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t’s咖啡將落戶上海 星巴克“祖師爺”也來中國了
聯商網消息:中國市場一直是全球企業關注的焦點,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咖啡巨頭。
8月初,Peet's通過一條招聘信息低調宣告進軍中國。根據“咖門”的報道,Peet's為了進入中國市場已經籌備了2年之久。
有趣的是,據說Peet's在中國市場的核心團隊包含來自星巴克的多位業內資深人士。而1971年,星巴克在西雅圖開出第一家店時使用的豆子和烘焙技術都來自 Peet's。
被稱為“第二波咖啡浪潮引領者”的Peet's,1966年在美國舊金山起家,如今雖然擁有眾多門徒,卻只有200多家店,且都分布在美國。
Peet's全球拓展的步伐確實有點慢了,尤其是在中國市場。
星巴克于1999年1月,在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開設中國大陸第一家門店,之后,星巴克主導并完成了對中國咖啡市場的啟蒙。
當然,星巴克也獲得了回報:品牌認知、門店規模,以及僅次于美國星巴克的第二大市場。在中國,星巴克就是咖啡的代名詞。目前,星巴克是中國擁有連鎖店最多的咖啡品牌,在中國120多個城市開設了超過2600家門店。至2021年,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門店規模有望達到5000家。根據歐睿咨詢的數據,星巴克在中國的咖啡市場份額從2009年的12.6%提高到了2014年的37%。
除了進入市場較早占得先機,運營能力是奠定其江湖地位最重要的因素。
星巴克通過零售終端的標準化,最大程度的保障了產品、服務和品牌的穩定性。標準化還帶來了運轉效率的提升,一間星巴克標準門店僅需要4-5名員工。
與眾多中國外資企業一樣,星巴克在中國實行區域特許經營制,這種模式有利于品牌初期快速擴張。模式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關鍵要看流程與控制體系是否完善。之后在7月27日,星巴克以約13億美元現金(約88億人民幣)收購統一方面華東市場合資企業(上海統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的50%股份。至此,星巴克將取得在江蘇、浙江和上海約1300家門店的100%所有權,即在大陸市場全面實現直營。這意味著,星巴克中國市場將由星巴克自己全資擁有并運營管理,和美國市場一樣。
排名在第二位的是太平洋咖啡,于2011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太平洋咖啡于1992年在香港誕生,2010年被華潤創業收購。其在中國內地市場采用單一城市獨家代理的模式,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西安6個直營城市為核心進行輻射,對經濟規模適宜的城市均可開放特許加盟業務。截止至2017年12月為止,太平洋咖啡全球門店數量已達近500家,其中中國大陸地區門店數量已有300余家。
雖然1978年誕生于英國的Costa在2006就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但擴張比較謹慎。截至2017年3月13日, Costa在中國內地的門店有244間。Costa通過“捆綁”大企業采用區域代理的擴張模式,在南、北市場分別與悅達集團、華聯集團合作管理。
除了模式探索和市場布局,上述三大品牌在發展過程中也在進化。
星巴克在天貓開出旗艦店,Costa、太平洋咖啡進駐京東,完成線上渠道搭建。除了咖啡飲品這一主營商品類別,茶、甜品、簡餐、粽子、月餅、袋裝咖啡、雜貨等商品不斷在豐富他們的產品結構。
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中國的咖啡市場趨于成熟。主流品牌星巴克、太平洋咖啡、Costa基本找到了自己的受眾與市場,同時,大量獨立品牌崛起,質量層次不齊。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Peet’s的“精品咖啡”定位就是最大的機會點。作為普通消費者,希望有更多選擇。至于是否可以通過運營,在中國市場本土化落地,還有待觀察。
聯商網百人薈成員陸彥認為,所謂的“精品咖啡”,市場上并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只是有別于大眾消費的咖啡類型。
2014年登陸大陸市場的Starbucks Reserve星巴克“甄選”咖啡,比較強調原材料(昂貴的咖啡豆)、制作工藝(手沖)。店鋪形象也做了升級,咖啡大師都穿著黑圍裙。
第二年,意大利最古老的咖啡品牌Caffé Florian亞洲首店進駐蘇州新光天地,該品牌295年的歷史、復古巴洛克風格、古法秘方制作工藝,以及正宗意式下午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辨識度。
同時,陸彥也認為,精品咖啡市場容量有限。在中國,可以接受的也就只在不超過5-10個城市有這樣的消費群體,而這些城市的租金紅利期已過。
另外,近幾年國內的精品咖啡市場也很熱鬧,沒有本地優勢的外資咖啡店,生存空間并不大,除非有有別于普通零售的模式輔助發展。
(來源:聯商網 李燕君 圖片來源:Helix Investment )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