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開始“逃離”消費圈
項目漫天要價,估值水漲船高,從2020年掀起的線下消費投資熱,終究讓消費投資人們感到了惶恐。在各個賽道上,好品類、好品牌已經被掃蕩一空,投資回報率也尚待時間的考驗。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投資人開始“逃離”消費,換道而行。
在酒水外賣平臺“酒小二”傳出新一輪融資消息時,一個對標“酒小二”的酒類項目創始人坐不住了。
他頻繁接觸了投資機構,提出了2億元的估值,首輪融資10%股份要價2000萬。而這家企業,目前的營業狀況是7家門店,每月總營收150萬左右。若融資成功,它的PS(市銷率)會達到11倍。
消費風險投資人吳瑞(化名)被此要價“勸退”了, “我跟他說過這個價格太高了,但他覺得‘酒小二’已經10億美元了,自己也值這個價。”吳瑞告訴全天候科技。
這場從線上向線下轉移的消費投資熱,在咖啡、茶飲、餐飲、面食、烘焙、酒飲等多個細分賽道蔓延,已經投出數十個明星項目。
創立僅一年的墨茉點心局估值達到20億元,單店估值超1億元,在同一個賽道上還有虎頭局、鮑師傅等與其相爭;線下咖啡連鎖Manner僅用5個月估值翻倍,達到了20億美元,而在它之后,seesaw、Mstand等咖啡品牌也相繼完成新一輪融資;在同期,還有估值高漲至60億元的和府撈面,30億元的遇見小面,以及9億元的陳香貴……
“明星”項目當好了排頭兵,越來越多的消費領域創業者想在這場資本盛宴中分一杯羹,開始“坐地起價”。
但事實上,好的賽道,好的項目已經被瘋狂的資本掃過一遍,高昂的估值或許也透支了賽道與企業增長的潛力。
“線下已經卷起來了,投資窗口對每一家來說都不會太長,不可能給像完美日記、泡泡瑪特那樣長的成長時間。”一位專注于新消費賽道的投資人陳兮兮(化名)告訴全天候科技。
而對于消費投資人而言,與其“卷”在線下消費投資上,不如換道而行。在今年下半年,吳瑞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同行在拒絕消費項目,甚至離開了消費賽道。
1
VC“出逃”
吳瑞所在的投資機構與一些機構的合伙人進行了一次交流。
關于2021年投資的幾個方向,在談及被廣泛關注的消費賽道時,在場投資人不乏消極看法。
“幾位大基金的合伙人都說,2021年會對消費賽道逐步收緊一些。”吳瑞告訴全天候科技,這也讓一直專注在消費賽道上的他感到了緊迫感。
但單從數據上看,“收緊”的趨勢還不明顯。據IT桔子數據,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消費市場投資事件數量達到了170起,第二季度為171起,幾乎保持一致。不過在投資總金額上,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減少了約100億元。
“收緊是一個逐步的過程,在下半年會更加明顯。”吳瑞說。
部分FA反饋的信息也是如此。從7月份開始,投資人們對消費的熱情正在減少。相比去年FA推消費項目,一下子就能拿到五六份TS(投資意向書),而現在,“大家給TS不會那么松了。”吳瑞說。
在這一年中,吳瑞也看過面食、烘焙、啤酒,在新聞報道的引導下,還看過處在“野蠻生長” 時期的露營,以及天花板極低的“臨期食品”,但成功投的卻沒有幾家。
陳兮兮認為,如今消費賽道是進入了觀望期。
“現在很多看消費的投資人,也是之前看互聯網企業的那一波。”陳默默告訴全天候科技,“大家看的都是消費者,或者說用戶在哪里。”
