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點時間創始人朱月怡:消費創業是非常有趣的事
鮮花消費正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近年來,包月的鮮花訂閱模式興起,本地生活平臺的鮮花銷售增長迅速,直播電商發展后,原產地的鮮花直播間也紅紅火火。
鮮花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但一直處于“有供應、無鏈條”的狀態,因此行業發展緩慢:花農種花,在鮮花交易市場賣給一批、二批,再通過物流發往全國各地。流通環節過多帶來的問題是交易時間長、鮮花耗損嚴重;而且中間商層層加價,也讓鮮花價格變高,難以成為日常消費品。因此,中國傳統鮮花市場一直以貴價禮品婚慶鮮花為主,生活鮮花僅占5%左右。
在消費升級浪潮下,日常鮮花消費的潛力增大,這幾年鮮花電商也蓬勃發展起來:數據顯示,2016年鮮花電商市場規模僅為168億元,而2020年預計超過700億元,4年增長了3倍。
但禮品鮮花和生活鮮花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禮品鮮花只需要對交付負責,花店和用戶都只在意那一瞬間;但生活鮮花需要對全生命周期負責,這對鮮花電商來說是更大的挑戰。
在鮮花電商的發展過程中,產品質量不穩定成為最大的爭議。買花的本質是買精神享受,當翹首以盼的美好落空,用戶難免失望加倍。
“前幾年用戶數據增長很快,但我們還是非常焦急。”花點時間創始人朱月怡告訴36氪,做鮮花電商很難,與用戶之間要彼此磨合,供應鏈的建設也是從無到有。2017年開始,花點時間著手搭建自有鮮花供應鏈,并希望用供應鏈推動鮮花行業從0到1發展,以實現“規模化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花點時間在2015年從鮮花訂閱切入,截至目前已經發出鮮花超5億?,有1500多萬關注?戶,不久前宣布完成了億元C1輪融資,并宣布升級為生活方式品牌,為消費者提供線上線下全渠道的“鮮花生活美學”。
近日,36氪專訪了花點時間創始人朱月怡,關于鮮花電商的發展與爭議、線下門店業務的拓展邏輯以及消費創業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花點時間創始人朱月怡
以下是對話(經36氪編輯):
鮮花電商的0-1
36氪:這幾年鮮花市場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朱月怡:最大的變化是鮮花消費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有個數據是我們年度用戶留存率提升至60%以上。早期鮮花訂閱的很多用戶是初次體驗,現在大家對鮮花更了解、更專業,開始對喜歡的鮮花如數家珍。用戶喜歡鮮花消費的“小確幸”,有拆鮮花盲盒的快樂,但對鮮花平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另外用戶年輕化的趨勢也很明顯。前幾年我們的主力用戶是25歲以上的女性,現在18-25歲這個年齡段增長非常快。
36氪:在后端的渠道和供應鏈有變化嗎?
朱月怡:鮮花在各個渠道的滲透率有非常大的提升,主流的電商平臺都有鮮花類目,增長都很快;美團、餓了么、盒馬這些本地生活平臺也開設了這個類目,用戶購買更便捷。
今年618我們打了一個概念叫“中國好鮮花”,說的是以前大家覺得進口花好,但這兩三年我們國產的鮮花也不會比他們差了,這是鮮花供應鏈最大的變化。過去國內鮮花產地主要在云南,現在在福建、河南等更多地方都出現了特定種類的鮮花產業帶;物流上全程冷鏈也更成熟了,我們對3600種鮮花制定了不同的采摘、運輸、儲存規則,這是供應鏈的專業化和信息化升級。
36氪:過去幾年鮮花電商核心解決了什么問題?有哪些重要節點?
