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一個觀點,實體零售一直在變,依然無法突破商業困局!
中國實體零售的各個領域,這幾年做了很多嘗試與實踐,比如:因為渠道變了,增加電商渠道,比如:因為消費者變了,增加生活服務,體驗式消費。但依然無法真正突破商業困局,這很讓人疑惑啊!哪里出了問題呀?!
百貨業,據世邦魏理仕2014年《演變中的中國零售業格局》報告,自2010年以來,國內上市百貨企業營業利潤連續三年下滑,傳統百貨轉型迫在眉睫。百貨業有些商家早就布局轉型:百貨購物中心化或徹底轉型購物中心。百貨業的最大疑惑是:傳統百貨大多已經購物中心化,為何還是轉型不成功?
大賣場領域,據聯商網的統計數據,從2015年出現部分上市零售企業營收增幅負增長,到2016年上半年前十強有5家企業營收增幅負增長。注意一個關鍵詞:“營收負增長”,這是非常嚴重的行業大衰退信號。大賣場做O2O線上線下融合,基本知名大賣場都在做,大潤發是決心最大的。大賣場將來最大疑惑是:門店倉是優勢還是劣勢?沒有把握讓大賣場和網上超市形成1+1>2。
便利店領域,都知道未來會越來越好,但是便利店難賺錢的事實始終難以解決,特別是商業辦公場景。7-11、羅森、全家等便利店,采用先進的日本管理體系,在經營上應該是很牛逼的了!大型連鎖便利店的最大疑惑是:按照目前的運營效率,基本難以抵抗高昂的房租和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還有什么辦法能大幅提高運營效率?
實體零售業一直無法真正突破這種商業困局,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傳統零售要創新,大多人都知道并且在實踐,但始終不得法;傳統零售要回歸本質,其實零售人也重視商品與服務,但依然無法真正走出商業困境。這給零售高管們留下一個大大的疑問:哪個地方沒做對?核心問題在哪里?
再講第二個觀點:商業做到極致,都會上升到哲學高度
一位哲人講:“商業做到極致,都會上升到哲學高度”。
傳統零售要真正走出商業困局,不僅僅是方法和術的層面,還要上升到經營哲學層面,才有可能邁進新零售。經營哲學的落地,就是企業經營模式;所以,傳統零售與新零售的經營思維不同:傳統零售是以企業效率為中心的經營模式,新零售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
傳統零售經營模式,以企業效率為中心,更關注自己,有我之境。
新零售的經營模式,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更關注他人,無我之境。
經營模式的不同,決定了價值導向不同,在方法和術的實施上,就會有差異。
聯商新零售顧問團在今年9月份組織了一場便利店干貨交流會,其中關于到店和到家的爭論特別激烈,大致分為兩個流派:
A派基于企業效率為第一標準,便利店提供到家服務,可能增加成本,可能降低門店連帶率,會影響整體運營效率。因此,A派認為便利店提供到店服務就能滿足便利需求,而提供到家服務是多余的,浪費的,沒有必要的。
B派基于用戶體驗為第一標準,便利店提供到家服務和到店服務,消費者能選擇,用戶體驗會更好;只要用戶體驗更好,今天企業運營效率可能會降低,但用戶基數大了,明天企業運營效率可能會提高。
新零售的經營哲學,更關注人。以用戶體驗為優先,兼顧企業效率,最難的是“度”的把握,這只能靠悟性與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