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三次高管變陣,華為云以退為進
動蕩中的華為云又迎來一次高管變陣。
5月18日晚,據第一財經報道,華為內部發文再次進行人事調整。內部文件顯示,經總裁批準,免去余承東華為云CEO職位,張平安任命為華為云CEO,華為云業務董事長由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擔任。
華為內部人士向 36 氪確認了該消息的準確性。
此外,余承東仍為消費者BG(事業群) CEO以及新增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事業部)的CEO,王軍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此次新調整距離1月余承東出任云與計算BG總裁,僅僅不到3個月的時間。
華為云度過了不平凡的上半年。從1月開始,歷經數次變動:
1月27日,華為云內部發文,宣布華為消費者BG總裁余承東將兼任云與計算BG 總裁,原云與計算BG總裁侯金龍調任數字能源事業部董事長,原云BU總裁鄭葉來另有任用,擇期公布。
4月2日,云與計算BG(Cloud & AI BG)裁撤,回歸一級業務部門。云業務部門獨立為云BU,余承東出任華為云CEO,張平安出任云BU總裁,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被任命為華為云董事長,被外界稱為“華為史上最強管理團隊”。云BU新增兩個副主任,兩位華為公司董事彭中陽和陶景文分別負責企業業務和流程IT。
另外,原服務器、存儲等劃歸到“網絡產品與解決方案”,部門名稱改為ICT產品解決方案。
華為原組織圖(截止2021年4月2日)
4月9日調整后 華為現組織示意圖(圖源:華為官方)
簡單總結,一方面,華為云組織架構變得更為簡單,基本回到2017年時的Cloud BU狀態,此后將專注于軟件層面服務;另一方面,張平安正式執掌華為云BU,而余承東則轉向華為接下來的重要戰場——汽車。
云和汽車業務,對未從泥潭中脫身的華為來說,都極為重要。
成功交棒
余承東為何任職不到三月即調任?
一種說法是,華為本就沒有打算讓余承東在云業務待太長時間。據澎湃新聞采訪華為內部人士稱,余承東之前在華為云業務的使命是厘清華為云的架構。
或者說,將余承東調來云BU,最主要的目的是協調云與消費者業務的資源。界面新聞曾表示,將余承東調離云BU,一方面是因為云已經完成了部分資源整合,余承東需要專注在其他業務上;而此后董事長徐直軍將繼續擔任云BU董事長,推動集團層面資源用于云業務發展。
一名與華為云有業務合作的從業人士也對36氪表示,4月就已經聽說張平安出任CEO一事,并且張平安從前就是余承東的部下,此次調整,張平安“相當于升職了”。
余承東是任正非手下愛將,在華為體系內頗受擁護,歷任3G產品總監、無線產品行銷副總裁、歐洲片區總裁、戰略與Marketing總裁等,帶領華為To C業務闖出一片天下;而張平安也曾在華為消費者BG負責云服務,和余承東搭檔。
4月被任命為華為云CEO時,余承東不僅管業務,還有人事任命權,實實在在地大權在握。但上任云與計算BG總裁后,余承東第一件事便是裁撤這一部門。
對于云這樣戰略地位相當高的事業部而言,這樣的決定不可能是一時之舉。
余承東的坐鎮和雷厲風行的措施,向外界傳遞了華為云改革的堅定決心。同時,親自理清架構,也相當于為張平安今后的執掌掃清道路。
另一方面,當前的汽車業務,更需要余承東坐鎮。
今年小米下場造車,引起互聯網圈又一輪熱議,作為老對手的華為也隨之陷入市場對其“是否造車”的疑問中。
盡管華為多次重申“不造車”,而是定位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將ICT的能力延展到汽車領域。去年更是一紙簽文放出狠話:“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
暫時,華為在造車一事上想得很明白。消費者業務長期受到制裁,意味著華為需要新的業務增長點,以度過當下的困境,汽車就是重要抓手,是未來終端業務的希望。
除此之外,在5G和IoT時代,智能汽車未來也將和手機有多方面的協同。華為也將汽車業務也正式劃分到消費者BG,而余承東正是消費者BG掌舵者,擁有豐富業務和戰略經驗,接管汽車業務順理成章。
而一個更現實的原因或許在于,余承東一人精力有限。從華為成立到現在,從來沒有一名高管同時執掌兩個事業部。余承東當前也頂著常務董事、消費者BG CEO兩個頭銜,還要親自抓汽車業務。如果再兼任云事業部,也許真的分身乏術。
華為當下需要的,是將頂尖管理者的力量集中于最迫切的業務中,集中力量辦大事。隨著張平安接掌云BU,余承東完成交棒,接下來也就可以專心賣車了。
以退為進
華為在云業務上,一直在糾結中前行。
成立之初,華為就已在“是否進軍公有云市場”等諸多問題上顧慮重重,導致早期發展緩慢。
華為進入云領域的時機一點也不晚。早在2010年11月,華為就啟動“云帆計劃”,但在公有云業務上“只發布不發力”。而2009年開始投身云市場的阿里云,在那幾年間打下了眾多互聯網及中小企業市場。
