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個關店風險,這些亞馬遜大賣家或被攔在IPO大門外?
張鵬是主營亞馬遜的一個跨境出口賣家,公司在經年累積后規模逐漸壯大。引入一些頭部機構的錢,最終走向上市,這是他規劃中的事。
“但資本化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合規化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我們的多店鋪模式。”張鵬坦言。
據悉,張鵬是典型的以鋪貨模式起家的賣家,早期經營的產品類型非常多,3C電子、服裝鞋帽、成人用品,什么都有。這些不一的品類混雜在一個店鋪中銷售。但由于平臺方面并不支持如此大規模的鋪貨行為,且運營一個大店鋪的風險也大得多,張鵬就將大店拆成了多個小店鋪,用親信和公司員工的名義注冊了一批賬號。
“這樣做既不違背亞馬遜的平臺規則,又可以實現多店鋪的垂直品類運作。” 張鵬在交流中指出,如是的操作在行業里非常普遍,以此衍生出了后來大家口中的“群店模式”。
誰曾想,正是這運作多年的“群店模式”,給公司日后的上市之路埋下隱患。這是包括張鵬在內的大批從粗放發展階段走過來的賣家們,始料未及的困局。
群店模式埋下的隱憂
在亞馬遜開店,通常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大店模式”,即在亞馬遜上開設一家店鋪,聚焦于某些特定類目并推出自有品牌;另一種是“群店模式”,店鋪數量多達數十甚至上百家,同時經營不同品類的數萬甚至數十萬個SKU。
“如果走大店模式,比如共上架了1000個SKU,意味著被關店的風險疊加了1000份。一旦遇到某個產品出現問題,整個店鋪就沒了。但運營多個店鋪,關一個也不會影響整體。” 亞馬遜中國前員工林正告訴億邦動力,賣家押注大店模式需要一定的魄力,一來要有極強的運營能力,二來還存在因違規被平臺關店的風險,稍有不慎,滿盤皆輸。此外,多店鋪的鋪貨模式也更容易提升listing排名。
因此,多數賣家為了搶占市場和規避風險,采用了群店模式。
從早期來看,群店模式是沒有問題的,公司單純做業務賺錢也很開心。張鵬表示,由群店模式組成的公司就像由100家小公司組成的母公司,如果公司沒有資本化的需求,這樣的操作是可行的。雖然亞馬遜明文規定單一主體只能開設一家店鋪(即一個主體在亞馬遜只有唯一賬號,經營一種品類的商品),但如果沒有嚴重的大規模違規,亞馬遜也不會去一一核實各個賬號背后的經營主體是否為同一個。
“但如果公司想要上市,就需要將相關店鋪的股權還原至發行人名下,成為發行人的子公司,并且在招股書中披露所有店鋪的信息。” 張鵬說道。這就給公司帶來了一定的經營風險。
事實上,亞馬遜并非對賣家的經營手法一無所知,也自然不會因為招股書的披露就對公司名下的所有店鋪采取措施。但張鵬以及他的同行們的不安全感來自——披露公司的所有店鋪信息后,一旦有某個店鋪出現問題,亞馬遜或許會因此加強所有關聯店鋪的監管,不排除會牽連到其他店鋪。
賣家面臨著一個艱難選擇——如果披露店鋪股權結構及經營模式,可能存在致命風險;如果不披露,投資人看不明白業務,且招股書可能存在重大遺漏。“這沒法選呀!”張鵬感慨道。
他告訴億邦動力,最早入局亞馬遜的跨境電商企業大多采用類似阿米巴的模式,一個人或幾個人運營一個賬號,快速試錯、快速上量,因此很難排除個別店鋪在運營的過程中出現不合規的情況。“賣家也會擔心,資本化后,所有大大小小的店鋪都進入了公眾視野,亞馬遜是否會在此后調整相應的政策?又是否會被有心人鉆了空子,遭遇來自同行的惡意投訴?”
