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超120億的Keep赴港IPO,3年收入近30億難填虧損
Keep終于走到了上市這一步。
2月25日,運動科技公司Keep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于主板掛牌上市,沖擊“運動科技第一股”。
支撐其上市的是一份看上去頗為亮眼的財報,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Keep營收分別達到6.63億元、11.07億元、11.59億元。公司在2021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已然拉平2020年全年,且較上年同期的8.2億實現41.3%的同比增長。
高企的營收背后,Keep圍繞自有品牌產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廣告等服務逐漸構建起線上+線下雙驅動的商業模型。這家從國內健身市場走出來的運動科技品牌,已然在多種經營中走上一條可持續探索的道路。
伴隨著這一方向的探索,最新數據顯示,Keep目前的整體用戶規模已達3億,其中付費用戶超過1000萬。然而,橫在這條道路上的虧損局面,始終是擺在Keep未來發展中的一大難題,如何突破、如何盈利的問題也需要Keep給出切實的解決方案。
1
借社交盤活流量
形成線上線下雙驅動
最初,Keep在業內嶄露頭角,一方面是基于平臺為用戶提供免費的專業健身課程,且這些課程中有相當一部分都適用于居家環境,平臺也會依據每個用戶不同的健身需求,為其匹配、定制相應的健身方案。
另一方面則是借助社交屬性盤活平臺流量,在同類產品中,Keep是較早接入微博、通訊錄等社交鏈的平臺,圍繞社交屬性構建起的內容社區,也是幫助Keep提升用戶黏性的一大利器。直到目前,社交優勢仍是Keep的一個重要特點,招股書數據顯示,2021年,Keep的平均月活躍用戶為3440萬,社區互動總數更是達到17億次。
在這個過程中,Keep的商業模型逐漸向兩個方向延伸。一個是持續深耕線上健身場景,發力訂閱會員及付費內容。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Keep平臺上的錄制健身課程超過1萬個,直播課程超1.3萬個。且從2020年5月起,平臺也嘗試從PGC向PUGC的方向轉型,相應內容隨之持續增加。
豐富的健身內容、合理的健身規劃及飲食建議、數據化的健身過程,持續為平臺的會員服務增值。與之相伴,Keep的會員滲透率從2020年的6.4%增長到2021年的9.5%,而在2021年,國內行業這一數據的平均值僅為4.8%。持續的流量增長下,廣告業務也在Keep上逐漸發展起來。
當然,伴隨著線上用戶群體持續擴大,Keep也開始在線下開發相應的健身消費品。這些產品與線上課程相互承接,智能化的硬件設備+專業課程+社區氛圍大大提升了用戶的健身效率,所形成的消費場景也不斷推動更多用戶購買Keep產品,平臺產品線也逐漸向瑜伽墊、啞鈴、健身服飾、輕食產品等方向蔓延。
根據灼識咨詢的報告,截至2021年底,按累計單車銷售的商品交易總量計算,Keep智能單車的銷量排名中國第一。同時,Keep也是2021年中國最大的瑜伽墊品牌,市場份額達到14.9%。漸漸地,消費品已然成為Keep最大的營收來源。
從內容到產品,Keep實際上重塑了大眾群體對健身的認知,并在新的市場認知中,構建起教、學、用、練及傳播分享的完整健身鏈,進而在這一鏈條的每個環節尋求變現空間,最終形成覆蓋自有消費品、付費會員、廣告多種經營的商業模式。
2
營銷易、增長難
虧損變大卻留不住用戶
盡管Keep“兩條腿”走路的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從招股書數據來看,公司仍面臨一些潛在的問題。
從行業整體環境來說,與Keep布局同一賽道的玩家越來越多。體育大生意報道給出的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健身行業共發生20起融資事件,其中10起融資金額過億。更多資本與玩家不斷涌入,瓜分的是同一個市場,這也讓Keep面臨的競爭愈發激烈。
