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消費、無接觸配送、商品溯源等風口正被疫情重啟
聯商專欄:今年春節,各行業都呈現出忙碌和清閑的兩種極端狀態。奮戰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物流人員異常忙碌,不舍晝夜。而昔日繁忙的旅游業、酒店業、餐飲業、線下零售業等工作者,則像被按下暫停鍵,一夕之間空閑下來。
舉國抗“疫”的行動之下,門店大面積暫停營業,街道車少人稀,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資金扛不住”的求救舉動,揭開了不少零售企業的“吃土模式”。但反觀滿足日常生活的生鮮電商和門店,卻加速運轉,需求緊俏。“線上下單,線下取貨”已成城市居民的生活日常。
疫情期間,蘇寧小店內的經營場景
新、舊零售的兩種境遇,給零售行業的參與者們帶來新的啟示。行業巨頭線上線下同步發展,通過智能化應用,不斷突破時間、空間限制,但在疫情來臨時,仍要經受供應鏈、運營效率的雙重考驗。而傳統零售行業,更將不得不正視智慧零售的發展方向。
未來零售,或將沒有新舊區分,而是體現更多技術融合與創新。
即時消費模式更成熟,立體化滿足多元的消費需求
居家隔離的特殊時期,更顯示即時消費和配送的重要性。各大電商平臺,協同線下門店及社會化物流,切入快消品的即時消費市場,通過智能技術的綜合應用,以不同運力“零售+配送”,實現了人們不同時期的多元需求。
這和倚重線下經營的零售企業形成反差。疫情發生后,大批餐飲企業高呼撐不下去了,生鮮電商卻業務暴漲。但其實,這一現象的發生,也并非偶然。
城市高速發展,即時消費和O2O融合背后,人們的消費模式已經發生改變。尼爾森《2019零售市場趨勢解讀》數據顯示,家庭小型化日趨明顯,66%的消費者在購買生鮮、食品品類時,傾向“網上下單,2小時送達”,購物也傾向“按日補貨,少量采購”的即時消費模式轉變。
支持線上預定、線下取貨的蘇寧菜場
這一趨勢,同樣改變了零售業的選址鐵律。即時消費模式下的即時配送,從零售配送的最后1公里,擴大到了3-5公里。蘇寧零售技術研究院認為,經歷了這次全國大考,入局即時消費的電商平臺,將進一步整合多種零售業態,去支撐更為立體化的消費、配送服務體系。同時,匹配多種運力模式的即時消費,還將開辟更多場景,隨時隨地服務用戶,提升消費體驗。
無人技術加速在餐飲、物流、購物等場景中的落地應用
與線下購物浸潤式地深入民眾生活不同,這一時期,人們對線上購物及配送的需求,幾乎是一夕之間爆發出來。從實際情況看,縱使解決了平臺供應鏈等多種問題后,運力等配送問題仍然存在。
有什么方式,是既能解決接觸的安全問題,還能準時快速地將貨物送達,這讓人們聯想到了“無人技術”。其實,早在2017年,自動販賣機、開放式貨架、無人店等業態,已經在線下零售市場遍地開花。艾瑞咨詢數據顯示,中國無人零售市場到2020年,有望突破657.4億元。
如今,無人技術已在不少大型零售企業應用成熟。以蘇寧為例。早在2017年8月,蘇寧便成立“蘇寧體育Biu店”,而后在數字化門店的各個購物環節,潛心開發并應用了包括人臉識別、AI無感支付、VR和AR等智能技術。2019年8月15日,“蘇寧全數字化視覺無人店”正式落地,消費者可全天候光顧門店,享受“即拿即走”的超便捷自助服務,這也標志著,蘇寧“無人店”產品全面進入4.0時代。
蘇寧全數字化視覺無人店
解決線下安全便捷購物的同時,支撐電商的蘇寧物流方面,也在快速擴大對大數據、AI等智能技術的應用。目前,蘇寧物流已經實現機器大規模替代人工作業,人工智能控制下的AGV、無人機、無人車等,在倉儲運輸配送等領域應用落地,保證了物流作業的降本增效。
同時,經過多年探索,蘇寧物流也在形成“無人化場景”的閉環運營。也就是通過智能載體,如AGV機器人、無人重卡、無人機、配送機器人等,使智能設備與智慧零售場景、物流應用場景形成聯動,最終實現“倉—機—車—柜”全流程無人閉環。
蘇寧無人配送小biu機器人進行“無接觸配送”
我們認為,此次疫情或將催化更多“無人化”的創意和落地產品,深入、廣泛地應用到零售場景中。我們熟悉的刷臉支付、機械臂等,會更加普遍,直播、AR、VR等技術應用,也將加入提升消費體驗的行列中來。當然,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系統地貫穿到消費流程中,使線下門店的消費者進店、消費、支付、離店等環節數據,最終形成可被利用的數字資源,以此提供更好的消費服務,已是大勢所趨。
為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商品溯源迫在眉睫
疫情期間物資緊張,努力協調供應的同時,產品也是泥沙俱下。近日,北京破獲了一起跨省銷售假冒口罩案件,2萬多只假冒3M口罩,向社會敲響了商品質量監管的警鐘。
如何從根源上解決質量監管問題,保護民眾人身財產安全?其實自2016年起,國務院就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溯源體系建設的意見》,將該體系建設上升到國家層面。意見明確到2020年,溯源體系建設的規劃標準體系完善,法律法規進一步健全;全國追溯數據統一共享交換機制基本形成;初步實現有關部門、地區和企業追溯信息互通共享。
據了解,農產品、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危險品等生產企業,追溯意識已經顯著增強,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商品安全的治理工作帶來變革。
蘇寧上線“疫情防護醫療用品生產企業查詢”功能
以醫藥追蹤為例,政府通過建立“溯源+檢驗認證”服務模式,將溯源服務,與質量檢測融合。溯源平臺綜合運用實地驗證、商品檢驗檢測、認證、工廠檢查等手段,對醫療產品的產地、質量、特定屬性等,進行第三方評價認證。同時,利用區塊鏈、RFID(射頻識別)、二維碼等技術,將商品與驗證信息匹配。通過互聯網信息系統平臺,醫療產品便可實現來源可查、可追溯。而消費者,通過掃碼就可以了解產品信息,甚至生產環節。
