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 用口碑贏市場
來源:
聯商網
2008-04-20 12:54
星巴克,一家1971年誕生于美國西雅圖、靠咖啡豆起家的咖啡公司,自1985年正式成立,爾后,迅速發展作為一家跨國連鎖企業。星巴克的國際市場拓展的成功歷史也正是星巴克傳奇演繹的歷史,我們可以通過對星巴克品牌的解析來領略其傳奇背后的秘訣。
星巴克品牌文化追溯
“品牌本位論”認為,品牌不僅是產品的標識,而且有自己的內容,是其基本內容的標識,品牌是代表特定文化意義的符號。星巴克的“品牌人格譜”就是將星巴克文化從多個角度進行特定注釋的“符號元素”集合。
“星巴克”這個名字來自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中一位處事極其冷靜,極具性格魅力的大副。他的嗜好就是喝咖啡。麥爾維爾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麥爾維爾的讀者群并不算多,主要是受過良好教育、有較高文化品位的人士,沒有一定文化教養的人是不可能去讀《白鯨》這部書,更不要說去了解星巴克這個人物了。從星巴克這一品牌名稱上,就可以清晰地明確其目標市場的定位:不是普通的大眾,而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閑、崇尚知識尊重人本位的富有小資情調的城市白領。
星巴克的綠色徽標是一個貌似美人魚的雙尾海神形象,這個徽標是1971年由西雅圖年輕設計師泰瑞•赫克勒從中世紀木刻的海神像中得到靈感而設計的。標識上的美人魚像也傳達了原始與現代的雙重含義:她的臉很樸實,卻用了現代抽象形式的包裝,中間是黑白的,只在外面用一圈彩色包圍。二十年前星巴克創建這個徽標時,只有一家咖啡店。如今,優美的“綠色美人魚”,竟然與麥當勞的“m”一道成了美國文化的象征。
顧客體驗是星巴克品牌資產核心訴求。就像麥當勞一直倡導銷售歡樂一樣,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體驗的元素:視覺的溫馨,聽覺的隨心所欲,嗅覺的咖啡香味等。試想,透過巨大的玻璃窗,看著人潮洶涌的街頭,輕輕啜飲一口香濃的咖啡,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覺體驗,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向往!jesper kunde在《公司宗教》中指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費者需求的中心由產品轉向服務,在由服務轉向體驗的時代,星巴克成功地創立了一種以創造‘星巴克體驗’為特點的‘咖啡宗教’。”
星巴克人認為,他們的產品不單是咖啡,咖啡只是一種載體。而正是通過咖啡這種載體,星巴克把一種獨特的格調傳送給顧客。咖啡的消費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感性的文化層次上的消費,文化的溝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營造的環境文化能夠感染顧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動體驗。
星巴克的品牌傳播并不是簡單的模仿傳統意義上的鋪天蓋地的廣告和巨額促銷,而是獨辟蹊徑,采用了一種卓爾不群的傳播策略——口碑營銷,以消費者口頭傳播的方式來推動星巴克目標顧客群的成長。
舒爾茨對此的解釋是,星巴克的成功證明了一個耗資數百萬元的廣告不是創立一個全國性品牌的先決條件,充足的財力并非創造名牌產品的唯一條件。你可以循序漸進,一次一個顧客,一次一家商店或一次一個市場來做。實際上,這或許是贏得顧客信任的最好方法,也是星巴克的獨到之處!
星巴克通過一系列事件來塑造良好口碑。例如在顧客發現東西丟失之前就把原物歸還;門店的經理贏了彩票把獎金分給員工,照常上班;南加州的一位店長聘請了一位有聽力障礙的人教會他如何點單并以此贏得了有聽力障礙的人群,讓他們感受到友好的氣氛等。
星巴克連鎖式的擴張,得益于星巴克給自己的品牌注入了價值觀,并把企業文化變成消費者能夠感受到的內容和形式。星巴克品牌擴張,一直堅持直營路線:由星巴克總部進行直接管理,統一領導,目的是控制品質標準。這樣每家店都由總部統籌管理和訓練員工,保證每家海外商店都是百分之百的美國星巴克血統。雖然初期投入的資本較大,但是職員的專業素質高,便于咖啡教育的推廣,并建立了同業中的最專業的形象,星巴克品牌的擴張也更加堅定有力。
星巴克品牌資產積累
2001年年底,美國凱洛格管理學院的調查結果表明,成功的公司都用一種前后一致的、明確的多層面方式來定義和運用感情關系。星巴克崛起之謎在于添加在咖啡豆中的一種特殊的配料:人情味兒。星巴克自始至終都貫徹著這一核心價值。這種核心價值觀起源并圍繞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構建,以此來積累品牌資產。霍華德•舒爾茨相信,最強大最持久的品牌是在顧客和合伙人心中建立的。品牌說到底是一種公司內外(合伙人之間,合伙人與顧客之間)形成的一種精神聯盟和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利益共同體。