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底,Keep的銷售及營銷開支高達8.1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42%。公司試圖以暴增的營銷來拓寬用戶觸達范圍,以提升平臺用戶規模和活躍度。從數據表現來說,這一動作似乎是成功的,2021年前三季度中的每一個季度,Keep的平均月活用戶都較上季度實現500萬左右的環比增長。
然而,大幅增長的營銷投入也迅速拉高了公司的虧損規模。招股書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經調整后的虧損凈額分別為3.66億元、1.06億元、6.96億元。對于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虧損額的劇烈增長,Keep給出的解釋是:“我們于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個月策略性地增加了我們在流量獲取和品牌推廣方面的支出,以進一步獲取、激活及挽留用戶。”
更糟糕的是,營銷投入雖帶來用戶增長,但留存率并不高。根據招股書中的數據,2021年第四季度,Keep平均月活用戶已經回落至約2894萬,平均月訂閱用戶也從上季度的415萬下降至319萬。
從增長到回落,其實反映出Keep試圖借助營銷驅動用戶增長的模式并不具備持續性。但反過來看,或許也是因為行業競爭加劇、同賽道產品及服務同質化提升,使得平臺不得不將用戶拉新的重擔向營銷大幅度傾斜。
然而,若要持續“燒錢”,Keep肯定需要更多資本支持,此次上市或許是一個機會。招股書中,Keep也表示,IPO募集所得資金凈額將主要用于研發以提升技術能力并推動產品創新;健身內容開發與多元化;品牌宣傳與推廣;以及用作一般企業用途和營運資金需要。但相應地,平臺若在“燒錢”道路上越走越遠,所產生的虧損預計也將持續擴大。
3
八輪融資后估值超120億
持續被看好,也持續面臨新挑戰
根據企查查的公開數據,成立于2014年的Keep在赴港IPO之前,已完成八輪融資。其中,最近的F輪融資金額達到3.6億美元,公司估值也隨之飆升至20億美元,合約126億元人民幣。
圖片來源:企查查
多輪融資與飆升的估值,反映出資本市場對Keep未來的發展持續看好。尤其是在當下,國內健身產業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麥肯錫數據顯示,2015-2019年,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達到16.5%,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身處其中的Keep成長為業內頭部的健身平臺,也是其獲得資本青睞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同樣是在這段時間里,伴隨著Keep對多元變現模式的持續探索,其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多。
一方面,從招股書來看,自2019年起,Keep來自消費產品的收入占比一直高于55%,成為平臺最核心的收入來源。然而,其產品線從跑步機、單車等智能硬件設備向健身服飾、健身食品等方向拓展的過程中,也頻繁出現質量不合格的品控問題。比如,北京消費者協會曾通報,檢測出Keep一款代餐粉中有4種維生素指標的實測值低于標簽值。此外,Keep的部分運動裝備被監管部門通報存在質量問題。相似的問題直到2021年還時有發生。
另一方面,Keep所面臨的外部競爭環境也在急劇變化。自疫情爆發以來,“云運動”的迅速發展帶火了一大批運動主播,健身直播成為新的熱門賽道。例如在抖音上,已經出現了像@雪總健身課堂 這樣粉絲超千萬的大博主,且像@帕梅拉、@周六野等入駐Keep的專業運動達人,也在抖音開設了賬號,粉絲量都在百萬級別。
某種程度上說,聚集用戶更多的短視頻平臺正在成為新的健身聚集地,且這些直播內容目前多以免費形式提供,主播在運動及飲食方面提供的專業性訓練和建議,以及平臺電商鏈打通的商品銷售渠道,也在逐步打破Keep的商業壁壘。
顯然,自身發展及市場環境的變化,正使得Keep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公司需要在應對挑戰的同時,平衡虧損問題,并探索更具突破性的增長局面。從這一點來說,Keep上市后的商業故事恐怕并不好講。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