朱月怡:總結來說,過去是去解決鮮花行業0-1的問題,以前鮮花市場只能說有供應而沒有鏈條。有人負責種,花販負責收,然后一批二批三批負責下游,但是從來沒有人對用戶的體驗負責。另外,因為流通環節過多,造成了交易時間長、鮮花耗損嚴重;而且中間商層層加價,也讓鮮花價格變得高不可攀,無法成為日常消費品。
2015年是一個重要節點,這是鮮花開始從禮品走向生活化的開端。以前大家覺得鮮花是很傳統的品類,有20多年時間,但禮品鮮花和生活鮮花是截然不同的東西,用戶場景和需求都變化了。2017年又是一個分水嶺,還沒有形成獨立品牌、沒有構建供應鏈壁壘的公司,這時候已經失去競爭的入場券了。
36氪:禮品鮮花和生活鮮花的不同體現在哪里?
朱月怡:禮品鮮花只需要對交付負責,花店和用戶只在意那一瞬間。但生活鮮花需要對全生命周期負責,交付的完整程度更高,難度是更大的。
36氪:那你們怎么改造鮮花供應鏈以保證這個交付?
朱月怡:在上游源頭,我們選擇云南等地的鮮花種植基地,簽訂長期的合作,同時給他們輸出我們的標準,從根本解決了高品質、穩定的貨源;供應鏈中游,我們建立自己的鮮花工廠,用機器化分揀、打包,實現半自動流水線生產。在這個過程中,公司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場地、物流、倉儲等成本,還需要研究鮮花保存的經驗。
在我們3600個SKU里,幾乎每一種鮮花都有自己的特性,需要不同方式的養護,比如吃水深度、酸堿度、溫度要求等等。
36氪:直播電商興起后原產地的鮮花直播也非常火,這種模式會對行業格局產生影響嗎?
朱月怡:直播的好處是能讓用戶接觸到更多鮮花品類,農戶直接在原產地做直播,與用戶之間的交互體驗更好。但是我不擔心會對品牌產生影響,因為我知道踩過坑,知道鮮花從下單到交付,要保證用戶的體驗有多大的難度。而且用戶追求的不只是便宜,品牌的差異化價值還在于審美力。
36氪:鮮花電商一直有很多爭議,輿論上比較容易產生負面,這是為什么?
朱月怡:其實鮮花行業進入容易,但是企業想要做大的門檻還是比較高。不僅是認知,供應鏈也是0-1的過程。現在很多快速起飛的消費品牌,他們其實有成熟的供應鏈基礎,可以專注做市場洞察;但鮮花不止要做洞察,還要推進獨立的供應鏈。鮮花供應鏈的標準化程度非常低,我們花了5年的時間,核心就是規模化地解決用戶個性化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么前幾年我們明明看用戶數據成長得很快,但是還是非常焦急。買花本質買的是精神享受,用戶對這種不愉快的寬容度更低。早期可能還存在認知不匹配的情況,比如很多小白用戶一開始并不知道要醒花,這也是一個彼此磨合的過程。
新零售的探索
花點時間線下店
36氪:為什么會去做線下業務?
朱月怡:因為電商沒辦法滿足用戶的即時性需求,只能依靠本地生活類的花店來完成。用戶正在經歷審美升級的過程,但傳統夫妻老婆店已經無法滿足當地年輕人的審美,所以門店連鎖化是一個很大的機會,給門店提供標準化產品,給用戶更好的視覺和門店體驗。
36氪:這些花店的生存現狀如何?
朱月怡:中國大概有30萬家花店,每年30%甚至更高的淘汰率。獨立花店的模式還是比較脆弱的,生鮮屬性,對節日依賴性極強,可能一年的情人節賣不好,會影響小店一年的利潤。我們給花店提供品牌、流量和供應鏈,可以有效提升他們收入。
有件事比較有意思,我們在開了100家花店之后,發現花店店主一般是30+女性,很多在結婚生子之后回歸家庭,想要有更彈性的工作時間,這時候花店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投入也不會特別高。北京有一家花店的店主是兩個空姐,去年遇到疫情工作基本暫停,這時候花店就成為一個挺好的收入補充。
36氪:選擇什么樣的花店合作?怎么分工?
