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慕股份創始人張榮明:開大店,增加線上占比
出品/36氪財經
撰文/謝蕓子 黃繹達
作為“第二皮膚”,內衣既是日常必需品,也是人們對于生活態度、對于自我身體認知的表現。文胸內衣的消費趨勢,也往往是某一社會階段,“女性意識”的一個切面。
盡管如此,在中國的女性內衣賽道,影響力能與維密媲美的高端國產品牌卻不多見,有著三十余年發展歷史的愛慕或是其一。
1991年,張榮明還在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前身)任職,偶然得知記憶合金可以運用到女性文胸內衣的底托上。
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中國市面能夠買到的、稍微有質量的內衣品牌,基本來自海外。受90年代創業潮的洗禮,彼時的張榮明毅然決定創業,“我大學學的就是材料學相關,當時就想,這不就是做個鋼圈。”
為了證明自身技術的可靠性,張榮明用“最硬”的技術做出了“最柔軟的產品”,成功研制出了“超彈性記憶合金文胸底托”。在隨之到來的1992年,瀕臨倒閉的華美時裝廠“聞訊”找到張榮明,雙方一拍即合。曾經的大學老師以技術入股的形式,成為華美時裝廠的廠長。次年,第一款應用“超彈性記憶合金文胸底托”的文胸產品上市。
此后二十余年,愛慕以科技為基因,發展為A股上市的內衣龍頭企業。
截至目前,愛慕股份已發展出愛慕、愛慕先生、愛慕兒童、LA CLOVER蘭卡文、愛美麗、愛慕健康、皇錦等十余個品牌,業務覆蓋“文胸內衣、家居服、成衣、護膚品、高端床品、健康生活”等多品類,門店超過1700家、遍及全國200多個城市及海外市場。
不過,此時的行業風向已然改變。
伴隨女性意識的覺醒,悅己、舒適、健康成為消費趨勢,無鋼圈、簡化尺碼的內衣款式也逐漸成為主流,主打線上渠道的“蕉內、內外、Ubras”等新興品牌越來越多地受到消費者歡迎。
這也意味著,相對傳統的、以“鋼圈內衣”起家的愛慕股份,在解決品牌煥新、渠道變革的同時,也要面對競爭愈發激烈、賽道愈發擁擠的市場環境。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度,愛慕股份實現營收31.63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7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63億元,同比下滑46.56%。
36氪根據財報截圖
愛慕股份在該年報中稱,公司確實面臨經濟下行、消費不振的壓力,但管理層也在檢討對于市場變化應對不力,經營管理創新不足等問題。
在溝通交流中,張榮明告訴36氪,未來的愛慕將開出更多大店、旗艦店,在保證線下渠道優勢的同時,也預計提升線上的營收占比。此時的張榮明,正將主要的工作精力放在主品牌的運營、愛美麗的重構與品牌出海上。
不久的未來,人們或許能在更遙遠的海外市場,看到這家老品牌的新生。
以下為36氪與愛慕股份董事長兼創始人張榮明的對談,有刪節。
愛慕集團董事長張榮明;采訪對象供圖
“短缺經濟時代,都是生產什么買什么”
36氪:90年代還是比較保守的,當時為什么選擇女性內衣這個賽道創業?
張榮明:我本身就是材料學相關出身,讀研究生的時候又和一些工廠、企業有合作,知道技術在市場的應用情況。那個年代社會有一種主流思潮,就是做女人和孩子的生意是有保障的,這也算一種創業文化的洗禮。
在學校任職后,我聽到記憶合金這個技術可以運用到女性的貼身衣物上,就覺得這個生意可以做,這是我下定決心創業的主要動力。
36氪:當時女性消費者對內衣的需求是什么?
張榮明:那個時候是短缺經濟,供給關系是生產什么消費者就買什么。我記得當時市場上有設計感、質量好的產品,幾乎都是華歌爾、黛安芬、安莉芳這些外資品牌。
36氪:所以愛慕當時的市場定位是什么?