這就好比懸在賣家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大賣家的上市難題
國內一批跨境大賣家正是在面臨“群店模式”所帶來的問題。
比如擬登陸科創板的某華南大賣家,上市之路就有些一波三折。公司多年前就已在新三板掛牌并公開轉讓,2019年終止掛牌后,又于去年主動要求終止審核并撤回申請文件。
關注跨境項目多年的資深投資人陸豐指出,資本化過程中,這批以鋪貨模式起家的大賣家,除了面臨股權結構、財稅架構的設計等問題,主要通過子公司在Amazon、eBay等第三方電商平臺上開設多家店鋪的方式進行銷售,也使他們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
例如某賣家的招股書中直接指出:“報告期內,公司以賬號公司形式在主要第三方平臺開設店鋪,未違反其第三方平臺的禁止性規定。鑒于實際運營中,第三方平臺可能變更平臺運營規定,不排除對同一主體開設的多家網店采取暫停銷售或關閉店鋪的措施,可能對發行人業務擴張及運營穩定性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
言下之意是,現階段亞馬遜等平臺均沒有明確的政策,禁止或處罰以賬號公司形式開設的店鋪,但公司對第三方平臺的依賴度較高,萬一哪天平臺政策調整,風險在所難免。
“去年6月12日,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從安全性來說,交易所會對有制造基因、品牌基因和單店鋪模式的企業優先亮綠燈。” 陸豐認為,賣家如果運作的是幾十甚至上百的多店鋪模式,在歸屬法律關系上可能會存在瑕疵。
“證監會認為店鋪全屬關系的不清晰導致了營收的不清晰,并購資本化對多店鋪的考核,需要把90%的多店鋪合規整合;IPO則需達到100%的合規整合,不能有多店鋪問題的存在。” 陸豐指出,交易所會基于上述考慮,優先鼓勵單一店鋪多站點的模式。
同時,他談道,由于做鋪貨的賣家數據量比較大,在運作上千個SKU后,賣家必須注意到財務負荷能否跑通。“有的賣家做審計的時候,跑了三遍數據都不一樣,所以需要解決很多財務核算的問題。” 這些都是通過“群店模式”起家的大賣家在資本化道路上面臨的挑戰。
“這實際上是一個行業通病。更重要的是,賣家都非常依賴亞馬遜,因此,平臺政策在實際執行中存在的不確定性,也給他們的上市之路帶來陰影。”某品牌出海代運營服務商向億邦動力談道。
“安全感”從何而來?
2020年,跨境圈內頻傳賣家融資、上市的消息。斯達領科、萬拓科創先后宣布完成3億元A輪融資;安克創新成功上市后,目前市值超700億元;賽維時代在年末迎來創業板IPO獲受理的好消息;許多未公布的跨境項目也正在悄悄完成融資......從長期主義出發,走上資本化的道路后,能帶來幾十倍的市盈率,這是賣家們看到的未來可能性。
然而,尋求資本化的過程中,多數賣家卻未必能夠走出亞馬遜帝國的“樹蔭”。這里既是他們的奶與蜜之地,又是他們無形之中的枷鎖。
“在亞馬遜開店是一個賣家做跨境出口的最好選擇,相對簡單,也容易見效。幾乎是砍掉手腳只需要保留一個大腦袋的事,而這個大腦袋就是產品。”某品牌出海代運營服務商如此向億邦動力談道,很多大賣家的主要業務渠道也都是亞馬遜。
以幾家正嘗試IPO的跨境大賣家為例,據招股書披露,亞馬遜是賽維時代的主要銷售陣地,報告期內(2020年1-6月份),賽維在亞馬遜上營收14.68億元,占比64.04%;傲基科技在報告期內(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3月),在亞馬遜的銷售占比整體收入分別為49.02%、 63.39%、72.94%和75.64%;安克創新2017-2019年在亞馬遜電商平臺的銷售占線上B2C收入比重為96.44%、96.29%和95.16%。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對平臺過于依賴就必須承擔更大的風險。“雖然亞馬遜是最好的選擇,但把大部分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就會提心吊膽。”一位家居用品賣家向億邦動力談道。
陸豐指出,公司與第三方平臺高度綁定后,所帶來的后果顯而易見,如平臺方由于市場競爭、經營策略變化或當地國家政治經濟環境變化而造成市場份額降低,都可能對公司的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平臺政策的風吹草動也自然關系著企業的生死。
“單條腿走路不夠穩妥,私域越來越重要——道理大家都知道。也因此,這兩年越來越多賣家從平臺轉投獨立站,試圖尋找增長旁路。”某跨境ERP服務商表示。
不過,賣家們的焦慮并沒有減輕。
“獨立站的流量從哪里來?都在Google、Facebook們手里。逃離了亞馬遜,會不會又落入Facebook和Google的流量陷阱?”張鵬指出,畢竟Facebook、Shopify封殺站群獨立站賣家的事還歷歷在目。且以SHEIN為代表的獨立站的成功案例畢竟是少數,行業還處于很早期的階段,不確定性也很大。
“如果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無論是在平臺電商生態,還是獨立站生態,都會面臨成長的煩惱,無法真正做大做強。”陸豐直言,“亞馬遜群店模式也好,獨立站站群模式也好,實際上都是早期流行的鋪貨思維,這種模式缺乏核心競爭力,做到一定程度后,問題會越來越多,甚至會遭到它的‘反噬’。”
他認為,對于這部分賣家而言,從鋪貨模式逐步轉向精品模式,從深耕少數品類、有強供應鏈支撐,再到有一個專門的團隊做產品設計、產品創新,最終從改良式的品牌走向獨立自主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出路。
另一位跨境電商品牌出海營銷人士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與其說賣家面臨的是選亞馬遜還是選上市的問題,不如說他們面臨的是改變思維方式的問題。從粗放到精細化,行業升級轉型是必然,身在其中的賣家必須清醒。”
當然,一些從早期野蠻生長狀態中走過來的賣家,現在已經著手解決成長過程中不斷浮現的問題,并意識到未來比拼的將不再是單純的鋪貨和價格,而是產品的差異化和品牌化,是企業的綜合實力。
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新的機會又將屬于誰呢?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鵬、林正、陸豐均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