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東京最大的、最藝術范兒的、最潮的三家書店
日本書店真多。除去二手店,不大的島國上竟有“本屋”一萬五千多間。
即使沒有明確想買的書,在街頭與書店不期而遇時,隨便進去轉轉,胃口都會被那些誘人的文化餐點勾起,忍不住掏腰包買上一兩本。著名的特色小街神樂坂食肆林立,書店有兩家,招牌不大,在燈紅酒綠中卻非常顯眼:一粒粒小燈泡拼成“本”字,不住閃爍。我對同行的朋友笑道:咱國內,掛這種招牌的一般是“串”,要么就是“夫妻保健”。誰說不是呢。咱們還在繼續滿足基本需求的階段。
趁在“本年度全球最燃”的出版社講談社參觀學習之機,拜托他們市場部領導帶俺去走了走東京最大的書店,最藝術范兒的書店,還有最潮的書店。
山陽堂書店是在東京高端大牌云集的青山和表參道交叉路口,店租很貴的,但老板仍然可以傲慢的周日休息。
大書店有兩家,說不好誰更勝一籌。一家是紀伊國屋新宿店,一家是丸善書店總店。都是綜合書店,相比起來我更偏愛丸善,很有年代感的木質大書架,雖然已經不見讓怪奶奶森茉莉念念不忘的頭發香水,但并不好銷的學術和純文學書都分出版社整然陳列,那高高聳立的不是書架,是書商的節操和社會責任感吶。
最藝術范兒的是代官山的TSUTAYA蔦屋書店(見題圖)。因為周邊聚集了世界各國的設計師,店內陳列著大量設計類的進口書。收藏版的古舊雜志和寫真集,擺在店里供人翻閱,不做出售。四館一體,館與館之間是開放的空間,種著植物。如果居心不良,揣了人家的書溜出館外,直接走掉,估計也無人發現。店內的咖啡區供人看“霸王書”。這店靠的是良心和信任經營。
最潮是東京站KITTE樓上的“丸之內BOOK*ZAKKA*CAFé”。這家已不純是書店,而是一個書香空間。正如其名,有書,有雜貨,有咖啡。這種形式在日本也是近兩三年剛開始出現。兼備這三樣的書店,咱國內也有,但丸之內的長處是將三樣無縫對接。左手剛拿起貨架上設計感十足的陶碗細瞧,眼睛就瞟到了旁邊料理、茶飲類的書籍。若把整個店比做水池,一個個主題專區就像浮在其中的團藻,讀者魚兒般游走期間,共同醞釀出一個治愈系的和諧空間。
丸之內BOOK
日本社會的讀書氛圍令人羨慕,他們美好的書店功不可沒。比起網店,人們更喜歡去實體書店轉轉,實體書店甚至比網店更方便,能讓人得到更多東西。沒有書店這樣一個精神的空間,何談建設讀書型社會?就好像城市里沒有幾家像樣的餐館,只有大食堂和黑市場,卻說要讓人民膳食營養,餐桌豐富一樣。
2014年一起去書店購書吧,特別是那些有人情味有節操的書店,即使他們的書不打六折。
(譯林出版社 王玥)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