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輝超市上演“催債連環call”,王健林為好友擔保“引火上身”
來源/鈦媒體
作者/趙晨含
永輝超市、王健林與孫喜雙三者之間的故事一直兜兜轉轉,每一次的交集都難免會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永輝超市通過投資萬達商管股權,在五年內賬面盈利達到了6億元。然而,大連御錦一而再再而三的拖欠,讓這筆投資的實質回報依舊懸而未決。
上個月王健林剛得益于600億 “救命錢”的順利到位而暫時緩解了萬達的資金壓力,本以為可以借此機會稍作喘息。沒想到,原本出于仗義為好友孫喜雙擔保,如今卻讓他陷入了連帶追責的困境,再次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10月11日永輝超市發布公告稱,9月30日,股權受讓方(大連御錦)應當支付第四期股權轉讓款3億元,并沒有如期完成。永輝超市已經發函要求對方立即付款,并將向仲裁機構提起仲裁,追究大連御錦及王健林、孫喜雙及大連一方集團等擔保人的法律責任。
圖片來源:永輝超市公告
01
仗義擔保未料“引火上身”
其實這起糾葛源于去年12月,在珠海萬達商管沖刺IPO無果,對賭面臨違約之際,永輝超市選擇了出售所持萬達商管股權。永輝超市以45.3億元的價格向大連御錦出售萬達商管3.89億股股權。彼時,永輝超市表示,此次資產交易的目的是為了盤活公司資產,符合公司縮小投資規模戰略。
2023年12月29日,大連御錦按期向永輝超市支付第一期收購款,但第二期3.91億元就出現了逾期情況。按照約定,第二期款項應該于今年3月31日(含)以前支付。但截至4月8日,永輝超市僅收到2.9億元。到4月19日,公司才宣布已收到余款1.01億元。
而在今年7月,由于大連御錦短期資金周轉困難,始終未能按時履約,永輝超市又對其付款方式進行了調整。付款周期較之前延長了半年,并補充王健林、孫喜雙、大連一方為交易擔保方。根據最新的支付方案,付款分10期付完,付完3期后,至今為止還剩36.39億元未付。
由此,王健林成為這樁交易的“保人”之一。根據協議,擔保方對于《轉讓協議》及補充協議項下購買方的全部合同義務承擔連帶保證責任。若購買方違反《轉讓協議》或補充協議約定,公司有權要求擔保方全體或任何一方為購買方的全部應付未付付款義務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這也意味著,永輝超市有權要求王健林和孫喜雙等擔保方全體或任何一方為大連御錦的全部應付未付付款義務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作為買方控股股東、擔保方的一方集團,也是債務纏身。根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信息,2024年4月,一方集團新增一條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金額高達4.63億元。不過,大連御錦目前尚未出現被執行、債務糾紛等信息。
而孫喜雙是王健林多年的好友,與經常成為公眾焦點的王健林不同,孫喜雙在媒體上露面甚少,給人一種低調而神秘的感覺。盡管如此,孫喜雙及其大連一方集團卻頻繁出現在王健林所經營公司的股東名錄之中。
2014年12月23日,當時還未更名的萬達商業地產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孫喜雙便持有其6.3%股權,是唯一一個持股超5%的自然人股東。
從萬達和一方集團過往的發展歷程中也可以發現,雙方之間的合作甚多。
對于王健林個人來說,擔保金額可能并不算大。但在屢次面臨資金壓力的情況,這無疑為其平添新的煩惱。好不容易上個月萬達的600億“救命錢”終于到賬,加之通過出售部分萬達廣場所回籠的資金,王健林為自己換取了片刻的喘息,沒想到為好友仗義出手卻又一次“惹火上身”。
02
都在過“苦日子”
拋開王健林不說,永輝超市最近幾年其實也一直在過“苦日子”。這家零售超市業的佼佼者,自2001年創立起,便始終將生鮮業務視為其核心驅動力,并以此為基礎推動全國范圍內的迅速擴張。歷經九年的穩健發展,永輝超市于2010年成功進軍A股市場,實現了從新興企業到上市公司的跨越性轉變。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永輝超市踏上了大規模擴張的快車道。2015年,永輝超市邁出了兩個至關重要的步伐:一方面,它推出了會員店模式,旨在吸引并服務于中高端消費群體,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品質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永輝超市敏銳地捕捉到了電商行業的發展趨勢,與京東正式建立了合作關系,正式涉足電商領域,力求在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賽道上占據一席之地。
2019年,永輝超市的發展也達到了高潮,其門店總數高達1440家,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大城市及鄉鎮地區,與此同時也在不斷和京東合作同城零售,成為了業界廣泛關注的亮點。
然而,快速的擴張和線上線下兩頭抓,讓永輝超市應接不暇。這一佳績并未持續太久,永輝超市的財務狀況便逐漸顯露出疲態。根據財報數據顯示,其負債率從2016年的34.64%逐年上升,直至2023年已高達88.60%。同時,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未得到實質性改善,反而陷入了長期的虧損困境。
事實上,永輝超市的經營壓力早已初露端倪。回顧2019年,其門店數量曾達到1440家的高峰,但截至2023年,這一數字已縮減至1000家。更為嚴峻的是,過去三年內,永輝超市連續出現凈利潤虧損,累計虧損額已超過80億元。
進入2024年,永輝超市仍未擺脫困局。2024年半年報顯示,永輝超市營收、凈利潤雙雙下降。公司實現營收377.79億元,同比下滑10.11%;歸母凈利潤2.75億元,同比下滑26.34%。
對此,其在半年報中解釋,一方面,零售行業競爭態勢嚴峻,由于大環境變化、消費者習慣改變,公司客流、客單均出現了一定程度下降;另一方面;公司主動關閉尾部門店。上半年利潤下滑,主要是費用減少的金額,小于毛利減少的金額,亦即毛利下降超過成本費用下降速度。
03
永輝超市的自救之路
不過,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永輝超市并未選擇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尋求創新轉型之道。近年來,公司不斷探索新業態,如推出“超級物種”、“永輝mini店”以及“倉儲店”等多種新型零售模式,以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持續發展。
為了扭轉局勢,2024年,永輝超市的高層團隊,包括創始人張軒松與CEO李松峰,親自率領一眾管理層前往許昌,向業界知名的胖東來取經。在今年6月,永輝超市正式宣布將借鑒胖東來的成功經驗,對自身的商品結構、賣場布局動線、服務質量以及員工福利待遇等多個關鍵領域進行全面優化與調整。
在京東因資金需求減持永輝超市股份后,今年9月,永輝超市迎來了新的重要股東——名創優品。名創優品通過旗下駿才國際,斥資約62.7億至63億元人民幣,與牛奶公司、京東世貿及宿遷涵邦等原股東達成協議,收購了永輝超市29.4%的股權,一躍成為其最大股東。
不論這場跨界收購的初衷如何,名創優品入主永輝給外界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加之近年來山姆會員店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對于山姆以外的優質倉儲類超市的需求愈發迫切。市場不僅渴望優質的倉儲類超市,而且這樣的超市也不應只有一家獨大,多元化的競爭才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永輝超市近期采取的一系列舉措,正為這家企業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然而,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即便有名創優品的支持,現金流對于一家零售企業,始終是命脈之一。在這種背景下,這筆超過36億元的資金對永輝超市來說,無疑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倘若這筆資金的追討未能成功或再次遭遇延期,永輝超市或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財務挑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