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200億:又一波大裁員來臨
不論在電商還是移動電商時代,生鮮都被認為是最難盈利的賽道之一。
生鮮電商行業,最近不太平。
頭部幾個玩家在虧損200億后,迎來新一輪裁員潮。近日,有叮咚買菜員工在社交媒體透露,公司開始大裁員。這位員工提到:采購部門裁員50%,算法部門裁員30%,運營部門裁員30%,招聘部門裁員10%-20%。
接著,又有美菜網員工爆料,公司裁員40%,甚至總部搬家。
對上述裁員消息,美菜網暫未回應,但是叮咚買菜已經表示,公司各項業務均正常運轉,個別崗位變動屬小范圍公司正常組織資源調整。
像很多生鮮電商玩家一樣,叮咚買菜都經歷了一個繁榮時期。然而,在繁榮背后卻是巨虧危機。2019年,叮咚買菜的凈虧損為18.7億元;2020年凈虧損為31.8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凈虧損總數達56億。自2019年-2021年第三季度,叮咚買菜累計虧損超106億元。同時,股價也萎靡不振。叮咚買菜發行價23.5美元,截至發稿前僅為8.58美元,下跌接近2/3。
和叮咚買菜同為難兄難弟的是每日優鮮。據媒體統計,自2018-2021年上半年,每日優鮮累計虧損88.34億�?紤]到每日優鮮成立比叮咚買菜更早,雙方虧損程度或許不分伯仲。每日優鮮上市首日開盤價報10.65美元,當日下跌18%,截至發稿前僅為4.40美元,不及當初一半。
在業內人士看來,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之所以難盈利,是因為其前置倉模式。盒馬CEO侯毅曾稱前置倉是偽命題,他認為前置倉模式有三個問題,客單價上不去、損耗率下不來、毛利率難保證。
生鮮電商是一個萬億市場,但是,不斷下滑的增長曲線也讓人難以保持樂觀。對“叮咚買菜們”來說,活下去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 01 -
上市一年,裁員上萬?
上市不到一年,叮咚買菜就陷入裁員風波。
近日,有認證為叮咚買菜員工的用戶在某職場社交平臺上透露,公司已經開始大裁員。這位員工提到:“采購部門裁員50%,算法部門裁員30%,運營部門裁員30%,招聘部門裁員10%-20%。還有員工表示,相比公司巔峰時,人員少了上萬人。關于裁員賠償,有叮咚買菜員工提到,補償金額并不多,只有N,沒有N+1。”
在一些叮咚買菜員工的表述中,這次“裁員事件”來得很急。有員工稱,“上午還在工作,下去就被談話簽字離職�!边有員工提到,“不少試用期員工被裁,試用期6個月,在最后一個月裁員,公司想不給補償或者少補償。”
其實,早在12月底,就有叮咚買菜裁員消息傳出。“叮咚買菜開始了,技術崗裁員20%,立馬走人給N賠償�!�
不過,在近日再次爆出裁員消息的當日,一位認證為“叮咚買菜公共關系經理 ”的用戶評論稱,“公司運營正常, 無裁員計劃和指標。部分崗位根據業務發展需要,正常有序調整�!�
這位“叮咚買菜經理”的言論,卻讓網友更加認定所謂的“有序調整”只不過是對于優化員工的另外一種表述。
△ 圖片來源:pexels
裁員風波爆出之后,叮咚買菜相關部門也對媒體表示,公司各項業務均正常運轉,個別崗位變動屬小范圍公司正常組織資源調整。
但據《華夏時報》報道,多叮位咚買菜員工對其表示,自己并不認同公司回應的說法,并稱裁員消息屬實。
除了撲朔迷離的裁員消息,叮咚買菜還被爆出強制給前置倉服務站員工排休。與“裁員事件”一樣,“強制排休事件”也是在12月底被爆出。
當時,有叮咚買菜員工在網絡平臺發文稱,公司強制配送員無底薪排休,甚至出現一個月排休近半個月的情況。有員工解釋,叮咚買菜對前置倉下達了人效指標,由于點總單量不足,只能強制排休,以提高個人效率。有配送員表示,“10月時人效為66單,12月開始提高至85單”,“正常是一個月休4天,現在強制排休10天也有,12天也有”。
