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小店月入60萬,南派麻辣燙崛起,正進軍全國
中式快餐無疑是今年最熱門餐飲賽道。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21快餐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式快餐在快餐市場中所占份額已超過85%。
資本對中式快餐也近乎癡狂,投資的面館一家接一家。米飯類快餐如煲仔飯、豬腳飯等也在全國遍地開花。麻辣燙作為中式快餐的一個重要的細分品類,也表現出來銳意創新的姿態。
內參君觀察到,在“雙雄稱霸”的麻辣燙賽道,闖出了一匹黑馬——“老街稱盤麻辣燙”,用“正餐化”的升級模式,半年時間開出了400多家店,從川渝崛起,正殺入全國市場。
麻辣燙賽道殺出一匹黑馬
60㎡月入60萬
在成都,九眼橋的第十一街,看起來就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巷子,一家家蒼蠅館子錯落其中。但一到下午時分,這些店一家家開業,整條巷子里座無虛席。這里無疑是老成都最有煙火氣的地方。
“老街稱盤麻辣燙”的第一家店就開在了這條街的盡頭。60㎡的小店里頭,4張小桌子,再加上外擺的五六張桌子,顧客滿滿當當。不管中午還是晚上,一直在排號。
店長告訴內參君,剛開業的第一天,這個小店就賣出了1萬多元,營收最高的一個月達到了60萬元。
這一看這就是一家老江湖店。做舊的裝修,低矮的桌椅,仿佛回到了在90年代的成都街頭,大家拿起鍋里煮好的菜,蘸著盤里的干辣椒碟就開吃。
遠在幾米之外,內參君就已經能聞到香氣。小店把廚房前置到入口處。一個小心機,就產生了“香飄十里”之效,引來了遠在巷子外頭的客人。
不只是一家店火,這個品牌已經在全國60個省市,開出了400多家門店,甚至開到了加拿大市場。遠在拉薩的門店,100㎡,月入60多萬元,幾乎可以媲美投資一兩百萬的火鍋店。
縱觀整個麻辣燙市場,楊國福、張亮兩個品牌遙遙領先,第二梯隊的品牌們大多盤踞在區域,或者卡在幾百家門店很難上去。為啥老街稱盤能一下子擁有這樣的勢能?
這離不開對市場機遇的精準把握。在疫情之后,中式快餐的大江大海越發凸顯。一方面,消費者更加注重性價比,年輕人的消費市場日益增長;另一方面,快餐店多為小店模型,相對于正餐,投資風險也更小,運營更加靈活。
5大微創新
引領南派麻辣燙
除了市場機遇,一個新品牌能從麻辣燙這片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更是其品牌創新息息相關。內參君特地拜訪了老街稱盤創始人劉榮,深入挖掘這匹黑馬快速崛起背后的“創新邏輯”。
品類創新:正餐快餐化,快餐差異化。
“大賽道里才能跑出大贏家。”餐飲創業向來如此。劉榮首先瞄準了高性價比、受眾廣泛的快餐賽道。
在川式火鍋普及全國的基礎上,火鍋“親戚們”在快餐領域也是風生水起,消費者對于這些品類的認知度相當高。不過,火鍋串串冒菜市場已經很成熟,再去創新難度非常高,麻辣燙市場仍有機遇窗口。
起源四川的麻辣燙,由東北人楊國富和張亮做出了麻辣燙“雙雄”,盤踞全國市場。而這類骨湯麻辣燙并非本地人最鐘愛的口味。對標楊國福和張亮,老街稱盤開啟了“南派麻辣燙”的篇章。
“高品質是中式快餐贏得市場的關鍵。”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表示,市場競爭激烈,不少中式快餐從改良食材和原材料入手,努力提高餐品制作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
劉榮提到,老街稱盤的切入點正是“正餐快餐化,快餐差異化”。換句話說,就是品質向正餐看齊,用做火鍋的邏輯來做麻辣燙。基于火鍋的產品標準,比如底料沿用純植物油,在整個賽道形成“降維”優勢。
味型創新:偏中性味型,包容度更大。
