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薛高“燒不化”,卻點燃了網(wǎng)民的情緒
“雪糕自由”看似越來越遠,因為不只是高價的問題,質量問題也不斷被挑戰(zhàn)。
最近,隨著“雪糕刺客”火遍全網(wǎng),有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鐘薛高旗下一款海鹽口味的雪糕在31℃的室溫下,放置近1小時仍沒完全融化。
一時間,”雪糕不融化“引發(fā)眾多網(wǎng)友的討論。還有記者專門測試了10種不同的品牌,在25℃的室溫下靜置,1小時之后,包括鐘薛高在內的4款雪糕沒有融化,其他雪糕均不同程度融化。
而后,鐘薛高被網(wǎng)友拿來直接用火燒、烤的測試,層出不窮,得出的結論更是鐘薛高“燒不化”。一時間,卻點燃了網(wǎng)友情緒,繼雪糕價格、添加劑事項掀起了陣陣消費者聲討后,鐘薛高等高價品牌再次被推至風口浪尖。
雪糕貴,是“不化”的理由?
在平價雪糕仍是主流的市場里,雪糕刺客、雪糕護衛(wèi)讓行業(yè)略顯“跑偏”。
事發(fā)后,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立刻發(fā)布了《明碼標價和禁止價格欺詐規(guī)定》,規(guī)定要求經(jīng)營者在標價時應做到真實準確、貨簽對位、標識醒目。
所以,越來越多的便利店在冰柜玻璃上貼各種冷飲的價格標。密密麻麻的字讓消費者不好辨識,但總算能知道雪糕的對應價了。
然而,雪糕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價格風波的同時,“不會化”的雪糕再度讓消費者開始質疑產品品質。
鐘薛高、等雪糕品牌的在室內一小時都不會化。甚至有網(wǎng)友用打火機點燃鐘薛高的雪糕都燒不化。對此,上海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宣傳處工作人員回應記者,已關注到此事,并告知相關業(yè)務處室。
相關專家認為,融化較慢的雪糕包裝配料中含有一些食用膠,例如刺槐豆膠,瓜爾膠,卡拉膠等。食用膠有較強吸水性,所以融化的雪糕不是流動的液體,而是固體膠凍狀。
與不加食用膠的雪糕區(qū)別在于,它們吃起來比較軟糯,口感好,另外因為融化較慢,這樣我們舉著雪糕可以慢慢吃,不至于化得太快,導致汁液流得狼狽。
雪糕配料表中有這些食用膠,并不代表不健康。根據(jù)GB 2760-2014《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的要求,固形物的要求為大于等于20%。而在冰淇淋、雪糕類冷凍飲品中,作為增稠劑要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
而平均每支78克鐘薛高海鹽椰雪糕中卡拉膠添加量約為0.032克,是符合國家標準的。但含有食用膠的雪糕消化起來更慢些,所以消化能力差的人應注意雪糕的食用頻率。
面對網(wǎng)友質疑,鐘薛高在7月2日、6日進行了回應。在其官方微博稱,這款產品配方主要成分為牛奶、稀奶油、椰子漿、煉乳、全脂奶粉,冰蛋黃等,本身固形物含量達到40%左右,除部分原料本身含少量水外,配方未額外添加飲用水。
鐘薛高還解釋:為在貨架期間內保持產品的良好風味和形態(tài),產品僅使用極少量的食品乳化增稠劑,均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添加、可放心食用。
然而,這份聲明之下,仍有很多消費者不買賬。他們紛紛認為“鐘薛高可以自己出個冰柜”、“味道不值得那么貴”。當然,也有消費者認為“貴主要在品牌溢價,有人為面子愿意花錢買快樂,很正常,有人不愿意也很正常”。
2021年時,鐘薛高創(chuàng)始人林盛曾因一句,“就是這個價,你愛要不要”的言論引起眾怒。而早在2019年,鐘薛高還因“不加一滴水”、“使用特級紅提”等宣傳語,兩次被市場監(jiān)管部門處以罰款。
屢次翻車,鐘薛高似乎并不會因眾怒而降價或示弱,消費者也會從營銷、價格、品質等多方面循環(huán)往復地吐槽。
成本攀升,兩極分化
消費者懷念1—2元的雪糕,早已然消失不見。
主要因為之前本土雪糕品牌較多集中在中低端,海外雪糕品牌價格往往較高。早年間,國內大部分雪糕品牌所處的中低端市場競爭猛烈,毛利較低,包裝設計簡陋。為了爭奪市場,早年間各大品牌以降價為“殺手锏”。
2019年時,1元以下的產品占比達到40.9%、1元—2元的產品占比23.1%,比如伊利巧樂滋價格在每支2.8元左右,伊利冰工廠每支約2元。
隨著鐘薛高等網(wǎng)紅品牌崛起,越來越多國內雪糕品牌開始提價,與海外品牌搶占市場份額。其中,伊利占據(jù)市場份額最大,為19%;英國品牌和路雪排名第二,為15%;中街、德氏等品牌憑借區(qū)域優(yōu)勢占據(jù)一部分市場份額。還有眾多新秀品牌蟄伏在市場角落中。
