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熱點六:數字化成新常態 流通變革促進生產生活方式重構
回顧2019年,數字化已然成為商業領域尤其是零售業創新發展的必爭高地。在經歷了商業模式的多輪迭代和大數據沉淀之后,企業更清晰看到了積極擁抱數字經濟的廣闊前景,數字化轉型熱度持續升溫。
不難想象, 2020年,數字化對商業創新和流通改革的影響在經歷了“由此及彼”之后,將真正轉向“由表及里”。隨著企業和消費者在對待數字化問題上變得相對成熟審慎,“曇花一現”的跟風式、炒作式新場景、新業態將逐漸降溫,零售商在“唯快不破”的數字化浪潮中將更看重“精耕細作”。
這一趨勢也將進一步牽動批發體系的重構與完善,加快物流網絡智能化升級,推動流通業改革深化。
從長遠來看,數字化成為商業領域的新常態,不僅提升流通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而且將以流通變革為牽引,全面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的重構。
由于零售業直接接觸消費者,因而具有得天獨厚的消費數據采集優勢,并擁有豐富的市場經驗。近年來經過競爭淘汰,數字化零售的優勢日漸明朗,成功商家逐步跳出了形式模仿,而更重視提升基礎算法和算力。
例如阿里、京東、蘇寧等紛紛打造強大的零售數據平臺,沃爾瑪與微軟展開云服務合作,從而使數字化技術緊密結合商業邏輯與精準的消費需求,開展深度賦能。專家預見,國內商業下一階段數字化創新將展現出如下趨勢。
一是大數據算法成為準確破譯市場需求的不二法門。
如何結合不同商圈進行精準選品或預測,是傳統零售商的長期痛點,在市場經驗與流動資金不足、“買手”隊伍人才缺乏、顧慮選貨失誤造成積壓的情況下,這也成為阻礙中國零售業復歸自營模式的現實難點。隨著大型零售商和電商平臺成為消費和交易信息的集結地,以及網絡通信和信息技術的深度運用,采用大數據分析選擇貨品成為解決上述痛點難點的技術利器,精準化的營銷推送更是加快了“貨找對人”的過程,并且提升了庫存周轉次數和商品經營效率。阿里零售通的智能選品魔方可幫助簽約小店實現大數據精準選品,蘇寧大數據中心則成為全方位精準洞察需求的情報基地,而傳統零售商如銀泰百貨也通過會員數據化,實現了 客戶需求“可觸達、可識別、可運營”。
可以預期,2020年,借助數字化賦能,不僅可加力助推大店轉型,還將使“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實”的連鎖便利店、社區生鮮店和“小物超市”等小型業態成為線下零售市場的必爭領域,大數據賦能還將加速改變“千店一面”、同質化競爭實現“千店千面”、錯位經營的差異化零售格局。
二是數字化信息系統將大幅提升零售業的連鎖擴張速率。
在零售商可以依托互聯網“一店走天下”的時代,線下連鎖零售必須改變一味“鋪設店鋪”的粗放傳統擴張思路,在不失經營模式統一性的前提下,實施區域店鋪之間商品結構的差異化和管理方式的柔性化,最大限度地提升單店坪效,方位空間擴張的最重要目的。
專家指出,數字化信息系統的廣泛連接性,將顯著增強連鎖加盟制的擴張優勢,通過電子價簽、遠程監控、數據和會員共享、以及總部大數據賦能等方式,有望徹底彌補傳統加盟店難以步調一致的弊端,從而超越直營制通常資產負擔偏重、托管制又難以調動投資人積極性的擴張局限性。
例如,酒仙網通過信息化賦能解決了“一店養三年”的難題,它們從2017年到2018年底,比較好地快速新建了線下連鎖門店近300家,并計劃在2019年發展到1000家。由是觀之,未來適配不同商業邏輯的定制化信息系統,將成為零售商連鎖擴張的技術“剛需”。
三是自有品牌成為數字化零售重要的的盈利增長點。
由于數字化高效銜接零售和制造業,過去幾年,成功零售模式中普遍見證了自有品牌的迅速崛起,并逐步成為零售商摒棄聯營、回歸自營的殺手锏。盒馬鮮生的自有品牌占比已突破10%;京東的京選、京造,蘇寧智慧零售的蘇寧極物等,也都是利用數字化溝通廠家、開發自有品牌的“翹楚”; Costco、7-11、超市發等老牌零售商這方面也均有較高比例的開發。
總的來看,中國數字化的商業變革率先在零售領域實現了集中爆發,而隨著新科技的廣泛應用以及渠道、供應鏈上下協同能力的提升,還將進一步在批發和物流層面引發普遍的數字化革命,科技進步將為全面深化流通業改革,進而牽動國民經濟在更高水平上發展,提供重大契機。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高度重依靠數字化信息技術推進流通改革,并為此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例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國辦發〔2019〕4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8〕1號),以及商務部的若干文件等。
可以預見,在流通體制改革持續迎來政策利好的光明圖景中,大數據商情信息占有重要一席,并成為流通業突破傳統增長方式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正如阿里巴巴所言:“數據是人類第一次自己創造的能源,而且越用越值錢”。而韓都衣舍的理念是:“數據是燃料,算法是發動機”。
網上零售巨頭亞馬遜的創始人也曾指出:“亞馬遜是一家技術公司,只是碰巧做零售”。業內人士對數字化技術必然成為驅動流通變革充滿期待,堅信隨著互聯網平臺組織加速步入數字化生態階段,在零售商逆向整合、批發商積極迎接轉型、平臺商數據賦能多方力量驅動下,批零之間有望通過數字化貫通再度實現高效分工協作,進而牽動數字化供應鏈和智慧物流網絡臻于完善。
毫無疑問,隨著更多適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流通組織形式的迭代創新,新科技驅動的流通變革將全面推動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優化重構。借助數字化技術,流通業可以更加輕松精準地助力制造業“量體裁衣”,引領柔性生產和智能制造,支持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同時,在促進消費升級和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大背景下,流通過程還將成為匹配消費需要、培育消費增長點、引導健康生活方式和明確消費者責任的重要一環。然而,專家們也提醒,數字化的流通變革,在就業和分配層面的深遠影響猶如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數字化將顛覆流通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大量吸納就業的優點,帶來就業崗位的減少和大批裁員,必須警惕這一過程通過收入傳導而影響居民消費的連帶效應,作出妥善的政策安排。
另一方面,數字化也在互聯網貿易、數字管理、物流和供應鏈、農業和農村電商等領域催生了大量新興崗位和創業機會,對此也應在政策上加以引導和鼓勵。
近年來,各類電商平臺通過網上開店,以及為農村低收入創業者進行數字化賦能等多種方式,成功為大量農產品打開了銷路,并在打造流通業數字化創業渠道與鄉村電商扶貧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總之,迎接數字化的挑戰,既要利用科技釋放先進生產力,也要關注并消除科技異化現象,反對能因噎廢食,提倡興利除弊。
(作者:謝莉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