朱月怡:我們先用自營模式做了幾年時間,開了20多家直營店,跑了N多個模型。街邊還是商場,大門店還是小門店,消費人群的不同畫像,外賣、企業服務······我們都做過測試,覺得有能力之后,在去年開始開放合伙人的制度。
分工的話,店主負責落地經營,我們提供產品、流量和供應鏈。用戶打開花店時間的公眾號,可以選擇1-2個小時達的產品,由離用戶最近的門店送上門。我們也會負責門店前期的選址、裝修,還會做一些培訓,比如經營一家花店要怎么看報表,怎么招聘。
36氪:花點時間現在有多少家花店?模型是怎么樣的?
朱月怡:我們現在有200多家門店,大多數還是直營店,合伙人剛開始。花店是店倉一體的屬性,面積30-40平米是主流。投資成本10萬-30萬,投資回收期一般在8-12個月。
花店還是比較輕的零售業態,為什么女性開店更多,除了喜歡花,還因為花店整體運營比較輕。以后除了花,我們可能還會設計一些花藝體驗課、親子體驗課,也可能會提供企業的定制化服務。
36氪:這次C1輪融資后,公司有哪些重要規劃?
朱月怡:核心還是供應鏈建設和新零售花店,更長遠一點會堅持做產業信息化。一方面在更多環節做信息化,比如農業源頭開始;另一方面是過去我們積累了很多數據但沒有應用,以后會對數據做有價值的分析。
關于創業
36氪:這幾年創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朱月怡:我創業5年多了,是伴隨鮮花這個品類成長的5年,也是自我認知迭代的5年。最開始的時候我們覺得要用快消品的方式做鮮花品牌,去強調鮮花的情感價值和品牌性。但是后來發現,不能只是用快消品的方式,因為供應鏈才是核心。那段時間特別累,很羨慕那些有成熟供應鏈的類目。
行業在變化,必須不斷迭代,比如我們還去嘗試了直播。創業真的很磨練人,但我還是想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不只是打造護城河,也給行業創造價值。
36氪:有印象特別深的某個時刻嗎?
朱月怡:有一個事情印象還是很深刻的,在2017年的時候,高圓圓和我們一起合作做了一束叫“自然而然”的主題花。其實圓圓是通過一束花來對外界表達自己最真實的內心,我記得當時她說,這束花的寓意是“自然而然,向光生長”。
這個事情有給我啟發。我們之前一直給花的定義是“幸福”,做花點時間的初衷也是給人帶來更多“幸福感”,但是這件事情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一束鮮花也可以是一個人的內心、生活狀態以及對外界態度最直觀的映射,是和自身息息相關的一個產品,比如小清新的女孩兒就喜歡尤加利葉這樣的植物,個性一些的女生會很喜歡鹿角蕨,其實都是自我個性的表達。所以當時對創業的價值、花點時間的價值有了一個重新的感受。
36氪:你覺得在創業的不同階段,作為創始人最重要的能力分別是什么?
朱月怡:產品能力、營銷能力、組織能力,但在過程中很難說清楚先后,每家公司的情況都不一樣。最重要的肯定是產品能力,這是用戶愿意持續買單的根本。
36氪:會關注別的創業項目嗎?
朱月怡:消費流行的東西一波又一波,雖然風刮過來的時候看著就火了,但我還是非常理性,不會看別人做什么。創業本身難而長遠,關注自己更重要,別人跟你沒關系。
36氪:創業過程中是否厭倦期?怎么自我疏解?
朱月怡:我很認真地思考了這個問題,但確實想不起來這樣的時刻。因為消費太有意思了,離用戶很近,涉及社會心理學、設計心理學,而且永遠都有新東西,有新的視野,很難厭倦。
比如兩年前消費品牌都在做IP聯名,那我們去思考,什么產品在什么時候應該合作什么IP,IP聯名后產生了什么變化,思考這些問題都讓人覺得非常有意思。雖然消費創業變化大,競爭激烈,但是這個過程中也充滿了碰撞,會源源不斷給你新的靈感。消費創業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