那時叮咚買菜對媒體回復是,“排休是站點管理者根據站點伙伴的工作強度和意愿作出的合理排休調整,符合公司正常的作息時間規定。”而其近期對媒體的回復是“一線崗位不存在強制員工進行無薪排休的情況,平時會根據站點的工作情況,尤其是員工的意愿與工作強度進行合理地調整�!�
同樣據《華夏時報》報道,有配送員向其記者證實了排休情況的存在,但是其他細節并未透露。
雖未有“實錘”,但是叮咚買菜的裁員傳聞和強制排休傳聞已經讓外界對這家公司的現狀感到擔憂,原因在于公司持續的虧損。據統計,從2019年至2021年Q3,叮咚買菜累計虧損已超百億元。
上月剛剛有“強制排休”消息傳出時,有從業者表示,叮咚買菜真的出現“強制排休”的話,那么原因應該是來自于虧損壓力,因為辭退員工的成本和風險太大,只能通過排休控制成本。
如果看來,那么,如果如今的裁員也是真,那么叮咚買菜可能已經到了不顧惜冒裁員風險的時候了。
- 02 -
風口下的賣菜平臺
雖然近兩年叮咚買菜備受質疑,偶有負面,但是難掩其過往發展速度。
從2017年叮咚買菜App面世,到公司上市,其只用了5年。
叮咚買菜的前身是叮咚小區,出現在2014年,是一家為鄰里提供各種服務的社區電商,比如二手交易、拼車、家政推薦、代繳費用、代收快遞等等。但是叮咚小區的發展并不出色,雖然融到資金,但還是難避免破產的結局。
在叮咚小區破產后,創始人梁昌霖發現,跑腿服務最多,而跑腿服務中,買菜需求占一半以上。在2017年,已經45歲的梁昌霖,再次創業去“賣菜”。
叮咚買菜App上線是在2017年5月,起點在上海。
一開始,梁昌霖瞅準了年輕人聚集的區域,例如金橋證大家園區域、花木區域、九亭區域、上�?党菂^域等。在這些區域附近,叮咚買菜開始建立倉庫。在同年6月份,叮咚買菜首個300平倉庫建成,開啟”總倉+前置倉“供貨模式。據媒體報道,在2017年,叮咚買菜在上海共建了12個前置倉,面積多在200-300平米,輻射范圍為周圍3公里。
和叮咚小區不同,叮咚買菜的確切中了消費者的需求,上線當年就開始高速增長。據叮咚買菜官網介紹,公司2017年全年營收突破了3800萬。
在2018年后,叮咚買菜更是勢不可擋。在2018年底,叮咚買菜已經建成前置倉119個,輻射到上海大部分社區,當年全年營收突破7.42億,是2017年的近20倍。在2019年,叮咚買菜開始擴展杭州、深圳等地,年底前置倉突破600個,年營收突破50億。
叮咚買菜真正站在塔尖,是在2020年,疫情爆發時。
在2020年2月,叮咚買菜日訂單量突破60萬,單月營收超12億元,僅北京市場每月訂單量增速就超過200%。其招股書提到,2020年叮咚買菜營收113.36億元,同比爆漲192.15%。到2020年底,叮咚買菜建成前置倉超過850個。
目前,叮咚買菜財報更新到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中提到其前置倉數量已達1375個,和2020年同期相比,幾乎翻倍。同時,其2021年Q3營收為61.9億元,同比增長 111.0%。
在2021年6月29日,叮咚買菜正式登陸紐交所,發行價為 23.5美元/ADS,其市值為55.39億美元。當時,49歲的梁昌霖身價上百億。
5年造就一個數百億元的企業,不可謂不快。梁昌霖和叮咚買菜之所以能做到,資本在背后起了很大作用。
據企查查數據,自2017年后,叮咚買菜一共有10輪融資。僅在2018年,叮咚買菜就融資5輪,從Pre-A輪到B+輪。在叮咚買菜的投資當中,知名機構頻頻下手,如高榕資本、老虎基金、今日資本、紅杉基金、軟銀集團等,其中高榕資本更是3次押注。
△ 圖片來源:企查查
站在風口上,叮咚買菜一年走完了別人數年的路。
- 03 -
燒錢的游戲
