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丸百貨心齋橋店重裝開業 如何演示百貨店進化形態?
聯商專欄:9月20日,位于日本大阪心齋橋的大丸百貨店本館(總店,下文同)重裝開業。
母公司J.先鋒零售(J.FR)集團山本良一社長說:“希望能演示世界傳統百貨店的進化形態”。對此,筆者簡要介紹該店的情況,然后分析一下大丸如何演示百貨店進化形態?
1、心齋橋是大丸的重要據點
話說1717年,大丸在京都伏見創業吳服店,1726年來到當時的重要商埠大阪,在心齋橋開設吳服屋,從那時候在總店的位置經營到現在,企業生命延續近乎300年,刻印著企業、甚至日本百貨業的百年滄桑,上一次改造是86年前,說起來都有些恍惚了。
本館改造前的2014年銷售業績是845億日元,今次改造投資372億日元,改造完成以后賣場面積是4萬平米,比原來多出30%,建筑物是地下3層到地上11層,經營層是地下2層到地上10層,規劃租賃經營面積占65%,男女服飾品類不再分區域經營,一體化整合經營。
本館充分考慮滿足國外游客需求,餐飲經營到晚上11點。有業內人士說,在心齋橋已經很少看到日本消費者,心齋橋商店街周末游客在15萬人左右,2018年心齋橋各店鋪統計銷售額中,中國游客為主的入境客消費占35%,比銀座SIX的30%還要高一些。同時也盡可能照顧當地日本消費者需求,地下2層餐飲區,地下1層專賣店都特別為日本消費者考慮,活躍當地商業氛圍。
大丸經營戰略實干、超前。2009年2月花費379億日元,閃電速度買下同樣位于心齋橋商業街的崇光百貨,4萬平米的營業面積,8月份閉店,11月14日便作為大丸北館亮相,當時做出的價值定位是,南館接游客、本館接當地人、北館時尚化。2015年9月,社長山本良一介紹說,為了營造整體商環境,大丸當時還租賃改造心齋橋店附近的空置店鋪,經營時尚雜品。
2017年9月28日,大丸宣布將北館地下2至地上7層,垂直切出2.2萬平米給旗下的時尚購物中心PARCO,進一步打造面向年輕人的時尚個性業態,預計2021年開業,到時候和總店采用一體化運營方式。
到2019年,大丸松坂屋集團主要有5個主要百貨店據點,心齋橋3個店、神戶元町、京都鳥丸、名古屋榮、東京上野的御徒町。
2、管理上,如何演示百貨店進化形態
1998年,奧田務開始大丸百貨的變革,率先揭開日本百貨店的整體變革帷幕。筆者在其他介紹大丸文中有介紹,具體緣由在此簡略。
當時的社長奧田務和他的“徒弟”山本良一采取的變革手段,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對于現在還沒有取得根本性變革效果的傳統百貨店來說,具有歷史借鑒價值,從這個角度理解,山本良一說的大丸在演示百貨店進化形態,不是一句吹牛的話。
第一階段:減員增效、提高店鋪效率
1998年,奧田務關閉海外全部店鋪,包括1960年開設的香港第一家日式百貨店,清理40多個虧損附屬經營機構,減員850多人,在當時是有轟動效應的,也是符合一般企業經營減員增效、立竿見影的初衷的。
山本良一作為奧田務變革的主要助手,提出“用最小成本、實現最大的顧客滿意”、“從采購到銷售,整個業務流程都要調整”,在根本上解決表面喊缺人、實際人浮于事的問題,對賣場和崗位進行價值分級管理。
他調查發現員工上班只有一半時間接待顧客,干雜務太多,影響銷售接待效率,于是以改進接待顧客效率為起點,用大丸梅田店的女士雜品商場做試點,得出的結果是,接待顧客時間提高80%,業績明顯提高。
他在各店抽出經理一級員工,10人為一組,設計本店變革方案,先做標桿模型賣場,包括接待顧客、收銀、交貨、處理小票、整理陳列、環境衛生等,把所有任務列出來,按照崗值分別規劃,交給正式工或者小時工來做,明確接待顧客完成交易的核心環節,由主要銷售能手擔當。嘗試成功后,組織各個店的部長、經理、主管輪訓,要求結合本店拿出落地方案,要求必須有20%以上的人真正領會變革的方法,組織交叉培訓,一個員工必須要聽至少三遍,才能認同和自覺執行下去。
有意思的是,讓自有員工集中力量賣貨去,選擇合作廠商員工或者雇傭短工做綜合管理,2003年札幌店開業,賣場面積4.5萬平米。自有員工只有240人,綜合部門雇傭40個臨時工負責退貨、整理庫房、日報等輔助管理。當時行業人工費用率7%,2006年札幌店人工費用率是3.9%,店鋪價值變革取得成功。
第二階段:經營管理結構變革,去百貨化
在關注店鋪服務效率的同時,大丸也在關注人力制度、業務體系改造。這也符合通常一般企業管理改造由淺入深的邏輯。
在人力制度改革,突出崗位功能、行為規范,強化總部業務控制以后,到2003年發現后續業績管理乏力,深入分析認為是強調集約統配,對于一般供應商交涉強化,并且為了平衡政策,忽略了各個區域店鋪的個性,一句話,第一階段業務變革不成功。