在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時期”,各大互聯網企業爭奪流量、沉淀用戶,并最終變現。而在流量紅利消退的當下,線上獲客成本水漲船高。
此時,線下消費,如餐飲、咖啡、烘焙等許多品牌已完成了“用戶思維”的轉型,且商業模式簡單容易算賬,被認為是新的爭奪流量紅利的領域。
“但線下到底有沒有紅利這件事,其實也是帶問號的,”陳兮兮說,“它還需要有一個周期去驗證。”
一些賽道中的前10名已經拿到了相當一筆資金,接下來就是要看他們如何去花錢,來支撐業績的增長,讓投資機構們算攏投資回報率的賬。而這還需要一段時間去考驗。
陳兮兮表示:“大家這個時候會選擇觀望一段時間,如果說時間驗證了這些賽道,可以通過資本的加注快速規模化,我覺得還是會有錢在行業里面去下注。”
2
透支消費圈
追根溯源,這一波線下投資熱與上一波線上新消費品牌的投資熱不無關聯。
借助于線上流量紅利,完美日記、泡泡瑪特、元氣森林等新消費品牌快速崛起,在2018年、2019年左右獲投,并在2020年左右完成上市,獲得了不錯的市值。
但在流量紅利消退之后,許多新消費品牌們短板逐漸顯露:營銷費用居高不下,獲客成本不但上漲,營收增長陷入瓶頸。如今這些上市企業的市值已經回落,這些都影響到了一級市場投資人的投資決策。
一位投資人表示:“原來大家會覺得線上成本低,線下開店、人工等投資很重,但后來會發現,線上并不比線下輕了,投資也飽和了,就都向線下轉移。”
事實上,VC們對線下消費領域的認知很容易達成共識,烘焙、咖啡、面館等天花板高,消費群體龐大,大家都會去搶同樣的賽道。
吳瑞說:“排來排去,最好的消費項目就那么幾個,而后面有幾十上百家投資機構爭搶。”
即便爭不到明星項目,資本也會“向后”溢出。“往往是一個頭部企業融了很多錢之后,賽道上的2、3、4,或者說有些差異化定位的玩家,以前不怎么被關注,但現在清一色都會拿到很多的錢。”
據晚點latepost報道,去年一個時尚消費品項目,估值幾千萬人民幣,紅杉、高瓴和真格三家都給了TS。但創始人選擇了真格領投,紅杉跟投。而高瓴轉身投了這個公司的競品。
在陳香貴和馬記永相爭之時,也有投資人疑惑:“同行們給的估值是不是太高了”。但一個月后就后悔了,因為他發現,這幾家面食賽道的企業們,賣的已經不僅僅是面,而是線下商圈的資源壁壘。而“商圈壁壘”,也使得行業中的前幾名,都有跑出了頭部的可能性,即便沒跑出來,也大概率是“退守一方”,縮小規模,不會血本無歸。
到如今,賽道好,品牌好、有資源優勢的項目早已被掃蕩一空,甚至行業中的前50名都已經獲得了不錯的融資,還有相當一部分機構正在從50至200名中尋找機會。
由于消費投資的火熱過于顯著,甚至于一些 VC 投資人也轉身成為了消費領域的創業者。
前險峰長青投資副總裁夏宇,轉行創立了飲料品牌,并拿到了老東家參投的Pre-A 輪融資;原戈壁創投的投資經理呂殷楠在2020年成立了一個零糖輕飲酒品牌;原高瞻資本投資經理張蔚婷則看中了NFC果汁賽道,如今其創立的立斐素果汁完成了3輪融資……
在這種“投資競賽”中,過去的估值體系也在被打亂。
據《家辦新智點》報道,相比2017-2018年,當下消費類項目的估值平均貴了3倍左右,明星項目甚至高出5倍以上。許多投資人能接受20-30倍的市盈率(PE),5-6 的市銷率(PS)。
估值的邏輯也與以往不同。
“過去,我們看項目,大多是以項目當前的收益來衡量它的市值。”一位投資人告訴全天候科技,“但現在看項目,它有希望跑出頭部,打出壁壘,那我們就愿意以他未來3年預期的收入,來衡量這個公司現在的估值。”
估值的天花板已經逐漸抬高,這也給了創業者們極大的自信。
