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燙在韓國爆火,給火鍋人3點創新靈感
“身價翻番”,麻辣燙爆火韓國
“吹著空調,吃著麻辣燙,以熱制熱,是格外的酣暢淋漓。”
疫情期間餐飲遇冷,但麻辣燙店的數量卻不降反升,幾乎遍布韓國各地。
最近,“麻辣燙爆火韓國”的消息不絕于耳,在各大網站刷屏,央視財經媒體報道,記者到訪的麻辣燙店,從中午開始,就不斷有食客慕名前來,下圖是菜品自選區,可以看到食材應有盡有。
▲圖源于央視財經
韓國最新公布的一份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最近四年間麻辣燙俘獲了眾多年輕人的心,已經反超韓國的傳統小吃炒年糕。
不僅如此,性價比高的中餐簡便食品也在韓國熱銷:食品企業相繼投產真空包裝麻辣燙,兩人食合人民幣40元;家庭簡便食品冷凍速食鍋包肉和辣子雞,每個月售出25萬袋左右。
都知道,麻辣燙起源于中國四川,卻在東北做得風生水起,這次開到韓國的麻辣燙,和國內有哪些異同呢?
1、在國內,麻辣燙的客單價一般集中在20元左右,到了韓國身價翻番,人均價動輒上七八十;
2、韓國人喜歡湯泡飯,國內一般是單吃或者配燴面,麻辣燙給韓國年輕人聚會提供了新的消費場景;
3、韓國人飲食低油低鹽,不喜麻味,另外新鮮食材稀缺,價格昂貴,因此在口味和食材上也略存差異。
南北派系內卷,誰才是王者?
《2022中國火鍋大數據報告》顯示,麻辣燙市場規模連年增長,2021年為1337億元,預計2025年可達1973億元,2020~202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1.5%。如果與火鍋細分品類橫向對比,則僅次于川渝火鍋的市場規模。
準確來說,麻辣燙屬于類火鍋,按照地域劃分,我們暫且把它分為兩大派系——
一種是注重麻醬、可喝湯的北派麻辣燙。代表品牌是楊國福、張亮等。
目前該市場格局基本上呈現出三個陣營:第一個是楊國福、張亮的大牌門店,占全國門店總數的約三十分之一;
第二個是除了“楊張”之外的其他品牌連鎖門店,規模跟“楊張”差距明顯,知名度普遍不高;
第三就是大量小散亂的夫妻老婆店、小型創業店,幾乎占據一半市場。
菜品結構缺乏新意、口味同質化嚴重,是北派麻辣燙的普遍痛點。
一種是突出川味椒麻香的南派麻辣燙。代表品牌是老街秤盤、煮小簍等。
和上述麻辣燙不同,盤盤麻辣燙(起源于四川,故稱南派)并沒有湯汁,更像干拌冒菜或干鍋。
從點餐形式上來說,秤盤麻辣燙中和了串串和火鍋的特色。門店一般都會配備一個串串店常見的冰柜,可選擇的菜品也和火鍋、冒菜、串串相似。
俗話說,一個品類有沒有機會,關鍵要看種子選手多不多。
雖然這兩年也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品牌,但相比北派麻辣燙,南派麻辣燙缺少頭部品牌的榜樣力量,現在更多品牌還是在購買流量,并未真正形成品牌化和規模化。
目前來看,南派麻辣燙的市場份額更高,但北派麻辣燙的發展勢頭更猛,接下來,誰能從拼產品、拼流量的打法,回歸到管理創新上,或許會提前跑出來。
麻辣燙翻紅,給火鍋人的啟示
有人說,麻辣燙通過“火鍋快餐化”前置了消費者的需求,是它迎來爆發的根本原因。
一起來看,麻辣燙的火爆邏輯,給了火鍋人哪些創新靈感?
啟示1:剛需消費、性價比是王道
因菜品豐富,價格便宜,麻辣燙滿足了工作餐的很大需求,這種需求非常高頻和剛需,促進了麻辣燙連鎖品牌的迅速崛起和爆發。
有數據稱,44%的麻辣燙品牌人均都在20-25元,由于起步價低,讓消費降級下的顧客主觀感覺就不貴,且選擇自由,所以更愿意進店。
而火鍋搶占年輕人、輕社交場景,成為低客單主流消費(行業均值67元),所以火鍋老板應該守好年輕人市場,價格還可以更親民,產品豐富,口味刺激,貼近社區,這是火鍋未來的主流趨勢。
這也是為什么連馬路邊邊這種具備社交屬性的品牌在品類上,一開始也掛上了麻辣燙的原因。
啟示2:給前后端減負,小店成趨勢
我們發現,市面上的麻辣燙店多在100平以內,現在很多盤盤麻辣燙多打出不超60平的口號。
相比串串,它少了備餐的壓力,后端產品標準化操作簡單;相比火鍋,前端服務輕,不需要員工送餐,給前后端同時減負了。火鍋也是同樣道理。
當下,現金流的權重也越來越高。花三五十萬開一家大店,成功的概率大概50%,甚至會更低。用同樣的錢去開四五家小店,每家店的成功概率都有50%。
如今的火鍋市場,不少老牌企業感知到了這個風向,紛紛開出副牌,走小店模式,比如魯西肥牛開出200平社區模板牛人李鮮牛肆。當然,目前熱度比較高的地攤火鍋、牛雜煲、烤魚等都是小店居多。
啟示3:品類更細分,模式產品有差異
盤盤麻辣燙的興起,再次說明傳統麻辣燙店已然不能滿足年輕人的需求,主打差異化、細分化的麻辣燙品牌才是趨勢。
好比后起之秀小蠻椒,除了主打產品麻辣燙以外,還上了熱鹵和鍋盔等經典地方小吃,形成三種產品定價結構,即17元吃飽,26元吃好,35元吃嗨的組合。
同樣,覓姐取得今天的成績也跟其模式有關,它起初定位為新餐飲品類運營商,將夫妻老婆店整合成自己品牌,用自己的供應鏈統一運營,每年約平均新增270家門店。
▲覓姐
這對于今天的火鍋也有啟發意義,好比謝謝鍋的復合門店模式、朱光玉的產品創新邏輯、還有很多餐飲人的門店改造計劃,但終究要回歸到效率和管理上。
小結
“變則通”,火鍋門店消費熱度下降,火鍋零售化的熱度卻在上升,火鍋品牌的規模化能力日益增強,火鍋正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自己的火熱狀態。
整個餐飲市場似乎也一樣,任何曾火過的品類,都可以通過創新、整合,重新再做一次。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