麻辣燙的一大精髓就是蘸料。老街稱盤在這里頭下了一番苦功,試了十幾款辣椒面的結合,有的偏香,有的偏辣,每一款都嘗試了十幾次。
劉榮提到:“目前的蘸料味型偏中性,香辣而非麻辣,也非常有辨識度。不只是川內消費者能接受,還能夠普及到各區域。”
動線創新:前置廚房,透明化且有引流效果。
老街稱盤在廚房動線上很有心機,把烹制環節搬到了門口。“可以跟顧客表達,食材是怎么烹飪出來的,能起到反向監督的作用。顧客也會產生很強的參與感,比如在燙菜的時候,還可以和廚師閑聊兩句,有互動了就顯得很熱鬧。”劉榮說道。
就如內參君所聞見,因為在門口處烹制,香氣更容易往外擴散。無論是在商場店,還是在社區店,遠傳的香味一下子就吸引了到附近的消費者。“即使這次不消費,但也記住這個品牌了。”
模式創新:盤盤麻辣燙,小份菜自選。
當下消費者對“多樣性”的需求表現得空前強烈,希望能在一頓之間,就嘗到更豐富的菜品。于是,老街稱盤把菜品分小分量呈現,創新出“盤盤麻辣燙”的模式。顧客可以隨心搭配,豐儉由人,自選的同時,還可以近距離感受到菜品的新鮮度與份量。
劉榮介紹,“葷菜的份量是80-100g,素菜的份量則是100-200g。根據人體進食量400-600g的數據計算,客單價大約在28-35元左右。再加上沒有油碟,只收菜錢,整體性價比較高。”
場景創新:新店舊做,烘托出煙火氣。
這場對品類的“微創新”由內而外,及至場景設計。場景創新其實是“無心插柳”。劉榮告訴內參君,“選址在九眼橋十一街道的總店,讓我們找到了‘新店舊做’的概念,定位就是深挖老成都。”
十一街的店鋪老舊,兩層的閣樓老屋,深灰色木頭門窗,街上蒼翠的老樹,更是襯出了老成都的味道。
在這個基調上,“老街稱盤麻辣燙”的牌匾,運用了非常簡單的白底紅字的木板,竹制小凳子,蒲扇、老報紙等舊物元素裝進這個屋里。做舊的環境,烘托出了濃濃的懷舊情緒。“成都人喜歡蒼蠅館子,看著店越是破舊,越覺得地道,越想光顧。
盤子碟子也是印花的唐瓷碟,看著很是喜慶。煮完后,就端著一個大大的唐瓷碟來拌著吃,吃法相當豪放,不失市井味。
半年開出400家店
南派麻辣燙潛能在哪?
在大舉“微創新”之后,老街稱盤的品牌勢能很快就打出來了。2019年底試水的第一家店,在遭遇疫情后并沒有偃旗息鼓,反而長勢更好,其九眼橋的第二家店2個月不到就已經回本。
經歷過疫情,劉榮獲得了不少啟發。一是重視外賣,現在門店外賣比重占到1-3成,增收的同時也具備了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二是做輕資產。“輕資產投入,抗風險能力也會增加。如何把門店做到最輕?設備1萬,裝修1-3萬,員工3-5人,投入7-10萬元就可以開一家店。一般來說,堂食+外賣,一天4000-6000元收入,回本周期大約3-5個月。”
于是,2020年疫情稍微平息后,他在成都十幾個不同的位置,找到不同類型的門店,有檔口店,有幾百平米的大店,繼續探索最佳的門店模型。
“七分靠選址”劉榮透露了老街稱盤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選址邏輯:“門店的位置,至少要覆蓋2類以上消費者畫像,才能保證客流。”除了社區店,商場店也是目前品牌的主打店型。
2021年3月,劉榮發現,業績同比上漲明顯,最高的甚至直接翻倍,有一家店去年最高月收入29萬元,同店今年最高的營業額達到了65萬元。
在門店模型探索成熟的基礎上,老街稱盤從6月開始對外開放合伙機制。從選址,到門店設計,再到調料,老街稱盤已經形成了標準化的輸出方案。比如線上平臺的搭建、運營,都由總部的專業人員負責,合伙人只需要做好線下運營。
隨后,老街稱盤的門店數開始井噴式增長。如今在全國擁有400多家門店,遍布60多個省市。
老街稱盤的品牌勢能,頗有一番向麻辣燙第一梯隊挺進的態勢。在川式辣味早已一統天下的基礎下,口味根基牢固且廣泛,可以預見南派麻辣燙的稱霸機遇。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