星巴克負責飲品的副總裁米歇爾•加斯說:“我們的文化以情感關系為導向,以信任為基礎,我們所說的伙伴關系涵蓋了這個詞所有的層面。這種情感關系非常有價值,應該被視為一個公司的核心資產即公司的客戶、供貨商、聯盟伙伴和員工網絡的價值。”從咖啡館到咖啡王國,星巴克證明了與客戶的良好關系和看得見的資產一樣重要。
星巴克一個主要的競爭戰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戶進行交流,特別重要的是咖啡生同客戶之間的溝通。每一個咖啡生都要接受24小時培訓——客戶服務、基本銷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識、咖啡的制作技巧。咖啡生需能夠預感客戶的需求,在耐心解釋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時候,大膽地進行眼神接觸。星巴克也通過征求客戶的意見,加強客戶關系。每個星期總部的項目領導人都當眾宣讀客戶意見反饋卡。
星巴克要打造的不僅是一家為顧客創造新體驗的公司,更是一家高度重視員工情感與員工價值的公司。霍華德•舒爾茨將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伙伴關系”。他說:“如果說有一種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們在公司工作的員工中間建立起的這種信任和自信的關系。”
在星巴克,員工不叫“合伙人”。1991年,星巴克開始實施“咖啡豆股票”,這是面向全體員工的股票期權方案。其思路是:使每個員工都持股,都成為公司的合伙人,這樣就把每個員工與公司的總體業績聯系起來,無論是CEO,還是任何一位合伙人,都采取同樣的工作態度。20世紀90年代中期,星巴克的員工跳槽率僅為60%,遠遠低于快餐行業鐘點工的140%到300%的跳槽率。
星巴克的關系模式也往供應鏈上游延伸到供貨商們,包括咖啡種植園的農場、面包廠、紙杯加工廠等。星巴克對供應商的挑選、評估等程序相當嚴格,星巴克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開發供應商,能夠力保與供應商保持長期穩定關系,這樣一可節約轉換成本,二可避免供應商調整給業務帶來的沖擊。副總裁john yamin說:“失去一個供應商就像失去我們的員工——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和資金培訓他們。”
星巴克品牌活力之源
成功營銷需要創意和激情。在這個眼球經濟時代,要想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最重要的就是要產生創新,形成差異化,這樣才能把消費者對產品的注意力轉化為消費行為。星巴克為其品牌文化加注的策略創新,在發展中不斷為其獨有的“星巴克”品牌注入活力且歷久彌新。
星巴克十分注重針對顧客的需求開發新的服務內容。總部設在西雅圖的星巴克正在嘗試各種經營思路,吸引人們步入店內,延長駐留時間。進入星巴克,你會感受到空中回旋的音樂在蕩你的心魄。店內經常播放一些爵士樂、美國鄉村音樂以及鋼琴獨奏等。這些正好迎合了那些時尚、新潮、追求前衛的白領階層。從2002年起,星巴克在北美和歐洲1200家連鎖店里推出高速無線上網服務,攜帶便攜式電腦或個人數字助理(pda)的顧客可以一邊愜意地喝著咖啡,一邊在店里上網瀏覽頁面、收發電子郵件以及下載信息。
星巴克在向亞洲國家擴張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在一個習慣喝茶的國度里推廣和普及喝咖啡,必然會遇到消費者情緒上的抵觸。星巴克為此首先著力推廣“消費教育”。
星巴克各分店每周必須為顧客開設一次咖啡講座。主要內容是咖啡的相關知識、如何自己泡制、器具的使用等。形式上十分靈活,一般選在顧客較多時,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不少顧客紛紛提問,由講解員釋疑,氣氛都很活躍。而在上海星巴克正計劃并實施一項名叫“咖啡教室”的服務,其內容是:如果三四個人一起去喝咖啡,星巴克就為他們配備一名專門服務的咖啡師。咖啡師當然可要可不要,但透露的信息是:結伴前往星巴克的顧客人數正在呈現上升趨勢。
對星巴克而言,口碑就是最好的廣告。為實現這種口碑的效應,就要服務好每一位客人。星巴克的標準是:煮好每一杯咖啡,把握好每一個細節。你可能今天面對的是第100位客人,可對客人來說,喝到的卻是第一杯咖啡,他對星巴克的認識就是從這杯咖啡開始的。
如何檢驗“為客人煮好每一杯咖啡”呢?星巴克建立了一系列考評機制,其中尤以“神秘顧客”最有特色。就是除了通常的理論知識考察和實際操作考察外,他們委托某個具有考察能力的公司,秘密派人扮做顧客,來到各星巴克咖啡分店進行消費,其間對員工的服務、技能、環境氛圍等全方位考察,然后結合業績綜合考核,才決定某店的服務質量如何、某店員能否升遷等等。
(《經營管理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