除了競爭、消費升級、搶占市場份額等外部因素。雪糕漲價的主要因素還在于原材料、渠道推廣、人工成本等項目的上漲。據(jù)艾瑞咨詢報告顯示,2008年至2020年,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價格上漲了大約80%。
有位蒙牛、伊利等雪糕品牌代理生產廠商負責人曾向媒體表示,近年來雪糕制作工藝愈加精細化,雪糕的出廠價每年以3—5個點的幅度向上漲,雪糕比以前貴是正常現(xiàn)象。
并且,早期雪糕、水餃等品類在運輸、存儲、冷鏈物流中不占優(yōu)勢,需耗費較大人力物力資源,才能通過品牌方—渠道商—零售商的路線到達消費者手中,導致了產品易化、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招致我國雪糕產品整體構造偏低。
彼時能給渠道商、零售商階段讓利的品牌,就擁有更多話語權。例如,2014年前后,雪糕價格都在五毛、一塊兩塊左右。東北大板另辟蹊徑,在多個小店投放了一批小型冰柜,每個月給80元-100元的電費,還給這些小攤位留出了50%左右的毛利,而當時一般雪糕經(jīng)銷商的利潤只有十幾個點,所以東北大板成了“香餑餑”。
另一方面,如今品牌紛紛布局高端產品,打出0蔗糖、健康、純牛乳、不添加一滴水、進口原材料等標語。比如東北大板聯(lián)名每日黑巧推出的黑巧厚乳撞味冰淇淋,號稱添加98%的醇萃黑巧、比利時發(fā)酵黃油、美國加州開心果等,把產品定在19.9元,一舉進入高端行列。此外,這些品牌還偏愛用明星代言、“砸”重金植入熱門綜藝,這些市場推廣費用促使了成本上漲。
不過,也有業(yè)內人士表示,幾十元一支的網(wǎng)紅雪糕在原料的使用及成本方面,其實和普通雪糕差不多。一根高品質的牛奶雪糕,從生產到運輸,成本價大概在7-8元。而定價在15元以上的雪糕,要么還有其他方面的成本,要么有超高的毛利率。
除了鐘薛高,15.3元/支的中街1946冰紛流星系列雪糕,14.3元/支的喜茶多肉葡萄,皆為高價雪糕品牌。這類雪糕有些“特立獨行”,憑品牌力將價格升高。但其給雪糕行業(yè)帶來爭議,凸顯了很多新消費品牌存在的矛盾:價格配不上產品品質。
多渠道融合,或促發(fā)高價“矛盾”
央視網(wǎng)近期有評論指出,雪糕漲價是可以出現(xiàn)的,畢竟我國中高端雪糕市場長期被海外品牌占據(jù)。但央視也強調稱,“網(wǎng)紅”雪糕混得再風生水起,平價雪糕才是生活中的“剛需”。
這些“高端”雪糕品牌隨著供應鏈成本增長而提價的趨勢,很有可能會持續(xù)下去。在一片唱衰新消費品的聲音中,國內的網(wǎng)紅雪糕品牌,想要成為帶有中國文化符號的品牌,越來越難。如何在高價市場中獲得消費者認可,形成品牌心智和競爭優(yōu)勢,才是新一代雪糕品牌亟需思考的問題。
當前,國內食品新消費品牌能憑借包裝、口味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與營銷獲取關注度。像鐘薛高在最初用代表“家”的“瓦片”造型,有中式韻味的名稱引起消費者喜愛。但現(xiàn)在看來,這還遠遠不夠。
鐘薛高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周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之前行業(yè)似乎都在找‘捷徑’。而最近這段時間,當‘捷徑’不好走了,大家又會覺得似乎消費品行業(yè)在走下坡路。一味追求銷量,打折、促銷,找頭部主播,一場直播大幾百萬的收入。但長期看,這對品牌有傷害。”
他還表示,鐘薛高在營銷上的花費較低。
不過,雪糕是純消費屬性,并未像茅臺一般,能在全國都有高端、社交、奢侈品的定位。高價雪糕品牌未來還會存在棘輪效應,在下沉市場往往很難“下沉”,他們的SKU較少,大多在15個左右,甚至10個以下,推新緩慢而價高不減。當下,正在發(fā)力推進線下單獨的冰柜渠道。
在這種情況下,品牌往往會推出不同價位的品牌,通過差異化品牌定位、打法,提升市場滲透率。喜茶就是如此,保持高端線的“喜茶”,開拓中低價位的新品牌“喜小茶”。
然而,鐘薛高并沒有這么做,反而轉頭看向水餃行業(yè),推出高端水餃品牌“理象國”。可見其只想做高端品牌,不想在中低端市場“內卷”。
鐘薛高已走過四個年頭。2021年8月,林盛表示目前鐘薛高線上和線下的銷售占比可達5:5。
今年6月,周兵表示,“鐘薛高整體業(yè)績處于平穩(wěn)增長的狀態(tài)。目前線下已覆蓋全國兩百多個城市近40萬終端,西南地區(qū)1季度已完成去年全年銷售額。”
在爭議中成長的鐘薛高,銷量和渠道能力仍在拓展。鐘薛高賣得貴,一方面,是線上線下渠道混合后,帶來不同消費人群的思辨;另一方面,會“搞事情”的網(wǎng)紅雪糕,值不值這么貴,還將爭論不休。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