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焦慮的背后是阿里五新戰略的艱難前行
聯商專欄:阿里選擇的路是最難的,但是,只要它每一步都跑的好,跑的扎實,就一定能跑得久。
前幾日,筆者撰寫了一篇《侯毅的反思與盒馬的焦慮》引發讀者熱議,多家媒體進行了轉載,也有很多讀者朋友私下聯系筆者,共同探討新零售的發展方向,所有的這一切都表明不管我們是否站隊阿里或者騰訊,對盒馬的關注或者說對新零售的關注一直是有增無減的,在線上線下融合和數字化的大趨勢之下,不管未來的路在什么地方,未來的價值判斷是什么,我們需要的都是用開放的心態,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未來。應讀者要求,筆者再次撰文,試圖從盒馬焦慮的背后看阿里巴巴五新戰略的推進。
一、阿里巴巴喊話要做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的底氣
在阿里巴巴2018全球投資者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表示,阿里巴巴今后將全面推進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新金融和新能源等五新戰略以迎接未來挑戰。馬云指出,阿里巴巴的短期愿景是到成立20周年的時候,擁有1萬億美元的成交總額(GMV)。到2036年,阿里巴巴將服務20億消費者,讓1000萬家企業盈利,幫助全球的中小企業和消費者實現全球賣、全球買、全球付、全球運、全球游;阿里巴巴將成為繼美國、中國、歐洲、日本之后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馬云表示,阿里巴巴近年發力新零售,接下來將持續推進新制造、新技術、新金融和新能源,五新戰略將保證未來十年阿里巴巴蓬勃發展。同時,全球化和農村戰略也是阿里巴巴堅定不移的戰略。在阿里巴巴這一輪新的戰略布局中,明確了五新戰略的三駕馬車是:基礎設施落地、戰略思維輸出、生態圈投資拉動;并以全球化為核心,在關鍵領域和關鍵崗位上部署得力人才及組織隊形,確保五新戰略的高效運轉和加速實施。這就是阿里巴巴喊話要做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的戰略底氣。
二、阿里巴巴五新戰略旨在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
在2017年的中國IT領袖峰會上,馬云曾這樣描述阿里巴巴的五新戰略:
新零售:是一個線上線下融合,思考如何更好去服務客戶的問題;
新制造:是從標準化和規模化制造走向定制化和智能化制造;
新金融:是一改過去金融機構只服務好20%的大企業、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就可以生活的做法,要利用技術為80%的消費者和中小企業服務;
新技術:是根據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未來的云計算、移動操作系統等,帶來顛覆性轉變;
新能源:第一次技術革命的能源是煤,第二次技術革命的能源是石油,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能源主要是數據。
為什么阿里巴巴要推出五新戰略?聯商網高級顧問團成員王國平的解讀是:“零售行業其實基本屬于屌絲行業,大部分上市公司市值都難以跨過百億大關。金融行業才是貴族當中的豪門,國內的大銀行一年利潤就是幾千億。而像阿里巴巴這種線上做到頭部的巨頭,利潤也只不過百億,就算把所有零售上市公司的利潤全部吞進去,還是屌絲當中的屌絲。因此,金融,新金融,才是真正的通往財富之路。而金融行業面臨最大的痛點就是獲客能力和金融場景,阿里巴巴的前面“兩新”就很好地解決了金融業的痛點。新零售、新制造解決了消費端、渠道端、制造端獲客和消費場景痛點以及獲取真實數據。數據的背書與建立鏈接既降低了新金融的成本,同時又提升了新金融的獲利能力。由此,打通了數據變現通道。阿里巴巴以零售介入金融跑道,實際上是在卡位金融,建立護城河來進行圈地。這也就是為什么新零售業務哪怕虧錢,也要舍命狂奔,零售業最大的價值并非門店價值,而是門店消費帶動的數據價值。數據價值又取決于數據的規模、質量、活躍度等。舍命狂奔要規模,這才是真正能助力新金融,誰能提高最大規模用戶數,最高質量客群數,最活躍客群數,就意味著誰能在變現通道上獲取更高溢價。阿里巴巴掌握數據后,就可以攜數據以令諸侯,到時候不僅僅通過金融渠道變現,如果你借的錢是阿里巴巴的,制造材料也是阿里巴巴供應鏈里的,賣貨渠道也是阿里巴巴的,阿里巴巴想不賺錢都難。”
由此可見,阿里巴巴的五新戰略可謂是環環相扣,相互支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阿里巴巴依靠新零售觸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新零售的打造則需要阿里巴巴的新技術、新能源、新金融、新制造的支撐來實現。阿里巴巴依靠五新戰略打造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讓其可以向各個領域不斷地橫向和縱向擴張與延伸,在用戶絕對數增速放緩的環境下,通過挖掘用戶更多的多元化價值,提升單個用戶的營收貢獻比。不過,這也意味著阿里巴巴可能四處樹敵,既得利益體的狙擊和競爭,必然讓五新戰略的推進充滿險阻。
三、科學技術永遠是回報遠超投入的第一生產力
未來幾年內,阿里巴巴投資最大的兩塊:
第一塊是達摩院的千億投入:以前阿里巴巴的技術研發是需求導向、問題導向,但隨著阿里巴巴開始把目光放遠,從NASA計劃起步,隨后高舉高打推出達摩院,寄望于達摩院服務20億人口、解決未來問題。
第二塊是菜鳥的千億投入:就菜鳥而言,五年千億投入,是阿里巴巴創業以來模式最重的一塊業務。以前阿里巴巴的很多業務是在天上、在云端,而菜鳥則是落地到了線下,是過去做平臺的阿里巴巴從未涉足過的重資產領域,投入高,回報周期長。
當然,這種隱憂都是短期的,長期來看,科學技術永遠是回報遠遠超過投入的第一生產力。
最后,筆者再次呼吁大家,在線上線下融合和數字化的大趨勢之下,不管未來的路在什么地方,未來的價值判斷是什么,我們需要的都是用開放的心態,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未來。阿里選擇的路是最難的,但是,只要它每一步都跑的好,跑的扎實,就一定能跑得久。
(來源: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云棲居士,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聯商網立場,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