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奶茶名羞恥癥”上熱搜,新茶飲逼“瘋”年輕人
來源/餐企老板內參
撰文/內參君
奶茶名越來越長,網友:點單羞恥癥犯了!
近年來,新茶飲品牌越來越喜歡在名字上下足功夫,堪稱“卷名”大戰。
“從來沒有見過那么長的奶茶名,我都以為我近視眼重影了�!苯眨摽谛阊輪T翟佳寧在節目中吐槽奶茶名越來越長,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網友共鳴。
他調侃道,自己點了一杯“芝芝莓莓芒芒桃桃茶”,光是念名字就費勁,后來在另一家茶飲品牌門店,還遇到了更長的名字——“小鹿丸奶泡噗哩噗哩茶”。
翟佳寧的吐槽戳中了許多網友的心聲,他們紛紛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喝過的“奇葩”長名奶茶,引發了一場花樣奶茶名字的大比拼。
比如17個字的“牛油果羽衣甘藍植物分子燕麥爆珠酸奶”,仿佛是將健康食材的“百科全書”濃縮在一杯奶茶里;
還有22個字的“秘魯黑瑪卡牡蠣肉蓯蓉黃精鹿鞭人參鐵觀音娟姍奶”,這名字不僅長得讓人喘不過氣,還活脫脫像一杯藥膳奶茶。
奶茶市場開始“卷”奶茶名,背后其實是品牌競爭加劇、消費升級以及年輕人追求個性化體驗的結果。
為了在種類繁多的茶飲市場中脫穎而出,店家通過添加多種成分、設計層層疊加的名字,試圖在名稱上就讓人產生“物超所值”的感覺。
當代新茶飲,取名的n種流派
過去,點杯奶茶不過是簡單的“珍珠奶茶”“椰果奶茶”,或是加個“雙拼”“三拼”了事。
奶茶命名多采取較為常規、直觀的方式,借用地域特色:“臺式珍珠奶茶”“港式絲襪奶茶”等;或者直接描述產品的口感和主要成分:“芒果奶蓋冰沙”“抹茶紅豆拿鐵”,這類命名方式體現了品牌對產品原材料的重視,提升了消費者對品質的信任。
如今,奶茶命名儼然成了一場“網絡玩�!钡母偧紙�,刻意增加了一些“娛樂化”和“話題感”。商家紛紛將各種奇葩命名方式應用其中,甚至出現了各種流派。
比如疊詞轟炸型:這類名字將原料一律“疊”個遍,“椰椰”“莓莓”“芝芝”“桃桃”層出不窮。名字越重疊,仿佛越俏皮可愛。消費者在點單時,明明只是點杯奶茶,卻要被強行帶入“可愛風”。
比如網絡熱梗型:比如“海王姐姐檸檬茶”“渣男暴打鮮橙茶”,不少消費者調侃,去這種奶茶店是不是還得雇幾個“渣男”來烘托氣氛?這類名稱似乎目的在于借助網絡社交話題來提升品牌關注度,但對于消費者而言,每杯奶茶背后仿佛都藏著一個大劇情。
比如詩情茶意型:像“花下引”“清茗抹”、“點水驚秋”,透著幾分傳統詩意之美,使點單過程更像是一次雅致的茶道體驗。消費者在點單時,仿佛走進了一場古韻悠悠的品茶會,連喝奶茶都帶上了幾分“文人氣質”。
還有不明所以型:這種類型的名字往往讓人一頭霧水,完全看不出是個什么飲品——“喝下去再也不會有傷悲”“梨不開愛種草莓的小莓莓”等等,消費者往往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一杯。
創新可以,別“用力過猛”
確實,隨著消費觀念的升級,奶茶消費成為一種融合視覺、味覺、精神層面的多維度體驗。對于年輕人來說,奶茶不僅是一杯飲品,更是情緒的慰藉、社交的媒介,甚至是一種個性表達。
在適度的范圍內,創意的名字確實能增添品牌個性,吸引年輕消費者的注意,甚至成為社交媒體上討論的熱門話題,帶來額外的品牌曝光。
然而,當奶茶名復雜到難以讀懂、難以點單甚至讓消費者產生“被調侃”感時,趣味反而變成了負擔。過于復雜的名字還可能導致品牌形象不夠“沉穩”,讓人懷疑產品本身的品質和穩定性。
而對于一些名字拗口、生僻、或概念過于復雜的奶茶新品,品牌往往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去推廣,特別是在實際點單中形成障礙,增加店員和顧客之間的溝通成本。
總的來說,產品主義才是品牌長久發展的根基。再華麗的名字也無法掩蓋產品品質的缺陷。消費者或許會因為一個有趣的名字而產生好奇,但最終能否持續選擇,取決于這杯奶茶是否美味、服務是否周到、體驗是否愉悅。
唯有在扎實產品的基礎上加入適度創意,才能在這個日益激烈的奶茶市場中走得更長遠。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