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聯30億聯姻金融資本 三年完成電商轉型
從百聯集團獲悉,由國家開發銀行旗下的國開金融牽頭多家投資機構注入30億元資金,參與百聯集團旗下最大上市公司——百聯股份的定向增發,已經停牌一個多月的百聯股份重組謎底揭開。百聯與金融資本的聯姻,成為上海國企改革重組創新發展又一重大事件。
而更受關注的是,在當前傳統零售業面臨嚴峻挑戰、傳統商業轉型迫在眉睫之際,滬上商業航母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重組意味著什么,能否為上海商業注入新的增長動力。
市場改革導向
12年前,上海百聯集團的重組被業界稱為“商業航母”、“橫空出世”,給中國商貿流通業帶來轟動效應,各地紛紛仿效。如今,面對內外資零售大鱷貼身肉搏,尤其是電子商務顛覆性的沖擊,百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傳統商業領域,遇到困難和挑戰的并非百聯一家。今年一季度,上海批發和零售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同比回落8.3個百分點,是一季度上海GDP增速進一步放緩的原因之一。
向市場問計,成為百聯新一輪改革的唯一導向�!吧藤Q流通業毫無疑問是市場充分競爭行業,百聯轉型必須跟著市場的變化走。”百聯集團負責人表示,百聯由四大國有集團歸并重組而來,過去12年的發展形成了良好基礎,但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難以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此次百聯股份定向增發的同時,聯華也通過股權轉讓引進戰略投資者。兩家上市公司同時重組,分別引進國內領先的投資基金和行業領先企業,有助于解決國有上市公司國有股“一股獨大”問題,有利于上市公司全面推動決策程序、治理結構、薪酬體系、激勵體制、人才選聘等體制機制的改革優化。
不缺錢為啥“引流”
對百聯來說,雖然行業面臨困境,但仍匯集了上海最為優質的商業資源,商貿主業突出、零售業態齊全、客戶資源豐富。這艘商業航母,其實并不缺錢,引入戰略投資者意欲何為?
百聯集團相關人士介紹,百聯過去幾輪重組主要是內部重組,目的是消除同業競爭,推進經營集約,同時注入資產提高資產證券化率。此次非公開發行,突出開放性、市場化重組,引入具有良好產業背景、長期看好上市公司未來發展、認同上市公司核心價值的戰略投資者。
表面上看,百聯和這些企業相比較為傳統,但其轉型目標與國開金融投資方向不謀而合。去年7月份以來,百聯集團正在集中整個集團的資源推進商務電子化,改造和提升目前相對傳統的業務模式和管理系統,以期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
在當前“互聯網+”的趨勢下,百聯引入的戰略投資方看好傳統商貿業龍頭企業改革轉型的前景。除了投入資金,國開金融還將運用自身資源,積極參與和推進百聯下一步體制機制改革。
三年完成“脫胎換骨”
盡管牛市大熱,但此次非公開發行,作為戰略投資方,國開金融看中的并非短期收益,百聯也不僅僅是為上市公司募集資金。
百聯股份此次非公開發行,沒有采取詢價發行方式,而是定價發行,鎖定三年,就是要讓戰略投資者與百聯一起,共同推進百聯實現整體轉型。
百聯集團三年轉型的目標任務已經明確,貫徹兩條主線:“商務電子化”和“傳統業務改革轉型”。計劃經過三年整體轉型,商務電子化完成“三步走”,集團相關業務、線上線下實現全覆蓋;核心業務實現轉型,綜合百貨保持全國領先;超商扭轉下滑趨勢,戰略合作做強做大。百聯集團旗下各大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將進一步清晰,法人治理進一步完善,資產證券化水平提升,市場化程度提高,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
借此次增資擴股、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契機,百聯即將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加快實施奧特萊斯業態的全國拓展戰略;深度進軍蘇浙滬皖等區域一、二、三線城市;打造百聯聯合院線,提升文化娛樂、休閑體驗功能;加快傳統業務轉型,提升自營比例,打造自主品牌;主動擁抱互聯網,打造“互聯網+全渠道”的百聯商務電子化新模式;積極探索“互聯網+金融”,整合集團相關牌照資源,培育發展類金融業務等。
立足上海,百聯旗下的上海第一百貨、第一八佰伴、東方商廈等大店名店改造升級悄然啟動; 面對更廣闊的市場,百聯將依托上海自貿區,實施境外并購,逐步打通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探索借船出海之路。
(解放日報 記者徐蒙)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