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AI發起人、技術委員會主席周伯文離職
36氪從多個獨立信源處獲悉,京東技術委員會主席周伯文已正式從京東離職,將于AI方向創業。
在京東內部系統,周伯文所在的崗位仍顯示為“管理者崗”,而非具體職位。
相關人士對36氪表示,內部信息會有延遲,當前周伯文已不是任何部門負責人。另一位接近京東數科的人士也向36氪表示,職位雖然掛靠在京東科技CEO之下,但已無實職。(為了降低高管離職產生的負面影響,“離職不除名”是大廠內部系統的常見做法,此前36氪報道阿里釘釘創始人無招離職創業時,無招在阿里內部系統仍顯示為在職狀態。)
36氪針對此事向京東官方求證,截止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周伯文
周伯文在業界享有盛名,為IEEE Fellow,曾任IBM Research紐約總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院負責人,IBM Watson集團首席科學家,IBM杰出工程師。2017年,周伯文出任京東集團副總裁,負責京東AI研究與平臺部相關業務,直接向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匯報。
周伯文是京東AI業務的開路人。從2017年開始,周伯文幫助京東引進了十余位AI科學家,包括何曉東博士(曾任職美國微軟雷德蒙德研究院)、梅濤博士(曾任職微軟亞洲研究院)等,從零開始組建起了超過400人的AI團隊。
此后,原京東金融在2018年正式改名為“京東數科”,經歷了多次組織變革,周伯文帶領的事業部也在不斷變化。
2019年12月,京東集團宣布設立京東“云與AI事業部”,整合原京東云、人工智能、IoT三大事業部,由周伯文擔任負責人,向CEO劉強東匯報。
2019年也是各個互聯網大廠相繼成立“技術委員會”的時期。2019年底,京東也成立了技術委員會,由周伯文擔任主席,技術委員會成為京東技術條線的最高管理決策機構。
周伯文在京東中的職位變化,反映出京東科技變化之復雜——從京東金融、京東數科再到如今的京東科技,業務定位一變再變。
合規不斷收緊是大趨勢,這讓各廠商紛紛將金融業務剝離,改為發力技術解決方案。2018年開始,京東金融業務就已經開始進行對外科技輸出,并在11月直接更名為“京東數科”,包括了智能城市、數字營銷、AI機器人等新業務。
周伯文的去職,也與京東科技內部劇烈變動有關。
在最初的規劃中,京東希望通過云與AI的合并把企服業務做大,同時尋求上市可能。一位京東數科前員工告訴36氪,周伯文一手將AI業務帶起來,后來集團也希望他能夠將云業務一并接管,因為云和AI業務天然在商業上互補。因此在2019年12月,京東才宣布整合京東云、人工智能和IoT事業部為“云與AI事業部”,由周伯文擔任負責人,直接向劉強東匯報。
云與AI事業部一開始掛靠在集團下方,更像是一個BG(事業群)。上述前員工表示:“周伯文是想做一番大事的,比如將這塊業務以后做上市”。
可京東數科上市受阻,讓這條路希望渺茫。京東數科于2020年9月申報IPO,但不得不于今年4月撤回材料,終止IPO。
此后,京東數科先是換帥,又是事業部大變陣。2020年12月,京東集團首席合規官李婭云出任京東數科CEO,原CEO陳生強轉任副董事長及京東集團幕僚長。
一個月后,原“京東數科”與“云與AI事業部”合并為“京東科技子集團”,由李婭云出任京東科技CEO。京東科技下新設15大事業群,周伯文則負責帶領“基礎技術部”,為整個京東科技集團提供底層能力,而對外的京東云業務則更換為原甲骨文中國區銷售副總裁高禮強。
對于周伯文來說,這項調整實則意味著權力收縮:從一個率領業務帶兵打仗的角色,變成了內部技術平臺的負責人。
但京東對 To B 業務的擴張已經足夠急切。京東年初的戰略轉型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京東科技要加速落地,擴大市場。
一位京東科技員工對36氪表示,周伯文留美多年,是比較典型的科學家,“云與AI事業部”雖在技術上打下了基礎,但是商業化上并沒有特別亮眼的表現。并且,以前京東在做云和AI業務中,并沒有想好到底要投入多少錢、怎么投入,加上戰略層面的搖擺,導致此前京東云與AI基本沒怎么從集團獲取到資源。
當前,京東科技下屬事業群中,京東云重要性最高,更注重商業落地——現在的云業務事業部負責人高禮強于去年年底加入京東科技,他曾是Oracle全球副總裁、中國區銷售副總裁和技術總經理。
這也是京東希望讓周伯文回歸技術的原因,但顯然與他的目標越走越遠。
京東科技接下來的路途也不會容易。大廠To B戰場競爭激烈,從云計算市場即可看出——據IDC,2021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123.1億美元,其中IaaS市場同比增長47.5%。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已經牢牢占據了公有云市場前三,共同占據了六成的市場份額,想要后來居上,京東云難度頗大。
如今阿里云、騰訊云今年都已走到了精細化運營階段,打政企市場、在各地更密集地鋪點,還有虎視眈眈的華為云,也推出了一系列協同戰略。
對剛整理完“內務”的京東科技來說,轉型成效尚待時日驗證。
36氪作者劉旌、董潔對本文亦有貢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