2004年再次調整業務體系,采購與銷售職能分離。 商品業務體系創立4個本(總)部,即經營計劃本部、百貨店事業本部、關聯事業本部、綜合管理本部。界定本部和門店的權限,加大商品本部長的責任權限,重點是品牌溝通,特別是加大對共同合作店鋪、租賃店鋪的賣場管理力度。店鋪設立采購經理助理,關系在本部,協助溝通銷售經理和采購經理。
經過三年試運行,到2008年發現問題還沒有解決,內部認為第二輪業務變革也不理想,店鋪和總部之間合作依然不順,供應商監督管理效率不高。于是再次調整,改變將賣場劃分為6種類型的做法,改為三種,即自主運營、共同運營、租賃運營。這個政策執行不到半年,2008年9月份,又簡化改為兩種,自主運營、租賃品牌店運營。
這段時間,正好面臨大丸梅田店改造,2011年4月19日,大丸梅田店重張亮相,奧田務正式喊出了“去百貨化”的口號。業界關注重點不是經營面積擴大1.6倍,達到6.4萬平米,而是引進了快時尚服飾——優衣庫、H&M等租賃店,在部分樓層聯通,引入時尚雜品店——東急漢斯,有業內人士分析說,大丸梅田店大范圍引入租賃模式店鋪,在一定程度上,成為2013年本商圈阪急百貨店改造的參考樣本。
客觀上,大丸在業務管理上的變革,是和大丸梅田店改造一起完成的,租賃模式的引入,也是“去百貨化”的主要依據。
3、經營上,如何演示百貨店進化形態
第一、整合松坂屋,成立J.先鋒零售集團(J.FRONT RETAILING)
1998年奧田務率領大丸變革的時候,另一個老店松坂屋也出現經營嚴重下滑,密切關注大丸的變革動態,并在2000年主動聯系奧田務,希望戰略合作,但是奧田務并不積極。直到2007年9月,宣布收購松坂屋。2007年的時候,松坂屋銷售額3367億日元,大丸是8370億日元,規模及經營力度差異也比較明顯,營業利潤方面,松坂屋是72億日元,大丸是347億日元,差距更大。
大丸和松坂屋的整合,有三個客觀有利條件,一是松坂屋主動合作,向大丸學習,姿態比較低,雙方不存在經營層較勁問題;二是店鋪分布相對分散在各個地方,位于中心城市的店鋪也不屬于一個商圈,不存在直接競爭問題;三是大丸已經摸索出一些門道,有實實在在的成果可以分享,大丸大規模培訓松坂屋團隊也沒有出現不服氣現象,避免了同質化蒙圈狀態。
這三點,正好對應了三越伊勢丹集團的整合困境,一是兩個企業經營層互相不服氣;二是旗艦店都在東京,而且位于臨近商圈;三是經營管理方面各有所長,伊勢丹沒有先人一步優勢,卻基本上控制三越的運營話語權。
松坂屋銀座店營業面積25400平米,2005年銷售業績為164億日元,臨近的三越店是599億日元,松屋670億日元,不改造不行了。2006年決定改造,2009年動工,2012年預定開業,實際上延期了。直到2017年4月20日以“銀座六(GINZA SIX)”亮相。大丸松坂屋百貨店的社長好本達也介紹說,銀座SIX完全放棄百貨店聯營模式,采用租賃形式,顯示去百貨化的戰略一致性。銀座六的地下經營區引入文化劇場觀世能樂堂,在頂層平臺,打造江戶時代的庭院文化環境景觀,展示出跨界經營的魔力,是兩家友好合作的重要見證。
第二、收購時尚購物中心帕克(PARCO)
2012年2月24日,控股帕克,7月5日變更為子公司。大丸的這筆買賣做得非常漂亮,將傳統百貨店的套路與時尚經營智慧相互融合,搶先跟進時尚變化。
2012年7月5日,奧田務說,收購帕克是因為它是青年客群的目標,大丸要借助年輕客群服務經驗和方法,借助新商戶力量,強化賣場活力,進一步調整機構,向租賃模式轉型。
2017年11月,上野松坂屋店的南館改造開業,1至6層為帕克,全部為租賃店,衣料品及雜品等合計為68個店鋪,其中有52個第一次在上野開店,有11個是當地老字號,主要經營目標是年輕客群,優化北館的客群。
帕克是很有想法的時尚經營團隊,澀谷帕克店是1973年開業,2016年8月7日關閉改造,號稱要打造“未來生活中心”。經過幾年改造,2019年秋季也將亮相開業,這是帕克的時尚標簽,是澀谷的時尚標簽,更是大丸集團的時尚標簽。
第三、圍繞生命周期,尋求經營機會
大丸在開辟各種新的零售經營產品,比如小型店鋪、地方不良店鋪,同時也在積極圍繞生命周期尋求經營機會,即婚慶、喪禮、育兒幾個重大生命事件。
以育兒為例,大丸積極籌建開辦幼兒園,2019年4月1號園開業,地址位于橫浜市青葉區榎が丘4?11號,校舍面積為1450.04平米,主要招收對象是2歲到5歲的兒童,班級設計為4個年級×3個班,合計12個班,定員為342人。
必須補充的是,這個幼兒園優先招收大丸會員的孩子,也算是完善會員溝通的策略吧。
簡述大丸走過的路,看看其取得的業績(參見圖示),不得不承認,大丸演示的百貨店蛻變形態是積極的。
(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潘玉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