在吳瑞接觸的創業者中,上述酒類外賣平臺創始人對自己的預期已經不算“離譜”。許多在他看來“奇奇怪怪”的項目,一個月營收幾十萬,要價就要兩個億。“一家賣花生米的企業,要規模沒有規模,要模式也沒有模式,創始人很弱,講不出故事,‘哐哐哐’就要兩三億的估值。”
更讓風險投資人們哭笑不得的是項目方的態度,“以前你見他,你們還是平等交流,你現在見他,他可能感覺自己是馬云。”一位消費投資人吐槽道。
而為了撐起估值,許多項目也存在刷單和數據造假的問題。
以低度酒為例,一位投資人盡調了3個項目后發現,A公司客單價為1600元,B公司客單價為2000元,C公司直接刷出了6000元的客單價。而市場上一瓶低度酒的客單價通常為80-120元,這些項目的刷單數據完全超出了常識。
無論是明星項目們過高的估值,還是創業項目對自己離譜的預期,都讓許多投資人望而生畏。
“水分還是蠻大的,它其實透支了很多未來的增長,而且這些增長還不一定能兌現。”吳瑞說。
3
瘋狂背后的兩極分化
之所以消費項目可以得到“高溢價”,或許也離不開投資方充足的錢袋子。
一位行業人士認為,從宏觀角度來看,2020年以來全球及央行放水,使得許多投資機構,尤其是頭部美元基金的資金成本下降;幾大互聯網企業的相繼上市,又讓許多LP獲得了極高的投資回報,增加了他們對VC/PE的投資信心。
相比2019年一些大基金的私募一期融到十幾億人民幣,2020年的情況更甚——紅杉、高瓴、凱輝、源碼等機構融到60億到100億人民幣已為常態。
“我覺得現階段資金的量,是超過了VC階段能夠消化的了。”上述人士表示。
“超募”也使得機構們需要快速去消化資金,整個消費行業的融資金額占比即便不多,但金額也比前兩年高出了不少。
一些排名中間的基金,A輪項目的投資500萬美金就已經頂。但在多家相爭之下,項目的融資金額已經抬到了1000萬美金甚至更高。
而對于實力更強的大機構來說,砸錢搶項目則更具優勢。據晚點 LatePost報道,一家二線基金曾想投一個消費項目,兩個投資人和項目創始人聊了兩天,但第二天就被紅杉截了胡。
這也讓許多小基金的投資經理感到無奈,除非跳槽到大機構,否則難以拿下項目的投資。
以高瓴為例,在2020年2月,高瓴正式成立高瓴創投,覆蓋300萬人民幣至3000萬美元的早期項目。在1年之后,這家投資機構已經完成了200起投資。
頭部機構無論是資金,還是投后能夠給予的資源,都遠超小VC/PE。并且,這些大機構的資金成本近年來也呈下降趨勢,這意味著他們能接受的收益率也可以降低。
一位投資人舉例:“之前投10億,期待能回來30億、50億。但是有些大的機構它融的錢很便宜,他們對項目的回報要求不高,而且愿意等項目很多年。”
“投資的本質就是要低買高賣,現在(很多項目上)我們價格PK不過別人,再高一些也超過了我們對這個項目的估值。”陳兮兮告訴全天候科技。
在這種情況下,她不會選擇在同一個賽道上針鋒相對,而是選擇轉向其他賽道,去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戰略,而避開同位競爭。
吳瑞也認同這一點,“如果頭部企業在快速擴大,優勢明顯,資本再投一個沒有差異化的企業意義并不大。”
由此看來,沒有在這一波投資風口下分得蛋糕的消費品牌,如今留個它們的時間已經不多。
讓吳瑞更有直觀感受的是,曾經的同行競爭對手們,不少已經看起了其他賽道。
據他了解有人正在看“虛擬偶像”,有人加入了競爭早已是“紅海”的SaaS,也有人看起了Metaverse。
陳兮兮也表示會關注更有壁壘的賽道,例如醫療和輕醫美。
而吳瑞自身在近期也看起了家居和出海兩個方向。受宏觀政策的影響,今年的出海項目并不好做,但他說:“那也一定比消費更好。”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