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萊雅旗下Aesop伊索將關閉中國首店,小眾品牌還香嗎?
出品/聯(lián)商網
撰文/李瑟
5月6日,歐萊雅旗下品牌Aesop伊索(以下簡稱“伊索”)在小紅書上發(fā)布公告,宣布5月10日是上海東平路店的最后一個營業(yè)日,這也意味著營業(yè)兩年半的伊索中國內地首家門店即將關閉。
伊索在公告中指出,閉店是因為租約期滿,評論區(qū)里,已經提前上演了一波溫情“回憶殺”,伊索中國內地門店的第一位顧客在評論中稱“因為一家店愛上一條路”,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更多的網友曬出了自己與東平路店的“收獲”來表達惋惜。
時間回到2022年11月,伊索在上海東平路開出了內地首店,12月開業(yè)的二店選擇了上海新天地,彼時伊索還屬于巴西Natura&Co集團,而上海的兩家門店也是「Natura&Co時代」開出的唯二門店。
2023年4月,歐萊雅集團斥資25.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3億元)收購伊索,這也是歐萊雅集團歷史上最大的收購案。在歐萊雅助力下,伊索開啟了在中國市場的快速擴張之路。
01
1987年,墨爾本美發(fā)師Dennis Paphitis創(chuàng)立了伊索品牌,這個來自于澳大利亞的純凈美妝品牌,旗下產品系列涵蓋肌膚護理、身體護理、香水、秀發(fā)護理等,主打「全品類」。
2012年,巴西最大的化妝品公司Natura&Co收購伊索。也是在Natura&Co掌管期間,伊索首次進入中國市場。
2018年,伊索天貓海外旗艦店正式開業(yè),隨后,該品牌官方小紅書賬號、微信商城、天貓旗艦店等也陸續(xù)上線。根據(jù)Natura&Co財報,2018年至2022年的五年間,伊索品牌的凈銷售分別為14.03億元、17.57億元、26.36億元、34.3億元和35.7億元,一度成為Natura&Co旗下業(yè)績唯一正增長的品牌。
2022年,進入內地市場的伊索在上海開出兩家門店后,于2023年4月被歐萊雅收入囊中。
加入歐萊雅后,一個顯著的變化是伊索在中國市場開店速度快了起來,從2023年6月開始,伊索在中國市場平均每個月開出一家新店。
2023年6月,伊索上海港匯恒隆店開業(yè);7月開出上海靜安嘉里中心店;9月,伊索走出上海,開出深圳萬象城店;12月,開出上海洛克·外灘源店,并且首次開出機場店,落子上海虹橋機場。
2024年,伊索開出13家門店。1月進入成都太古里;4月開進廣州東山口;5月北京王府中環(huán)、成都雙流機場先后開業(yè);6月廣州迎來二店,廣州天環(huán)廣場店開門迎客;7月北京三里屯門店和杭州萬象城門店正式開業(yè);9月再入深圳,落子深圳萬象天地,并且首次進入蘇州,開出蘇州倉街店;11月杭州嘉里中心也迎來了伊索;12月,伊索更是一口氣在蘇州、南京和廣州開出3家門店。
2025年至今,伊索在北京朝陽大悅城開出1家門店。
加上2022年開出的兩家門店,伊索在中國內地市場擁有21家門店。以上海為起點,伊索用兩年的時間持續(xù)擴大商業(yè)版圖。然而,最具標桿意義的「首店」卻選擇按下了暫停鍵。
02
盡管是租約到期關店,但是首店對于品牌來說畢竟意義不同,特別是對于伊索來說,每一家門店都是伊索與城市文化、歷史碰撞融合所打造的「體驗中心」,對于其顧客來說具有獨特的記憶點,因此門店的關閉也就更能引發(fā)討論。
以即將關閉的東平路店為例,品牌全球門店設計總監(jiān)Marianne Lardilleux曾表示,東平路店從構思到執(zhí)行花費了近一年時間,“我們研究了這片區(qū)域的歷史,從附近始建于20世紀的別墅、地理、文化和歷史中不斷汲取靈感。”
保留城市甚至街道建筑、歷史特色的同時又要將「伊索美學」融入其中,這是伊索門店的打造思路。伊索官網介紹,每一家伊索店鋪皆獨一無二,反映出其周圍社區(qū)與街景環(huán)境的文化底蘊。
這是屬于伊索的獨特魅力。之所以有這樣的堅持,是因為伊索相信「空間會說話」。伊索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中發(fā)文稱:“氣味、光線、聲音和材質在其中緩緩交織,彼此呼應,不急于表達,卻足夠清晰,先于語言傳達出一種場所的性格,也逐漸影響了我們對美的理解。”
