“聚光Lite”與一站式營銷投放平臺“乘風”。
現今,電商平臺已深刻洞察到,構建一個卓越的營商環境是實現長遠發展的基石。于是,各大電商平臺紛紛采取諸如補貼、增加流量以及降低成本等多種措施,確保商家不再陷入僅賺名聲不賺錢的困境。
事實上,為商家減輕負擔,也是間接為消費者謀取更多福利。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和提升運營效率,商家將節省的成本轉化為更低的產品價格,才能真正實現“質價比”的提升。
最開放的雙11:互聯互通,多方共贏
除了之前提到的兩點變革,今年雙11還見證了一個新趨勢——互聯互通,阿里系和騰訊系,阿里系和京東系握手言和,上演了電商圈的“世紀和解”。
9月12日,淘寶邁出了重要一步,正式宣布新增微信支付功能,并逐步面向所有賣家開放。時至9月底,淘寶已順利完成與微信支付的全面對接,并在其最新版本中正式上線,也標志著,阿里系和騰訊系正式“領證”了。
緊接著,9月26日,阿里與京東也迎來了互通的時刻。淘寶天貓預計將在10月上旬正式接入京東物流,而京東則著手準備接入菜鳥速遞和菜鳥驛站,更有望在雙11前夕實現與支付寶支付的對接。這一系列動作,無疑標志著兩大電商巨頭在物流和支付兩大體系上正逐步走向融合。
這互聯互通一搞,以往雙11那“各自為政”的局面可就一去不復返了。今年的雙11,絕對是電商史上最開放、最包容的一次,不僅打破了雙11期間平臺間的“壁壘”狀態,同時也預示著它將成為中國電商乃至互聯網行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電商平臺們這么積極搞互聯互通,那絕對是“高人一等”的智慧之舉。畢竟,現在線上流量那可是“僧多粥少”,競爭環境早就從“藍海”變成了“紅海”。各大平臺都面臨著用戶增長“龜速”前進,市場份額“寸土必爭”的雙重壓力。
而互聯互通的實現,各平臺能共享物流、支付這些“硬核資源”,省下了不少重復建設的冤枉錢,供應鏈效率那也是“嗖嗖”地往上漲。
就拿淘寶接入微信支付來說吧,這一舉措直接簡化了支付環節,減少了用戶的操作困難。那些以前因為支付方式不兼容而“移情別戀”的用戶,現在可能又因為微信支付的便捷性而“回心轉意”了。
特別是那些低線城市和農村的中老年朋友,他們可能不太會用支付寶,但微信支付一接入,淘寶就又能成為他們的“心頭好”了。
同樣地,京東接入支付寶支付也能在提高用戶體驗的同時,覆蓋更龐大的用戶群體。在雙11這樣的大促期間,接入支付寶支付還有助于分流微信支付的支付壓力,減少支付系統崩潰或延遲的風險。
對于消費者來說,支付流程的簡化無疑提升了購物體驗,物流選擇的多樣化也能更好地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對電商行業而言,也是一件好事。隨著平臺間壁壘的降低,競爭焦點將更加聚焦于產品質量、價格優勢及服務體驗等商業本質要素。
當下,消費者與商家對待雙11的態度日趨理智,行業發展的核心理念正悄然轉變,從以往盲目追求規模與市場的擴張,逐步邁向對運營效率、用戶滿意度及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深度關注。
各平臺呢,也是一邊保持雙11的優惠力度,一邊簡化活動規則、優化用戶體驗,還給商家減輕營銷壓力,提供補貼和流量支持。
在這場平臺間競相優化營商環境的浪潮中,可以預見,未來將有一系列紅利接踵而至。對于商家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期待已久的轉折點,商家將迎來一個更加友好、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可以自由競爭,追求更為長遠的發展,你說對嗎?
參考資料:
1、《搶跑2024雙十一,淘寶和京東的“火藥味”有點濃》電商參考
2、《前瞻布局 | 2024備戰雙十一系列報告重磅發布!》飛瓜數據
3、《雙11還沒來,平臺就賣力討好商家了》36kr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