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玲:客從“門”中來
聯商網十月份會議的主題是“客從何來”,這是整個零售行業都需要關心的問題,因為只有實現“人流”,才可能有“物流”,最終才會有“財流”。
自從聯商網拋出這個話題之后,有人講“客從云來”,也有人說“客從心來”,很多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實都有道理。但是無論如何,客人最終是通過“門”到達賣場。
對于實體零售來講,門是有形的。對于線上店來說,雖然無形,但是其實還是有一個“門”的。“門”要容易識別,便捷達到,還應該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使人愿意進入。
企業建立包括LOGO、主色調、主形象、吉祥物等在內的識別系統,就是為了顧客容易識別。例如,麥當勞鮮艷的黃色、紅色,以及門口的大型“m”、形態各異的小丑。哪怕距離很遠,只要一看到這些元素,顧客就知道這是一家麥當勞,這是一家餐廳。
臺灣的7-11便利店也有這樣的效果,當然,更是便捷性的需要。實體店講求地段,所謂“Location!Location!Location!”。臺灣的便利店幾乎都開在十字路口或者交通樞紐位置,“門”正對馬路,非常方便,就像路標一樣。
有很多購物中心建在地鐵上方,地下一層多個入口與地鐵站接駁,顧客可以方便地進入購物中心內部空間。也有一些購物中心,通過“門”的設置滿足不同時間段顧客的消費需求。例如,如果關閉了一樓的大門,那可以通過地面入口長長的扶梯直達頂層,頂層開了KTV、酒吧、影院、餐廳,本來就屬于營業時間比較晚的店鋪。
但是,我們也發現有一些商場忽視便捷性。有的入口不在主路,有的門過于狹小,還有的設置障礙,不方便進入。比如說,一到冬天,超市、百貨店、購物中心大門口就掛起來厚厚的棉布門簾。現在還出現了一批刷卡進店、刷臉進店、預約進店、掃碼進店的零售店鋪,在進店之前就先設置了“門禁”,打破了門的方便性,增加了顧客進店成本。
商店就要讓顧客越方便越好,我當時在杭州大廈購物中心做精品超市的時候,一開始的設定是顧客存包才能進店,大約在90年代中期,我們就不再有存包這個規定了,這么大的人流量,為什么要人為的把他們拒之門外呢?
線上店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顧客可以隨時隨地“進店”。但隨之也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線上店越來越多,顧客要在找店上花費更多精力和時間。為了便于顧客找到“店鋪”,線上店的經營者通常會在同一個平臺設置多個入口,或者通過頻繁的線上活動增加曝光度。對于線上店來說,觸達到顧客,是經營的第一步。
除了容易識別、便捷,“門”還要有吸引力。
對于實體店來講,形象、溫度、香氛、色彩是吸引顧客進入門店最直觀最常規的方法。
在我看來,購物中心的大門其實可以開得早一點關得晚一點,有條件的購物中心甚至可以24小時不關門。那是因為首先購物中心里面是一個個獨立的店鋪,相對于超市和百貨店安全隱患較小。其次,購物中心的內部空間都比較大,中庭、道具小品、展覽、品牌店鋪櫥窗、氛圍裝飾本身就是很美的風景,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現在購物中心越開越大,容納的店鋪也越來越多,顧客都已經進入購物中心了,但是沒有走進我的店,也是蠻可惜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發現,在購物中心里面,很多店鋪的門口都有人在發傳單。
百貨店為了把顧客吸引到更高的樓層,通常把特賣或者有趣的內容放在頂層。這個設置就像是一個“花灑”,一層層把“人流”引導到各個樓層各個店鋪。
線下店再多,他們有服務半徑圈。線上店面對的是全國的消費者,那么多店鋪,憑什么要進你這家店呢?從這個角度來看,“吸引力”對于線上店來說尤為重要。
曾經有一家線上生鮮超市為了吸引顧客,一個橙子只賣一塊錢。還有一些線上蛋糕店的地推人員,進入寫字樓,一間一間地推行“企業員工試吃蛋糕”的活動。正是通過這些有趣的市場活動,線上店鋪得以接觸到顧客,吸引到顧客,并且讓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留存了下來,成為了忠實用戶。
除了容易識別、便捷性與吸引力之外,顧客進來之后,我們要提供好的商品與服務留住顧客。并且通過技術手段分析顧客數據,不斷改進,以期“明天”能吸引更多的顧客進來,周而復始。
(來源:聯商網 李燕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