張榮明:我們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基本判斷,要做和國外品牌質量齊平、檔次相當的產品。我們第一款文胸產品的零售價就在49元。1993年,中國城鎮居民月均工資也就在190元左右,這也是相當高的定價。
36氪:現在回看,90年代創業最大的難點是什么?
張榮明:首先是沒有原材料供應。愛慕第一批產品能夠成功,是因為購入了20萬元的、日本進口的蕾絲花邊材料。這批材料實際上也是大廠庫存,我們的設計人員是依靠這些“邊角料”開發出的早期產品。
第二就是缺錢、缺人。當時沒有抵押物,在銀行也貸不到款,我就和身邊的朋友借了80萬元。
36氪:80萬現在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是什么時候還清的?
張榮明:記憶有點模糊了。大概用了4年,我應該還給了不低于15%的回報。90年代的確實是經濟短缺,但伴隨百貨公司封閉柜臺的放開,變成可供大家自由選擇的零售模式,人們的購物欲一下子就被激發了,所以我們還是趕上了現代零售崛起的時代紅利。
超彈性記憶合金文胸底拖相關研究證明文件;采訪對象供圖
愛美麗將迎來新生
36氪:愛美麗是2005年成立的。
張榮明:對,我們多品牌矩陣的布局是從2004年開始的,第二年推出愛美麗。當時愛慕已經是中國第一梯隊的內衣品牌了,第一批消費者即將步入中年,中國市場也出現了巨大的細分化趨勢,需要做精準的品牌定位,每個品牌都要有自己的客群,核心就是看到多元細分市場的需求并去布局。
所以我們在愛慕之上創立了產品價格更貴、更高端、風格更偏歐式的LA CLOVER蘭卡文。在愛慕之下,推出了聚焦年輕人、大學生與都市白領的愛美麗。
36氪:現在愛美麗也發展了20年,有觀察到當初的年輕用戶向更高階的愛慕轉移嗎?
張榮明:我們沒有明確數據,但在我的觀察中,是有一小部分消費者從愛慕轉向蘭卡文的。
現在愛慕的核心客群在35至45歲之間。我們原本也會焦慮,擔心愛慕品牌老化,但現在看來,這個年齡段的消費者是最具購買力的。未來,我們希望愛慕的客群能再年輕5歲。
與愛慕相比,愛美麗的問題更大,愛美麗的消費年齡結構并沒有比愛慕年輕,線上銷售占比也比愛慕低。所以我們現在最大的挑戰,是怎么讓愛美麗重回年輕活力的品牌調性。
36氪:目前愛慕集團有十幾個品牌,未來會對多品牌進一步調整嗎?
張榮明:我們的核心業務還是愛慕系(愛慕、愛慕先生、愛慕兒童),這兩年也在做品牌整合。
2013年,我們推出了Aimer Sports,疫情后又出了一個新的運動品牌叫彳亍。去年,我們把彳亍跟Aimer Sports合并成了新的子品牌,叫Aimer Move。未來,我們會把更多資源集中在愛美麗的重生上。也會對愛美麗重新規劃,去滿足年輕客群的需求。
36氪:除了愛慕與愛美麗,其他業務板塊的發展如何?
