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不創新必然一死?可能是種錯覺
出品/聯商&商業夾生飯
編輯/季楓
編者按
思路、模式、業態、場景、建筑、空間、內容、體驗……商業無一不在尋求“創新”的表達,無時不在高舉“創新”的大旗,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市場的持續認同,鞏固和擴大項目影響力,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之余,贏得更長遠的發展時空。由此可見,創新堪稱商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那么言必稱“創新”的時代,商業沒有創新必然一死?不創新就是“原罪”?創新的核心要素是什么?11月14日晚間19:30,聯商&商業夾生飯第24期節目如期開播,三位嘉賓專門就“商業創新”問題進行了交流,對“商業創新至死?”發出了詰問。
作為本期節目的主理人,宋老師首先拋出了一個問題:什么是創新?他指出,創新有三大原則,即有客戶的實際需求,企業資源與能力匹配,財務成立。商業地產最大的錯覺就是“我干我也行”。他表示,真正好的商業,是項目能夠收到租金,商戶能夠賺到利潤,客戶能夠滿足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概念的新奇特。
宋老師對商業創新的具體看法如下:
商業要不要創新?
首先要界定什么是創新,一個商業經過了多年的運營,現在整體的業態和品牌老化了,后期引入一些新的業態和品牌,這個不叫創新,這個叫正常的調整。
一個商業本來是社區商業,忽然換了個賽道,改成了賽博朋克的主題,服裝零售改成了手辦,餐飲改成了全息劇場,這個可以叫創新。
前者當然有必要,因為市場在發展,競爭在加劇,客戶也在變化,因循守舊必然導致商業的落后。
但如果是后者,不能簡單地說對與錯,而是要看項目的實際情況。
我曾經說過“創新三大原則”:
第一,有客戶的實際需求,而且這個需求可以支撐項目的持續運營。
第二,企業資源與能力匹配,能夠完成招商。
第三,財務成立,可以有養商期,但最終的運營一定是盈利的。
第一條很容易理解,創新不能虛空造物,一定要有消費基礎,如果明明是一個傳統的住宅區,你非要做二次元主題,那么這種創新毫無意義。
第二條經常被企業忽略,其特點就是去看了某個案例,回來一激動,說就按這個咱們來一個。但是可能完全不了解別人項目的發展背景,比如企業在市場的影響力,城市與區域的能級,市場品牌的豐富度等等。
商業地產最大的錯覺就是“我干我也行!”
第三條誰都明白,但不是都能做好,有些商業開業聲勢浩大,活動層出不窮,自媒體上軟文不斷,可商鋪租金極低不說,換鋪率還高,等到三年后一算賬,創新了個寂寞。
創新從來不是錯誤,錯誤的是為了創新而創新,甚至認為商業就要“能人所不能”,就要做“別人都沒干過的”。
如果一個商圈,明明做一個有煙火氣的社區商業能夠有良好的市場表現,你偏偏要去做一個動漫主題,結果到最后不倫不類,這種創新是極其有害的。
更重要的是,創新和檔次無關,久久丫和Seesaw都有存在的價值,選擇哪一個品牌取決于你核心客戶的需求,不是把小吃換了咖啡,把生活服務換成書店,就算完成了創新,現在很多商業有一個問題,就是拼命地追求“格調”,卻脫離了商業的本質。
真正好的商業,是項目能夠收到租金,商戶能夠賺到利潤,客戶能夠滿足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概念的新奇特。
創新固然是商業經營避無可避的話題,但看到當下行業在創新這條路上的諸多試錯,范老師直言創新要避免一些固有的思維和不好的習慣。他認為,創新是商業經營中一個重要的元素,但必須遵循商業的客觀規律。如果盲目跟風,一哄而上,為了創新而創新,那就是“念歪了好經”。
范老師對商業進行了如下定義和分類:
首先需要對于什么是“創新”下一個定義。
商業的“創新”通常是兩類:
第一類,創新了一個全新的運作模式,全新的業態類型,此前從沒人這樣嘗試過。比如,去年開始的“非標”商業,可以看作是創新;再比如,有一期我們請了休閑零食品牌趙一鳴的創始人作為嘉賓。零食是一直有的,但成為一個產業、成為在商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種餐食,可謂是創新;
第二類是業態或品牌較大的調整,使得商業原先的定位或等級因此有了比較大的改變或提升,也可以被稱之為創新。
以下談到的商業的“創新”把這兩類融合在一起。