資本的青睞,源于叮咚買菜站在了行業的風口上。
早年間,國內生鮮電商以垂直電商為主,行業并無太大風浪。行業真正起風是在2014年后,是在京東天貓入局,以及每日優鮮成立之后。這時,前置倉、O2O平臺、社區團購等各種新型模式出現。此后5年,國內生鮮電商高速發展。
據艾瑞咨詢數據,自2016年后,我國生鮮零售規模就進入4萬億門檻。此后兩年,以4.5%以上的增速發展。到2019年,行業市場規模突破5萬億,這一年行業增速為9.2%,歷史最高。在大行業的繁榮下,生鮮電商更是以兩位數的增速發展。
△ 圖片來源:艾瑞咨詢
也是在2014年后,熱錢開始流入生鮮電商這個賽道,為其添了一把火。
據艾瑞咨詢統計,國內生鮮行業第一波投融資高潮是在2015年,融資事件高達76起。在2016-2018年,融資金額逐年攀升,在2017、2018年均突破100億元。雖然2019年進入平淡期,但是在2020年疫情后,生鮮電商再度成為風口,全年總融資額88.68億元。
△ 圖片來源:艾媒咨詢
除叮咚買菜之外,最受矚目有每日優鮮、美菜網。在2014年后,每日優鮮就開始不斷融資,幾乎保持每年1-3次的融資頻率,前后融資12次;美菜網和每日優鮮起點相同,前后融資8次,但是在2019年及以后再無融資。
生鮮電商是一個燒錢的游戲。在一些玩家吸金狂奔時,也有不少玩家紛紛倒下,如青年菜君、許鮮、美味七七等。這些生鮮電商玩家之所以失敗,大多是因為成本過高而資金鏈斷裂。與此同時,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們也逃不過虧損的命運。
在幸存者中,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都先后上市。但是,這兩家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原因也是巨額的虧損。
叮咚買菜虧得最多。2019年,叮咚買菜的凈虧損為18.7億元;2020年,凈虧損為31.8億元;2021年前三季度凈虧損總數達56億。自2019年-2021年第三季度,叮咚買菜累計虧損超106億元。同時,據媒體統計,自2018-2021年上半年,每日優鮮累計虧損88.34億�?紤]到每日優鮮成立比叮咚買菜更早,雙方虧損程度或許不分伯仲。
除了持續虧損,兩家股價也萎靡不振。每日優鮮上市首日開盤價報10.65美元,當日下跌18%,截至發稿前僅為4.40美元,不及當初一半。叮咚買菜發行價23.5美元,截至發稿前僅為8.58美元,下跌接近2/3。
在業內人士看來,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之所以難盈利,是因為其前置倉模式。盒馬CEO侯毅曾稱前置倉是偽命題,他認為前置倉模式有三個問題,客單價上不去、損耗率下不來、毛利率難保證。
也有分析師曾提到,以300平方米的標準前置倉為例,單個前置倉單日的單量需達到1000單才能實現前端盈利。這無疑是個極高的門檻。
此前,除了頭部玩家以外,易果生鮮、同程生活、呆蘿卜等腰尾部玩家,也倒在了后半場。同時,走B端的美菜網也并不好過,遲遲上市無門不說,近期還被曝總部搬遷并再裁員 40%。再者,盒馬、京東、美團等巨頭也在不斷加碼生鮮電商,這個市場已經堪稱慘烈。
據艾瑞咨詢預測,2023年生鮮電商規模將超萬億。但是,不斷下滑的增長曲線也讓人難以保持樂觀。對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來說,活下去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技術的提升也好,模式的優化也好,總要找到一條盈利的路。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