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面臨比傳統零售更大困境
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唯品會艱難上市后跌破發行價,京東商城被曝2011虧損10多億元,麥考林和當當2011年均虧損嚴重,麥考林股價甚至一度逼近1美元,幾近退市邊緣……電商目前的尷尬狀況是不是正在印證這一點?
說電商滅亡確實有些危言聳聽,不過,瘋狂二字卻真是形容得恰到好處。近兩年業績讓電商著實有些“情何以堪”。有意思的是,這個正在深陷的泥潭,是電商自己制造的。
前些年資本不計后果地涌入這一領域,再加上輿論和外界把電商對傳統零售的沖擊過分夸大,電商企業基本都很浮躁,這一點與2004年前后的連鎖零售行業非常相似,即盲目擴張,只追求規模效應,而忘了商業的本質是要盈利。有幾家電商企業規模是越做越大,但營銷成本急劇上升,推廣費用呈幾倍甚至10倍增長,虧損也越來越嚴重,且深陷在這一怪圈中無法自拔。
更可怕的是電商學傳統行業的價格戰,這無異于是飲鳩止渴。盡管電商這樣做也是想學傳統零售商,希望通過規模取勝后奪得市場控制權及商品定價權,然而這只能是“單相思”。因為競爭對手可以迅速復制同行做法,甚至超越,而消費者往往會在這些新加入者給予更大的誘惑時轉而投入他們的懷抱。而由此導致的后果是整個電商行業只能紛紛效仿,利潤極低甚至為負,一旦失去資本的支撐,這樣的模式根本無法維持正常運營。
因此,電商給傳統零售帶來的威脅或許不會有之前預計的那么大——至少截至目前,它們還沒找到盈利模式的突破口。業界和消費者更多看到的是電商企業頻繁的自殘行為。當然,需要強調的是,電子商務是傳統零售的未來,且顛覆面絕不僅局限于傳統零售業。
不過,隨著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不斷上漲,利潤較低、附加值少的商品像1號店這樣以“油鹽醬醋”的商品為主打的電商,很可能會在未來先敗下陣來。快速消費品依然會回歸傳統渠道。只有高利潤、以高客單價商品為主的電商企業有存活與發展的機會。傳統零售商尤其是商超賣場的線上跟風可暫時冷靜矣。
理由很簡單:電商物流絕不可能永遠免費,就如行業洗牌已無法避免、很快就能看到一批企業死掉一樣。未來最大的壓力是人力成本。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是消費者,當物流成本大到讓人卻步而商品價格別無二致時,是圖一點送貨上門的方便而支付較大費用,還是選擇到傳統賣場去購買呢?
資本熱潮已退,突破尚無不二法門,生存還是死亡已成為電商的一個大問題。在這一點上,毫不夸張地說,電商正面臨著比傳統零售商更復雜也更難解決的困境。
(中華合作時報·超市周刊 陳岳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