首先,若把商業比作為靶子,而商管公司就是要把業態和品牌的組合射中這塊靶子(意為定位準確),則商業的這塊靶子是一塊移動靶而不是靜止的靶。所謂移動靶指商業必須隨著市場、消費者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商業的創新有著天然合理的成分。比如,深圳的“萬象天地”在經營了數年之后,對于原先的業態和品類作出了比較大的改變,把原先的餐飲一條街改成了酒吧一條街,把原先的書店改成了數碼旗艦店和一線奢侈品的咖啡店,等等。這種改變呼應了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的需求。
其次,不僅是業態大的調整,即便是運營模式和手法也有大的改變,也可以被看作是商業的“創新”。比如,目前的市場推廣手法,我曾經推薦過需要學會用小紅書的模式,即先種草后拔草,因為原先的推廣模式是一個喇叭口,留存轉化為銷售的越來越少,而小紅書模式是倒喇叭口,越來越大,對于消費者的影響力越大越容易轉換為消費。這種推廣手法的改變,可以被認知為是商業運營的創新。
不過,商業的創新也要避免一些固有的思維和不好的習慣。
第一, 不要跟風。別人喊什么口號,只要沒見過,也跟著喊,以為這就是創新,全然不顧是否適合自己經營的這個商業,比如,有了“元宇宙”的概念,就一窩蜂地說商業也要元宇宙,放幾塊穿衣鏡就是元宇宙了,就是創新了。
第二, 不明事理。不知道新模式的原委、本質,就跟上,也放置。比如,二次元。看到別人家搞二次元,自己馬上跟進,不了解其本質,也不明白什么是IP,什么是周邊。
第三, 濫用概念,比如首進品牌。原先是一個很好的概念和實踐,但卻變成了比賽,誰家的首進品牌多,就是創新力度大,商業就一定好。
以上種種,歸納成一句話,為了創新而創新。這是要不得的,是念歪了好經。
總之,商業的經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需要持久、耐心。創新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但必須遵循商業的客觀規律。
凱勝老師同樣批判了“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做法,他認為,創新不是商業經營的必選項。對消費者或商戶有感(感覺、感動、感受),才值得創新。這就要求經營方需要長期關注和收集消費者與商戶的需求,這是創新的基礎。同時,創新要以結果來判定是否必要。
一起來聽聽凱勝老師的精彩分析:
我的主張:創新不是必要,呼應消費者與商戶的變化才重要!
一、 創新是長期收集消費者與商戶需求與變化,調整經營的舉措。
創新是圍繞消費者與商戶的深度理解,做出的應對之舉。
A:龍湖將女性廁所面積放大二倍,呼應女性消費者苦于排隊的抱怨。
B:東京永旺幕張購物中心提供24小時寵物救護車,呼應寵物主人深夜緊急的需求。
C:首爾現代百貨美食街兒童就餐游戲區,呼應父母困于小孩用餐的麻煩。
所以,透過長期收集消費者的需求,才是創新的底層!
二、 創新是以結果來判是否必要。
首先,為了創新而創新,就注定失敗。
創新有成本,甚至昂貴成本,因此,必須從結果來判定創新成敗。
創新必須先設定『預期提升經營指標』為目標,才可以實施。
A:為了長期收益:提升消費者與商戶滿意度。例如:華潤VIP代客停車與專屬停車位。
B:為了短期收益:提升消費者商戶銷售。例如:整點抽獎免單。
所以,創新是戰術,是執行方案、經營優化,是有預期目標設定。
三、 結論
創新不是必選項。可以做,當然可以不做。
消費者或商戶有感(感覺、感動、感受),才值得創新。
下期預告:“年度經營指標,客流還是坪效?”,敬請期待!
關于聯商&商業夾生飯欄目簡介:
“商業夾生飯”是由范唯鳴、張凱勝、宋若嘉三位知名商業地產專家聯袂組成的新奇特組合,在過去近兩年的時間里,以直播會友的方式吹起了行業交流新風——三個“老男人”的商業侃大山,不定期邀請行業嘉賓空降交流;是一場老友敘舊,也是一場商業talk show,更是一場頭腦風暴。
如今,商業夾生飯已登陸聯商網,在更大平臺上做覆蓋面更廣、更有影響力的分享和傳播。這無論對于夾生飯的進一步發展還是聯商網內容生態的建設,都具有里程碑意義;對于廣大粉絲用戶而言,也將為之帶來全新的內容體驗。
目前,欄目平均以半月一期的頻率在聯商網官方微信視頻號上播出,每期一個討論主題,由三位老師輪流主持。自2023年11月9日開播以來,已播出二十四期。
欲回顧更多往期節目,請點擊專題:【聯商&商業夾生飯直播精彩回顧】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