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卷出新高度,做火鍋的邏輯變了
這兩年,“火鍋+”愈演愈烈。
從“+產品”,到“+場景”,再到“+模式”,全國42萬家火鍋店,在加法競賽中內卷到了一個新高度。
1
火鍋+產品:SKU多元化
數量上做減法,品類上做加法,是管控火鍋SKU的根本邏輯之一。
數量精簡,是為了降低供應鏈管理成本,品類多元化是為了提升顧客體驗,每家火鍋店都在這兩者之間不斷尋找最佳平衡點。
>>火鍋+甜品/冰品/茶飲
甜品、冰品、茶飲深受女性消費者喜愛,是“她經濟”浪潮下的C位產品,不論大小火鍋店,幾乎都有它們的身影。
在甜品、冰品中,慕斯、冰湯圓、冰粉、雪山冰/白雪冰/跳跳冰/綿綿冰等最為常見。
比如海底撈的慕斯蛋糕、冰皮麻薯,巴奴的烏龍冰粉、超島串串的蜜桃波波冰粉,楠火鍋的雪山冰、綿綿冰系列,集漁的哈密瓜白雪冰、鹵校長的楊枝甘露跳跳冰、白雪燒仙草等,都有很高的人氣。
▲ 火鍋+甜品、冰品 小紅書
在茶飲方面,自從湊湊用茶米茶跑出“火鍋+茶飲”的模式后,火鍋品牌們集體盯上了飲品。如海底撈的DIY奶茶,朱光玉的暴打檸檬茶,巴奴的鐵棍山藥汁、現榨果汁等。
從實用功能看,是顧客的解辣、降火神器;
從營銷角度看,是火鍋店顏值高、曬點足的社交貨幣;
從盈利角度看,是火鍋店低成本、高毛利的創收源泉(也有用甜品免費引流的打法)。
▲ 火鍋+飲品 小紅書
>>火鍋+菜系
“火鍋+菜系”、“菜系火鍋”的走紅的并非偶然。各地的火鍋與各地的菜系有著一脈相承的基因,彼此很容易做場景疊加。
如燒菜、鹵味等就能與川渝火鍋無縫融合。這造就了主打鹵味的鹵校長、賢合莊,主打燒菜的辣叁成、后火鍋,還有引入經典川菜“三蒸九扣十二碗”的醉碼頭等品牌。
▲ 火鍋+燒菜、鹵味等川菜 小紅書
與此同時,東北菜+火鍋誕生了酸菜白肉火鍋、貴州菜+火鍋誕生了酸湯魚火鍋、閩菜+火鍋誕生了佛跳墻火鍋、滇菜+火鍋誕生了臘排骨火鍋。
還有粵菜+火鍋的雞鮑魚火鍋、北京菜+火鍋的烤鴨火鍋、桂菜+火鍋的螺螄粉火鍋,甚至外國小伙自創了融合豫菜小吃的胡辣湯火鍋,也曾引爆網絡……
接下來,中國各菜系的某些單品,很可能繼續產生新的火鍋品類。
▲ 各種菜系火鍋 小紅書
>>火鍋+燒烤
燒烤是一個餐飲大品類,全國人均年擼串從2016年的2次,到2020年已達到4次,正成為僅次于火鍋的機遇賽道。
其中烤串類、烤羊腿等產品與涮羊肉很搭,多數涮羊肉品牌都有相關產品,且有著較高的點單率。
而烤肉類、烤翅類、烤海鮮產品則多出現在融合火鍋餐廳、烤涮一體火鍋、海鮮自助餐廳。比如前湊湊CEO創立的謝謝鍋,勢頭正猛,短短一個多月就已在上、廣、深開了4家店。
▲ 火鍋+燒烤、烤串
此外,火鍋店也盯上了小龍蝦。有的是火鍋里的一道菜,比如蒜蓉/麻辣小龍蝦;還有的是小龍蝦火鍋,靠著泳圈式的擺盤+跳水式的下鍋動作,圈粉無數。
▲ 火鍋+小龍蝦 小紅書
>>火鍋+牛排
牛排的烹飪方式非常多樣,比如中式的鹵、煮、烤,西式的煎。如今,鹵、煮、烤、煎的牛排都被融入了火鍋之中,并涌現了許多品牌。
比如主打鹵牛排的爸爸炒料,主打煮牛排的庖丁家,融入烤牛排的謝謝鍋,融入堂煎牛排的各類海鮮自助火鍋、日式壽喜燒等。
火鍋+牛排的興起是消費升級的結果,未來很可能細分出更多火鍋+大單品的新賽道。
▲ 火鍋+各種烹飪方式的牛排
2
火鍋+場景:國潮向左,科技向右
>>火鍋+地域特色場景
不同地區的火鍋有著不盡相同的文化基因。隨著國潮的覺醒,許多文化基因被融入了火鍋場景中。
比如川渝派的吼堂就將1930年代的老成都集市場景搬到了門店里,一句“貴客到,里面請”,年代感十足;還有道明竹編、綿竹年畫、桂花龍窯,滿眼都是巴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吼堂的老成都集市風
粵派的那都不是鍋、行運打邊爐,川渝派的大芊金火鍋串串、程蝶衣火鍋館等,將80-90年代的港風元素融入門店,香港街頭元素、電影海報、經典粵語歌等,讓人瞬間穿越。
▲ 港風火鍋
23度不太冷將門店打造成椰子造型,讓人仿佛置身椰子之中,還被網友們譽為“最白火鍋店”。
北派的涮羊肉火鍋則盯上了清朝宮廷風、蒙古包,比如額爾敦就將蒙古包一比一復刻到了上海,引發打卡狂潮。
▲ 額爾敦的蒙古包
此外,漢唐、民國、三國、水滸、西游記等國潮元素,也被火鍋店們挖到了門店場景中,有的門店,如明月樓唐風火鍋,還可以免費借唐朝服裝拍照。
