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道“冰火兩重天”,撈王上市能否用“清湯”破局?
火鍋界的又一巨頭發起了對上市的沖擊。
9月1日,據港交所披露,粵式火鍋連鎖餐廳“撈王”遞交招股說明書,中金公司和華泰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這個夏天,單看資本市場,火鍋的表現似乎不如從前沸騰,但事實上,撈王、海底撈、呷哺呷哺等依舊延續無限擴張的打法,完成逆勢增長的同時又加速了門店擴張的腳步,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應出火鍋消費的新態勢。
如今,撈王遞表的這一舉動,似乎也是對這一趨勢的表態。
靠“火鍋”撐起營收一片天
撈王成立于2009年,隸屬于「撈王」旗下品牌,李裕成作為撈王的創始人兼董事長,目前,撈王主要經營項目為火鍋餐飲。
從最初的單一市場切入,到連續開拓多渠道市場,如今,撈王實現對中國內地市場的全面覆蓋,目前,撈王在中國內地的25個城市開設了135家連鎖自營餐廳,及在臺北開設了一家餐廳,其中,包括2家“鍋季”、2家“撈王心靈肚雞湯”。
在運營品牌當中,撈王旗下擁有眾多品牌,包括撈王主品牌、鍋季以及撈王心靈肚雞湯三個品牌,三個品牌覆蓋不同的市場以及用戶人群,其中,主品牌撈王就是以粵式火鍋為主,目前門店數量達到130家。
按2018—2020年新餐廳開張總數而言,撈王是國內粵式火鍋增速最快的一家,過去三年分別新開19、19和38家餐廳。
這一切的背后源于市場對其所處粵式火鍋賽道的看好,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粵式火鍋餐廳是火鍋餐廳市場中發展最快的品類。
自2020年至2025年,國內粵式火鍋餐廳的復合年增長率達到15.3%,增速超過其他類型火鍋餐廳,以2020年收入計算,撈王在國內粵式火鍋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達到1.7%,在整個中國火鍋餐廳市場中排名第四。
今年上半年,港交所融資總額達到2097億港元,同比增長138%,僅次于納斯達克和紐交所,其中,96%來自中國內地企業,募資大約2021億港元,這也表明投資者以及資本市場看好中概股的未來發展潛力。
回歸到撈王本身,在多品牌運營的基礎上,撈王盈利狀況處在一個健康的水平。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撈王營收分別達到8.709億元、10.948億元和11.248億元。與一眾港股上市公司對比也能明顯看出,撈王的營收規模超過今年大漲的赤子城科技和百奧家庭互動。
這波業績增長的背后,與撈王的人均消費脫不開關系,2018—2020年,撈王的餐廳顧客人均消費分別為120.3元、123.7元和128.1元,整體呈現增長態勢。對比海底撈同期的人均消費,能夠發現撈王要高于海底撈,財報顯示,2020年,海底撈人均消費為112.8元,而2021年同期下滑至107.3元。
另外,也要歸功于“撈王”主品牌的出色表現,報告期內,撈王貢獻了29.905億元的營收,占比公司總營收超9成,換言之,“撈王”主品牌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撈王赴港上市的底氣。
“差異化超車”背后的B面
盡管從2018—2020年撈王的營收體量上來看,一直處在上漲階段,但營收增速卻呈整體放緩趨勢。
2019年撈王營收增速達到25.70%,但到了2020年營收增速卻僅有2.74%,排除疫情導致的宏觀因素外,更大程度上還是來自撈王旗下品牌略顯發展頹勢。
深究其原因的背后,也是源于經營數據的不佳。目前,撈王的翻臺率出現連年下降的情況,2018—2020年,其翻臺率分別為3.1、3.0、2.5,2021H1則再度下降至2.4。
這也意味著撈王在有限的空間和有限的營業時間內,讓座流動率的經營效率在逐漸下滑,未來的盈利能力要受制于翻臺率的增長情況。
另外,人均消費上撈王也處于下滑趨勢,2020上半年人均消費達130.1元,到了2021上半年卻下滑至123.9元,而這也能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方面,從側面反映出市場對撈王的品牌忠誠度以及消費頻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人均消費的下滑或許與撈王餐品價格上升不無關系。
早在2020年初,海底撈也曾做過這樣的決策,對部分菜品以及小料實行漲價、收費的決定,但在卻引來消費者的一片罵聲。