糾結不無道理。據《財經天下》2018年報道,由于華為背靠服務通信運營商起家,運營商下場做云時,華為很難直接與運營商正面競爭;另一方面,云服務前期重資產、后期收軟件費用,對于賣硬件起家的華為而言,這是“左右手互搏”的生意。也正因如此,兼任Cloud BU的第一任總裁鄭葉來,正是原來賣硬件的IT產品線總裁,也是為了減少兩邊業務的摩擦。
后來在任正非的支持下,華為云逐步走上快速發展道路:
2017年底,云BU正式升級為一級部門,僅次于華為三大業務BG;
2018年底,云BU進化為云與計算BU,此后將包括公有云、私有云、AI、大數據、計算、存儲、IoT 等產業囊括其中;
2020年,云與計算BU再升格為華為第四大BG,與原有的三個事業群(消費者、運營商、企業)并列。
從升級BG,到重回BU,也不過15個月的時間。華為云相當于走了一小段彎路,回到了2017年時的狀態,以退為進。
獨立為Cloud BU,也就是將此前整合的ICT硬件(計算、存儲、網絡)等業務,都剝離出去。云服務和硬件業務獨立,意味著以后華為將更專注于軟件層面的云服務,與當前云廠商們的主流路線對齊。
畢竟,原先的ICT產品部門除了支持云服務外,也要支持其他三個BG。一位云計算從業人士告訴36氪,華為內部各個BG業務運作極為獨立,若ICT業務被集成到云部門,那么其他事業群需要支持時,資源調度也會變得困難。
其次,2020年升格為第四大BG后,華為云業績應該是不如預期中理想。一個細節是,今年3月的財報發布會中,盡管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表示,2020年華為云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68%,但云與計算BG是唯一一個沒有披露具體業績的事業群。
在今年4月華為第18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對于華為云近期頻繁調整回應稱,強化華為云BU的獨立定位,是華為強化軟件及服務的舉措之一,關乎華為未來。
后退一步重回BU,對華為云而言不僅是業務聚焦,也讓華為云暫時不必承擔營收壓力,能夠輕裝上陣。
冰火兩重天
盡管組織調動頻繁,華為云近期的進步不可忽視。
2021年4月,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最新《Market Share: IT Services, Worldwide 2020》研究報告,華為IaaS市場排名上升至中國第二、全球前五,打破了公有云市場多年來穩定的三足鼎立格局。
而Canalys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報告顯示,華為云的市場份額2020 Q1為14.1%,Q2為15.5%,Q3又提升至16.2%,連續四個季度排名中國公有云市場第二。截至2020年12月,華為云已上線220多個云服務、210多個解決方案,已發展超過19000家合作伙伴,集合160萬開發者,云市場上架應用超過4000個。
盡管走了些彎路,華為云當下還是有不少優勢。2020年受疫情影響,是云廠商們搶占政企市場的一年。華為云在To G業務中有此前積累的渠道和客戶關系,去年的快速增長也多半來自于此。
另一個有前景的業務,是邊緣計算。
隨著5G、IoT技術逐步成熟落地,邊緣計算又在近年成為技術領域的熱門話題。華為云早早提出的“云邊端”戰略,與邊緣計算天然吻合。而相較于阿里云等脫胎于電商業務的廠商,擁有終端的華為云在邊緣計算方面,可以說是擁有先機。
但華為云也不可能松懈,因為挑戰更甚。華為高層早已明白華為云在云服務、應用、生態層面的不足,任正非在去年的講話中就表示:“現在華為云不是我們傳統硬件設備的領先優勢,開發產品并銷售產品,而是華為面向客戶商業模式的改變,即由賣產品改變為賣云服務�!�
公有云被普遍認為是贏者通吃的市場。盡管華為云已成為全球“第五朵云”,但對手已經走了很遠。阿里云全財年營收601.2億元,比上一財年400億收入大幅增長50%,2020年Q4的Canalys報告顯示,阿里云的市場份額就已占比40.3%。
圖片來源:canalys
對于已經成立近十年的業務而言,這份成績單還有眾多努力的空間。在阿里云、騰訊云皆可依靠自家的應用生態、平臺海量企業客戶的情況下,華為云追趕他們也十分困難。并且,從全球來看,從硬件起家而后成功把云業務做起來的,尚無先例。
還有一個現實問題在于,錢。
受制于消費者業務的失血,華為的經營性現金流大大減少,而云又是極其燒錢的生意。而競爭對手們——阿里云今年宣布將在3年內投入2000億到云計算中,騰訊也宣布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華為云卻正碰上了缺錢的當口,截止到去年底賬上現金流僅為352億元,是近五年來最低水平。
任正非也在內部講話中表示:“我們不可能簡單采取阿里、亞馬遜……一樣的道路,我們沒有那么多錢,他們有用不完的美國股市的錢�!边@也意味著,華為云需要闖出一條自己的路。
這條路會是什么?或許是廣闊的政企市場、工業互聯網,到更為傳統的產業中去……
無論如何,想清戰略后,接下來就是與其他廠商的貼身肉搏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