成熟的商品溯源體系建立,需要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綜合能力跨行業的綜合運用,但目前大多行業的大數據規模仍然較小,企業參與度不高。這也意味著,各行各業不斷完善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數據,通過多項技術建立溯源體系,將成行業未來發展的機遇和趨勢。
催生“口罩經濟”,創新產品兼顧防護、美觀和智能
疫情改變人們衣食住行的慣常節奏,也讓口罩這類醫療物資,成為必不可少的稀缺品。其中,醫用防護口罩,如工信部消費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所言,對防護性能、生產環境、生產環節和資質都有很高要求,主要用于隔離病房和發熱門診,若非疫情,平常用量不大。他也提出,國家疾控中心將提口罩分級、分類使用的意見。
與17年前的非典疫情相比,可以發現,人們對口罩防護有了更多共識,這一情況,與因疫情催生“口罩經濟”的日本所經歷的十分類似。自20世紀20年代的流感肆虐后,日本民眾就養成了在公共場合帶口罩的習慣。直至2009年H1N1、2019年流感期間,日本口罩銷量雖然也呈現峰谷變化,但總體來看,仍然逐年增長。
調研發現,日本口罩不僅種類繁多、功能眾多、不少還植入了黑科技。尤妮佳推出的“小顏口罩”,防花粉、飛沫外,還有修臉效果。在中國頗受歡迎的PITTA MASK口罩,采用網狀迷路防護結構設計,透氣性提升50%。此外,還有消音口罩、電動口罩、風扇口罩、藍牙口罩等,集顏值與科技與一身。
我們認為,在口罩使用普遍生活化的基礎上,既有防護的功能性,又能作為時尚單品,滿足個性定制的口罩生產思路,或將為行業帶來新的方向。而人臉識別技術,將應用于精準捕捉消費者臉部特征,基于大數據的畫像分析,實現口罩選材、顏色、款式、圖案等推薦功能,滿足消費者對于定制的多元需求。作為C2M發展的新領域,可以想見,未來口罩行業將加入更多的創意和科技,不僅有明確的分級、分類要求,還使戴口罩同時滿足了防護、美觀和智能。
保健品消費變得日常化,行業滲透更智能更規范
2003年,非典疫情過后,保健品行業的銷售隨即迎來一波小陽春。而后隨著人們健康保健意識的增強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該行業一直呈現持續增長。
直到2019年,歐睿數據顯示,全球保健市場規模達到了2667.4億美元,10年CAGR(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6%。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保健品市場,市場份額高達21.8%(美國為29.1%),規模為580.2億美元。盡管如此,羅蘭貝格數據還顯示,中國保健品市場的滲透率僅為20%,其中粘性客戶為10%,而美國相對應的數據為50%和60%。可見,我國市場仍有巨大潛力可以挖掘。
圖片來源于網絡
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再次讓免疫話題成為熱點,當追求健康成為迫切的剛性需求,人們的消費就可能再次投射到琳瑯滿目的保健品中。但與17年前不同的是,行業或將進一步實現數字化的健康管理建設,也就是會針對健康、亞健康和疾病人群,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全面的監測、分析、評估、預測及預防,為消費者提供最有效的健康和產品使用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我國為樹立健康的保健品行業發展環境,加強了監管整頓力度,這也將推動企業對產品研發和使用的管理趨向精細化、規范化和數字化。對消費者來說,選擇保健產品也更安全、更放心,進一步促進了產品的市場滲透。而在這場滲透的競爭中,國外品牌將是一股重要力量。
智能家居不止智能,還將關注安全和健康
居家隔離期間,我們除了減少與他人的接觸,行動空間也縮小到了自己的家。家庭內部的環境,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心態,而家居和家電,作為環境的組成部分,依然十分重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智能家居開始越來越被接受,進入到千家萬戶。一份《中國智能家居設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策略規劃報告》顯示,2016年-2017年,我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實現了同比24.8%的增長,達到3342.3億元,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819.3億元。
以BiuOS為開放平臺,蘇寧全面布局智慧家庭
如今,智能家居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5G、物聯網等技術,挖掘并滿足了多場景下的生活需求,即便是在防范病毒的當下,仍能對無接觸的健康防疫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比如,用擁有人臉識別技術的智能門鎖,取代門禁卡;用聲控技術的空調、冰箱,實現無接觸遙控溫度;用智能晾衣架、衣物護理機,安全便捷地進行衣物殺菌消毒;用具備熱成像技術的智能攝像頭,幫助社區實時監測人群體溫;用智能終端,將超市、藥房、醫療機構的商品庫存和銷售情況,及時推送給居民等等。
蘇寧零售技術研究院認為,經歷疫情后,人們對于健康生活的理念將擁有全新認識。作為居家生活的一部分,智能家居也將以此為趨勢,不只實現智能化,同時還會更加關注安全和健康。
一場席卷全國的病毒疫情,正對行業進行著殘酷的淘洗,也讓零售重回商品經營的本質。疫情按下暫停鍵的同時,也為行業新的發展按下了啟動鍵。
(文/聯商專欄作者 蘇寧零售技術研究院院長王俊杰,研究員羅海棠、郭永慧、池曙強、張綠漪)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