2020年4月,海底撈發布《致歉信》,承認上調了部分菜品價格,并指出“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傷害了海底撈顧客的利益”,決定將所有門店菜品價格恢復到1月26日停業前標準。
從撈王的品牌定位出發,并沒有選擇“紅湯火鍋”而是走差異化路線,挖掘相對清淡的粵式火鍋,但從受眾群體以及口味偏好上而言,不太符合大眾用戶的口味。
撈王的門店地區分布以及擴張路線上,也能很明顯的說明這一點,招股書顯示,撈王的門店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上海等,門店數量達到116家,撈王之所以能在這些地區開出多家門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地區消費者口味清淡,但從整體上火鍋消費地區來看,“紅湯火鍋”還是占據主體地位,這也意味著撈王的發展,可能會受到地域性限制。
最后,作為火鍋餐飲賽道,撈王自然避免不了與海底撈、呷哺呷哺這些頭部玩家競爭。盡管海底撈經歷了市值腰斬,但目前的市值依舊高達1730億港元,領跑港股餐飲板塊;九毛九也以383億港元的市值位居第一梯隊。
撈王要想成功上市,這些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特別是解決翻臺率以及人均消費下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餐飲新消費作為大眾剛需,賽道依然火熱,伴隨著資本勢力的加持,似乎給了撈王更多的現象空間。
面對餐飲“冰火兩重天”的撈王能否“破局”?
民以食為天。
我國作為人口數量第一大國,對餐飲的需求不言而喻,前瞻數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餐飲收入預計將達到8萬億元,增速保持在8%—9%之間。
火鍋作為餐飲第一大品類,市場規模達萬億。因為進入門檻低、容易標準化、受眾基礎廣泛、且社交屬性凸顯,火鍋賽道吸引了眾多玩家入局,今年以來,以工商登記為準,截至8月20日,我國今年已新增超4.2萬家火鍋相關企業。
賽道紅利的釋放,也引來了一批新興玩家的加入,一些互聯網企業也在餐飲、火鍋賽道有所行動,騰訊、字節出手頻繁,穩居餐飲新消費投資第一梯隊。
企查查數據顯示,互聯網巨頭在餐飲新消費賽道的投資超過71.56億元,達31次,其中,騰訊反應最快,在餐飲新消費領域總共出手8次,有7次集中在2021年。
時隔近十年沉寂已久的火鍋賽道,在資本市場的熱度逐漸提升,8月初,“周師兄”宣布完成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此輪融資的投資方為黑蟻資本。
今年6月,“巴奴毛肚火鍋”也獲得了5億元的新一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高榕資本、番茄資本等,此輪融資過后市場傳聞其估值高達200億元。
站在撈王的層面,目前,撈王旗下門店投資回報期相對較短,能夠快速實現資金的回籠,短期時間內達成盈利的目的。
以旗艦品牌「撈王鍋物料理」為例,開設一家新門店的平均成本約為每平方米8000元至9000元,大部分門店在營運的第一或第二個月達到首次盈虧平衡,一般平均現金投資回報期為13個月,這也能為投資者提振信心。
不過,一旦上市也就意味著要接受投資者更多的審視。此時,競爭力如何等難題也將被聚焦及放大。
撈王的品牌定位以及升級較慢,對市場風向的把握不夠敏感。早在2015年,海底撈、呷哺呷哺等火鍋外賣推出火鍋外賣、以及“火鍋+奶茶”新型餐飲形式之時,整個火鍋賽道都籠罩在這種熱潮之中,但撈王并沒有緊跟腳步,選擇推出相關業務。
直到2018年,在海底撈、呷哺呷哺等玩家火鍋外賣成熟之際,撈王才選擇推出火鍋外賣、以及“火鍋+奶茶”等形式,但這也讓撈王失去了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
再者,盡管資本市場上對火鍋賽道的投資不斷,但從二級市場上給出的反饋來看,整個賽道卻是處于一種“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今年,海底撈、呷哺呷哺在資本市場的走勢令投資者詫異。
年初以來,海底撈股價已經從最高點85.8港元跌至目前的31.75港元;呷哺呷哺也從最高點的27.15港元跌至目前的7.81港元。
對于火鍋賽道份額排名第四的撈王而言,能否在餐飲賽道“冰火兩重天”的背景下,找到一些新的市場打法開啟“破局”之路,或將成為撈王日后上市博得投資者青睞的關鍵所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