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后的反思:零售企業要避免三種“不友好”
圖/聯商圖庫 攝/聯商網諸振家
聯商專欄:晨起,早餐照樣是年糕泡飯加咸菜肉絲,看紀實頻道,動物世界、自然天地,那是純粹的世界。
今天講的是“江湖”,江湖中生長的植物與動物,那蓮藕是如此多姿:水下是藕,藕斷絲連;出水是蓮花,果實是蓮子,蓮子即使休眠千年,依然能萌發;荷葉對水珠毫無眷念,卻又把水珠打磨得如此晶瑩剔透,讓水珠干干凈凈、清清爽爽地劃過,到了晚秋,荷葉枯萎,依然是那么富有詩意,有道是:“留得殘荷聽雨聲”。
人類社會的“江湖”就復雜多了。雙十一前的“二選一”,雙十一中是“套中套”,雙十一后是“真假之爭”,還有阿里重返港股等一系列事件,讓我漸漸理清了當下我國零售業的基本問題:簡單事復雜做,復雜事簡單做,這是零售業進化過程中的一種“異化”,更是零售基因復制過程中的一種變異,正如人的細胞復制過程的變異導致癌癥那樣。
企業要分清不能相互替代的“四種責任”
一個企業有四項責任:經濟責任——保持投入產出的平衡;法律責任——做一個守法的企業公民;倫理責任——平衡企業利益與社會有效發展的關系,如一個開酒吧的老板不提供停車服務,就是為了盡可能避免或減少酒駕;公益責任——自愿承擔讓社會公眾受益的事情。
不少企業直到做得很大很大了,甚至有些“強大”了,還分不清這四種責任,甚至以為這些責任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如向社會提供就業,這是一種“公益”。有些企業以為提供了幾萬幾十萬個就業可以獲得某種“豁免”,有些企業的當家人甚至以此為借口,要求獲得額外的公共資源或政策傾斜。當這種“不良風氣”在全社會從蔓延到盛行,“規制”就很容易被大企業綁架。盡管在西方國家這也算是一種常態,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通過初心學習,企業應該更有“初心”。
二選一雖然早已有之,但我在想:實施“二選一”是體現自己的“強大”,還是“弱小”?我覺得:外在源于強大與強勢,內在源于擔憂與貪欲。對市場份額的追求,是傳統企業的無盡欲望。但經濟學家早就已經證明:利潤的關鍵來源不是“市場份額”而是“用戶忠誠”。
比“五新”更重要的是“新反思”
我以為:比阿里的“五新”更重要的是“新反思”。
阿里巴巴終于要重回港股了。有投資者今早對我說:“阿里對股東不友好。”我的80后朋友做投資理財十多年了,他對我說:“最慘的是2018年上半年發的戰略配售基金,公開募集了幾百億,老百姓要憑借身份證限額認購,當時說是BATJ馬上回歸A股,可以折價配售,結果到現在影子都沒有”。
就我個人體驗而言,阿里平臺如高德地圖上的AA出行,對用戶也不友好。車錢用微信支付給司機了,但網上還提示欠費,過7天還不讓投訴!千呼萬喚,毫無回音!作為一家大公司,一家有責任心的公司,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挺霸道的!
如果種種不友好的情節繼續蔓延,總有一天會自食惡果。
中國企業稍微做大以后或多或少有一種“帝皇情節”,過去想做行業霸主,現在隨著消費升級企業也升級了,似乎想做全社會的霸主。要知道——這是一個法制社會,有時候并不完全憑實力說話。
我的80后朋友對我說:“所有東西都是漲價再優惠,有的算下來還不如平時便宜,還要搞這么復雜,又是玩游戲領紅包,又是朋友圈推廣,又是等活動時間才能買。沒意思!”說“所有”也許有些夸張,問題不在于到底是不是“漲價再折扣”,只要消費者有這種感覺,再繼續蔓延,就很危險。
如果再加上對供應商不友好,那就變成“三不友好”。投資者、用戶、供應商這三者揭竿而起,航空母艦也會被顛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聯商專欄作者孫裕隆11月13日在聯商網發了一篇題為《膚淺是當下中國零售最大的“病”》文章,看過之后,感覺甚好!但我覺得:“說膚淺,很多人可能不服氣!用另外一種說法,也可以!簡單事情復雜化,復雜事情簡單化!顛倒了零售的本質!”
玩花樣的零售雖然也滿足了一部分喜歡花樣的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但他們總有一天會覺醒:不該這樣被“價格”忽悠、被“上帝”忽悠,被假想的“夢中情人”忽悠。
(本文系聯商網特別策劃“混戰雙11”系列報道,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