>>火鍋+新奇特、科技場景
除了喜歡追憶國潮古風,很多年輕人有獵奇心態,喜歡體驗新奇特場景。
廢墟風的朱光玉,建在防空洞里的各種洞子火鍋,就抓住了消費者的這一心理,在場景打造、菜單設計、菜品名設計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 廢墟風場景
在科技飛速發展時代長大的年輕人,還很喜歡體驗科技風場景。賽博朋克風、太空主題、5D全息風都深受喜愛。
去年火起來的元宇宙風更加超前。蜜雪冰城申請了“蜜雪元宇宙”等商標,奈雪的茶則推出品牌形象NAYUKI,并以盲盒形式限量發行相關的NFT數字藝術品。
▲ 科技風場景
還有一些新銳品牌,打造了元宇宙主題餐廳,但目前來看,仍處于噱頭大于實際的階段。
此外,火鍋+場景還有好幾類風潮:
生態莊園風,如瑪歌莊園、龍騰梵谷、枇杷園;
主題店、地標店、首店經濟,如小龍坎2.0的龍主題店,巴奴概念餐廳、周師兄的上海首店;
火鍋+劇本殺,季季紅與優酸乳聯手打造了漢風游園會+劇本殺快閃店。
3
火鍋+模式:跨界疊加、重排,1+1>2
>>火鍋+檔口/店中店
火鍋+檔口、店中店,是火鍋界較早出現的一種業態疊加模式。
比如湊湊的茶米茶飲品店中店,賢合莊、鹵校長的鹵味鋪,季季紅、冒椒火辣的炸貨鋪,劉一手的流口水小面店中店等,分別引入了飲品、鹵味、炸物、重慶小面等跨品類產品,大大豐富了火鍋的SKU。
這種模式可以通過跨品類相互引流,共享流量,提高坪效和人效,盤活時段經營,增加額外收入,產生1+1>2的效果。
▲ 火鍋+檔口/店中店
>>火鍋+酒吧
這兩年,行業頭部品牌紛紛盯上“低度酒”賽道。海底撈開了Hi撈小酒館,巴奴開啟酒水吧,賣起了起泡酒、巴黎水、Mojito、精釀啤酒,謝謝鍋開啟“白鍋夜酒”。
▲ 興火鍋加入酒吧元素
此外,興火鍋、熊貓老灶、季季紅、潮棠火鍋等也都引入酒吧元素,甚至出現了重慶酒廠火鍋這種火鍋+酒廠的新模式。
一方面,這可以滿足年輕消費者解壓、輕放縱、“微醺”社交的需求,也可以拉長火鍋門店消費時間,增加營收。
>>火鍋+KTV
一群人坐在包間里,“吃著火鍋唱著歌”是一種什么體驗?
這種跨業態消費場景的疊加,雖然混搭,但確實切中一部分群體的需求。比如七十二變火鍋嗨TV,將火鍋、Q版孫悟空和KTV做了一個融合,有不少的家人、朋友、同事選擇到那里聚會。
與+酒吧類似,火鍋+KTV增加了消費場景,延長了消費時間,也讓消費者享受到了多重體驗。
▲ 火鍋+KTV
>>火鍋+集市/超市/夜市
集市、超市場景的火鍋店,多具有大面積、小份菜、多檔口、食材自選的特點,重點突出熱鬧、實惠和社交屬性。
比如爛攤攤集市火鍋,專攻下沉市場,小份菜、鄉村老物件是其兩大特色;
▲ 火鍋+集市
深圳歪把子土火鍋,主打融合和集市概念,融合了牛羊肉鍋、豬肚雞、驢肉鍋、魚火鍋等多種火鍋品類,并根據食材分了許多檔口。
萍姐公路夜市火鍋更為極致,它將火鍋、燒烤、中韓泰特色小吃、甜品、飲品分別設置檔口,用懷舊的“夜市一條街”場景,將它們進行了有機串聯,被譽為火鍋界文和友。
▲ 火鍋+夜市
4
建議
因地制宜,適時而動,量力而行
火鍋的加法越來越豐富,這是消費升級、用戶需求多元化的必然結果。
未來,“火鍋+”將圍繞以上兩個基本點繼續進化,火鍋細分品類之間、火鍋與其他餐飲、消費行業之間的邊界,將越來越模糊。
除了涮煮這一根本內核以外,火鍋的其他方面都有很大的變革空間。
著眼當下,“火鍋+”在實際落地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兩個要點。
1、充分考慮產品的季節性,適時上新。
燒烤、小龍蝦、冰品適合夏季上新,羊肉類、豬肚雞類則適合冬季上新。
2、充分結合自身規模,量力而行。
小單店、5家以下的小型連鎖店最好不要在場景疊加、業態疊加上花費太多資金,可以增加特色產品,豐富SKU品類;
大中型連鎖店可以打造特色主題店、地標店,并采用“全國菜+地域特色菜”的形式對全國門店求同存異,最大限度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最后,餐見君要提醒的是,照抄照搬沒有前途。因地制宜,適時而動,量力而行才是當下火鍋店們要做的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