張榮明:其他業務也呈現向好的趨勢。比如愛慕的設計師產品線AIMER·CHUANG,在線上線下都以高品質、時尚的形象露出,以及既有公益性質、生產義乳,也滿足消費者健康生活方式的愛慕健康。
目前看來,健康板塊具有未來性,每年都能保持20%的增長。我們也不排除聚焦銀發一族做產品布局。
愛慕多品牌矩陣;采訪對象供圖
開大店,增加線上占比
36氪:無論愛慕還是愛美麗,似乎都沒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廣告語。
張榮明:這些年陪伴愛慕最久、代表性最強的代言人是鞏俐,我們和她結緣是因為《滿城盡帶黃金甲》,當時我們的廣告語、或者說品牌主張是“做最好的自己”。
我們認為“愛慕”這個品牌名稱就能傳達品牌理念,愛慕的名字源于法語Aimer,是愛和喜歡的意思,中文名“愛慕”又融入了東方文化的含蓄。三十多年來,愛慕的廣告語也都是圍繞這兩個字,就是愛自己、愛他人、愛生活。
除此之外,愛慕也一直在做內衣大秀。這個秀做了十七年,影響力肯定沒有維密大,但在國內各個時裝周,還是有一定規模的。愛美麗也在2007年到2009年,舉辦了為期三年的內衣模特比賽,這個活動也助推了愛美麗的全國發展。
但無論是內衣大秀還是內衣模特比賽,我們后來都沒再做。上一次內衣大秀還是2019年,我覺得對于內衣品牌,這種推廣形式有點太落伍了,大家已經審美疲勞。
36氪:感覺年輕一代消費者,了解愛慕或者愛美麗,還是通過線下門店,未來會有店型的升級嗎?
張榮明:門店店型跟中國零售的發展是強相關的。早年間,百貨公司大行其道,后來購物中心成為主流,現在又到了購物中心、奧萊、街邊店、機場店并行的階段。
我們新的門店都是適用于購物中心或者新商業中心的,未來也會進一步升級,不排除在店鋪中做一些咖啡區,或是私人定制區。
過去我們有兩種店型,一種是品牌集合店,現在這個概念門店叫“AIMER+”,根據渠道的客群,呈現公司旗下合適的品牌;另外就是單品牌的專賣店,例如愛慕、愛慕先生、愛慕兒童。未來會推出“愛慕旗艦店”,其中會包括女士、男士的產品,主要的方向還是開大店、開精品店。
36氪:線下租金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張榮明:是的,租金成本每年都在漲,但客流量卻越來越小。我們希望能把門店做得更好,更有設計感,加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比如愛慕一直有一個藝術品牌Aimer Art。我們已經把Aimer Art積累多年的藝術項目,應用到了店鋪的設計中。
36氪:在市場營銷上會不會有更多動作?
張榮明:我們正在進行品牌重塑。市場營銷也在規劃,希望做更多新的嘗試,比如我們今年,用小動物“海獺”為海藻睡眠衣代言。我會定期瀏覽小紅書這些社交軟件,也在思考如何通過AI做更有效的檢索設置和市場運營。
36氪:是否會加大線上的銷售占比?
張榮明:消費者在哪里,我們就會在哪里。愛慕集團相對優勢的渠道仍是線下,我們會在保證線下優勢的同時加碼線上。我們希望未來線上渠道的銷售占比能達到30%以上,線上、線下一盤貨。
36氪根據愛慕財報截圖
“無鋼圈”是未來,但也不是新鮮事
36氪:愛慕是靠鋼圈內衣起家的,但現在的年輕人似乎不喜歡鋼圈了。
張榮明: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跟生活狀態有關,也跟所處的社會階段有關。其實鋼圈文胸產品,歷史不到100年,本身也是在那個年代的社會背景下,女性追求曲線美的產物。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從一開始的物資短缺,到后來的物質極大豐富,再到現在的追求個性化、悅己與自由,女性的價值觀也在發生變化。
其實近年來,“鋼圈”材質本身也有很大的演變。從原來的不銹鋼、記憶合金,到現階段的軟托技術,支撐效果已經和無鋼圈沒有區別了。
36氪:在你的觀察中,無鋼圈內衣是如何在中國市場興起的?
張榮明:歐美很早就開始無鋼圈浪潮了,這不是一個新概念。中國市場的無鋼圈浪潮更多是優衣庫助推的。到了疫情宅家的時期,人們更追求舒適,無鋼圈進一步流行。
36氪:愛慕第一款無鋼圈內衣是什么時候推出的?
