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官方網站vs.麥當勞官方網站
上周寫了一篇“開咖啡店必賺公式:開在星巴克旁邊”,但其實Starbucks本身財務表現不佳,近兩年來處于下墜的狀況,上周也宣布換掉執行長,讓Howard Shultz回鍋重掌兵符。
但,這期的《Time雜志》再次寫到Starbucks,不是談新執行長,也不是談它的股價,這次,它將Starbucks和競爭對手(算競爭對手嗎?)“麥當勞”,用一種奇怪的角度來好好比較一番。這位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動機是,他觀察到麥當勞和星巴克竟然打算于今年開始“做對方的事”──看,麥當勞準備在1萬4千間分店加入Expresso咖啡機、導入高價咖啡!星巴克則準備賣熱漢堡三明治,并加入得來速(drive-thru)窗口!
為何說此篇分析文奇怪?因為這位作者竟然用“網站流量組成”來比較星巴克與麥當勞。這位作者發現,若比較麥當勞的官方網站,與星巴克的官方網站的流量,麥當勞網站的主要拜訪族群落在18~34歲之間,而星巴克官方網站的年齡層則在35~44歲左右,而且,精致的星巴克,還比麥當勞還多了8.3%的女性網民。有趣的是,他還用上一個叫做“Mosaic”的市調系統,此系統將美國人口分成“五十個族群”,結果發現,星巴克網站的拜訪人口主要落在“B03類”,也就是“大學畢業并有雙薪的城市上班族”,而麥當勞則以“J03”為主,也是“市中心低薪的族群”。
他還發現,二年來,麥當勞并沒有“長進”,一直都限在同一個J03族群,反而星巴克已經開始滲透到其他族群去。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星巴克和麥當勞“互學”,誰會贏得最后勝利?說不定,星巴克會打敗麥當勞。至少它的品牌一直在“擴張”,而麥當勞限于原位卡住了。
對于網絡人來說,看到這位作者以網址的分布來看麥當勞與星巴克的消費人口,第一印象當然是,“這,不見得完全正確吧!”但它所得出的結果,確實和我們一般人猜想的一樣,大概不會錯太多。然后網絡人應該就會有了另一種想法。對不對?您讀完這篇文章后,滿腦子想到是否都是,“為何一個企業形象網站,還要經營原本的族群,竟然無法打破現有的族群?”
對于每天都吃麥當勞的人來說,企業網站根本沒需要,所以假如麥當勞和星巴克擁有這么多的資源的超級大公司,但這么重要的“門面網站”一直都只是吸引它的原有族群,豈不可惜!?真正要“對”的,應該是一群邊緣地帶或是根本“非我族類”的消費者,就算暫時無法拉他們進來實體店面消費,好歹也先推出一個又一個的項目,讓他們進入網站?當全球的民生消費產業,掀起一個又一個的激戰,我想,“民生企業網站的新做法”或許會是一個有趣的題目,尤其是對麥當勞來說,應該可從這篇Time雜志文章嗅到“機會”,它的(官方網站的)后續變化,值得觀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