門店是伊索「性格」的直觀表現(xiàn),而內在的「文化敘事方式」影響的并不僅限于空間打造,還在日常運營。
2021年開始,尚未開出門店的伊索就在上海發(fā)起了“女性文學圖書館”活動,隨著門店開設,到了2023年,這項活動也拓展至北京、成都等城市;門店之外,伊索持續(xù)運營播客《未來寓言》,在官網設立“閱讀”欄目,而之所以堅持「文化敘事」大于「常規(guī)營銷」,是因為伊索認為:“從書中汲取的智慧直接影響了我們向世界呈現(xiàn)自己的方式,對文學的敬畏也逐而構成了品牌的核心哲學。”
圖源:伊索官方微博
這樣的內核讓伊索的腳步顯得緩慢,特別是在講究「快」的今天,產品上新慢、門店拓展慢的伊索,看起來并不符合「主流價值觀」。
好在歐萊雅集團始終注重線下,根據(jù)《FBeauty未來跡》消息,歐萊雅中國副首席執(zhí)行官及高檔化妝品部總經理馬曉宇在歐萊雅戰(zhàn)略溝通會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相對于GMV,歐萊雅會更注重線下的價值。
這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線下渠道正在從銷售網點(POS)向體驗網點(POE)轉化,消費者對線下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購物,還有良好的體驗;第二,從企業(yè)責任來看,線下渠道所帶來的就業(yè)崗位不是線上能夠比擬的;第三,品牌具體而生動的形象展示,離不開與消費者線下面對面的接觸。
而伊索堪稱「體驗王者」,這一定程度上會為品牌發(fā)展爭取更多空間。
圖源:伊索官方微博
03
但是伊索在中國市場的發(fā)展也并不絕對樂觀,除了消費者變化和市場細分帶來的競爭加劇外,歐萊雅集團在中國市場業(yè)績承壓以及伊索品牌功勛人物離職,都給品牌的未來發(fā)展帶來了一絲「不確定性」。
2024年,歐萊雅中國迎來了近13年的首度業(yè)績下滑。
根據(jù)財報,歐萊雅集團2024年銷售額達到434.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291.9億元),同比增長5.6%。營業(yè)利潤達86.8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57.84億元),同比上漲6.7%,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這看起來是個不錯的成績,但是歐萊雅披露稱,“在中國大陸市場,受到部分細分市場持續(xù)疲軟的影響,中國美妝市場呈負增長,收入出現(xiàn)了較低的個位數(shù)下降。”
業(yè)績承壓的歐萊雅中國勢必會調整策略來重拾增長。
過去一年,歐萊雅集團旗下平價彩妝品牌NYX、純凈護膚品牌TAKAMI、面膜品牌美即等先后退出中國市場,中低端品牌戰(zhàn)略收縮的同時,歐萊雅將目光放在了香水領域。今年2月,歐萊雅收購了中東阿曼的奢華香水品牌Amouage的少數(shù)股權;接著收購了法國設計師品牌Jacquemus少數(shù)股權,并簽署獨家美妝合作協(xié)議,計劃未來將推出聯(lián)名香水系列;此外,歐萊雅旗下戰(zhàn)略創(chuàng)新風險投資基金公司BOLD投資了韓國新銳奢華香水品牌Borntostandout。
對于伊索來說,更差的消息是「掌舵者」的更換。
2024年12月,在伊索任職22年的首席執(zhí)行官Michael O’Keeffe宣布離職,截至目前尚未公布其接任者。而Michael O’Keeffe就是領導伊索實施“以零售體驗為中心”策略的「關鍵先生」。
Michael O’Keeffe的離開會給伊索帶來怎樣的變化,伊索一直堅持的“零售體驗”會不會做出改變,都是未知。
隨著首店關閉,未來伊索在中國市場將會有哪些新動作,聯(lián)商網將持續(xù)關注。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