張榮明:90年代愛慕就推出了無鋼圈內衣。
2016年,我們又推出了跨尺碼內衣。現在市面上常說的“無尺碼內衣”是不科學的,更多是一種營銷術語。愛慕的跨尺碼內衣采用的是無托、無痕的粘合工藝,能幫助消費者解決復雜的尺碼選擇問題。
目前愛慕集團的產品,無鋼圈內衣占到了一半,未來也會根據消費需求規劃。
36氪:你怎么看Ubras、內外、蕉內這些新品牌?
張榮明:2010年之前,是線下渠道為王的時代,銷售渠道成本很高。2010年之后,隨著智能手機、電商的高速發展,零售渠道便利化、多元化,開拓品牌渠道變得容易。疫情期間,人們更多宅家,又催化了行業加速發展。近幾年,每年都會涌現出新的品牌,但這些品牌對我們的沖擊更多是線上,線下擠壓不大。
36氪:近兩年,一些運動品牌,尤其是瑜伽品牌也在做運動內衣。
張榮明:很多國內品牌都想成為中國版的lululemon。這對愛慕也是機遇,運動內衣是市場增量,不會跟存量市場產生沖突。
內衣鋼圈材質的技術與變化;36氪攝
創新、出海與“更適合中國女性”
36氪:愛慕從1999年就開始積累人體體型數據,在你的觀察中,中國女性和歐美、日韓女性相比,對內衣的需求有怎樣的不同?
張榮明:內衣設計是最依賴版型的,版型主要通過立體的模臺去剪裁。最早我們的模臺都是日本生產的,但總體來看,日本女性的骨架還是較小。
中國地域跨度大,愛慕對中國人體體型研究進行了一段時間后,收集了上百萬份數據,就研發了自己的模臺。所以從產品設計來看,愛慕內衣是更適合中國人的。
再從消費需求來看,歐美市場更傾向于性感設計與個性化表達。日本的內衣版型細致程度更高;在韓國,女性消費者受快時尚影響,購買行為有高頻低價的特點,運動內衣和家居服風格的內衣更受歡迎。
與歐美、日韓相比,中國女性越來越注重舒適,無鋼圈內衣的需求還在提升,近年來對輕薄透氣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但對防凸點、隱形的要求也高。整體追求實用與美觀的平衡。
36氪:所以從技術層面,愛慕的內衣為什么更適合中國女性?
張榮明:我們通過數據和模臺做出最符合中國女性、擁有很好支撐效果的內衣。愛慕最強大的就是支撐技術,我們無托文胸的支撐效果也是很好的,也推出了定制服務。
36氪:目前看,愛慕賣得最好的產品是什么?
張榮明:從品類劃分看,文胸內褲內衣產品的營收大概占到總營收的45%;其次是家居服,有27%的占比。
疫情后,家居服成為增長最快的品類。大概是在2021年,我們開始關注海藻纖維,2023年推出了第一款應用海藻纖維的睡眠衣,也作為30周年的革命性產品。海藻纖維來源于海洋,可降解,也更加符合可持續的理念。與其他面料相比,海藻纖維抗菌、透氣性好,可以幫助人們營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
36氪:除了海藻纖維,愛慕在面料上還有哪些創新?
張榮明:愛慕的牛奶纖維是可溯源的。此外,愛慕的敏感肌面料,是能通過三甲醫院專業醫學測試的,我們從一根紗線起做到零添加。
愛慕海藻睡眠衣;圖片來自企業微博
36氪:公司目前的研發投入是怎樣的?
張榮明:包括園區生產工人、導購在內,愛慕的員工大概有8000人,其中研發技術相關的人員接近500人,近6%的科研人員占比。每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3%以上。
36氪:你現在的工作重心在哪里?
張榮明:愛慕主品牌的運營、愛美麗的重構,以及品牌出海。
我們在公司15周年,也就是2007年的時候宣告出海計劃,隨后在新加坡、迪拜等市場都有開店,主要的客群仍是海外華人,目的是通過海外市場的品牌樹立,反哺國內市場。今年我們開啟2.0出海階段,會重點聚焦亞洲、東南亞以及澳洲市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