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曼老方:雙十一線上天貓增長66% 茵曼依靠品牌力增長
11月20日晚間,匯美集團董事長、茵曼創始人方建華在公眾號發文,根據發文,雙十一茵曼線上天貓增長66%,毛利率同比上升5.9%。
方建華認為,求生欲,是鍛煉更強的品牌生命力,茵曼已經從原來“依靠營銷做業績”,轉變成“依靠品牌力增長”的階段。品牌驅動增長,意味著要更加重視用戶經營,二次復購、價格穩定性,以及我們柔性供應體系、產品研發創新度這些方面。
方建華稱:我不主張大家“做輕”,反而要“做重”,只有“重”你的抗壓能力,抗風險能力,增長周期才能更好延續,更有底氣。
以下為全文內容:
疫情管控前一天,前腳剛出門去上班,后腳家里就傳來被封控的消息;湊巧的是,當天公司園區也收到管控通知。
整個雙十一至今,公司同事一部分居家辦公,一部分搬去了廣州周邊的非疫區。業務老大跟我反饋,他們已經找到的地方,可以集體辦公,還能買菜做飯...
“跟時間賽跑”
同事形容戰疫是“打游擊戰”。
我們直播的同學說,出行自由不自由不重要,能不能搶到在直播間銷售賣貨的“居留權”才是第一位。
像這段時間的廣州疫情,團隊根據每天發布的信息,結合案例是發生在社會面,還是管控區的數據,然后由集團職能部門、業務部門在各種小群大群里面相互研判(組成了一個防疫應對機制工作組)分析后面如何發展,制定應對策略。
具體操作包括,如何辦公協同;直播間該安置到哪里;廣告推廣該做何調整,投放哪些省市;倉儲物流如果出現堵塞,哪家快遞公司可以發,哪些區域能收貨,都做到了心中有數,所以不用我操心。
“求生,是敏捷避險”
老方認為,“避險”是一個團隊的應變能力,是組織體系“敏捷”的體現。
近年來的疫情,很好的檢驗了我們團隊,證明了我們在自轉、應變、自循環的組織力上面經受了考驗,業務目標進度沒有滑坡,雙十一茵曼線上天貓增長了66%,毛利率同比上升 5.9%;員工防疫保障、協同辦公井然有序。
我們戰疫的經驗,其實從20年開始就積累下來。
開始是靠摸索,我大年初四跑到公司組織會議拉通、動員、打氣。重點討論在崗保障,供應鏈貨期、研發進度、物流快遞、售后服務該怎么調配。
打了樣之后,各條線的老大會自己做出預判,后面甚至比我算得還準。
雙十一結束當晚,我發了一個朋友圈:勇往直前的精神,比業績數字更重要!
以前雙十一過得提心吊膽,現在很輕松。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明年計劃目標和未來三年的整個增長路徑和一些大的策略,以及年終的人才盤點等事情上。
我常常跟團隊說,“沒有經歷過大戰役、大危機的不是真正的匯美人。”這十幾天,在公司內部,在微信群,我們有很多動人的畫面:
比如產品設計的同事,為了追產品開發進度,騎著自己的小電驢,直接把面輔料、色卡,拉到同事家里面去開共創會。
大家自發找了臨時空間,把衣服人臺模特搬過去審版和下齊色樣;還有的同事,直接帶著面料跑到設計師家的樓下,就在路邊擺開架勢。。。
不在圈內的人可能不知道,服裝行業做的是“海鮮生意”,一年之中大比例的業績產出在秋冬。所以,但凡不是管制區域且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布料市場都在急著應對客戶的貨期,追著下單、返單。
當然,任何做法都要遵守疫期管理,老方向來不提倡“盲目加單返單”。
“打不死的小強”
對于企業,“頑強”是一種能力,同時也是面對客戶信任的交付。
很多同行和朋友也曾問我,當企業做到一定階段,它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我總結了三點:
被需要、被信任、利于更多人。
這幾年,各個行業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挫折,有的因為疫情,有的因為經營不善。背后其實是檢驗企業的基本盤:產品的創新迭代;即便成本劇增,你的產品品質不下降,你的服務不打折;你的供應商能按合同約定收到貨款。
所以說“患難見真情”,大潮大浪后才知道誰在裸泳。
過去的十幾天,在團隊努力下,我們客服的同事被封控在宿舍,全員在崗、在線;客戶不管是售前還是售后,在線上在電話里能解決疑問,我認為這就給了客戶放心。
記得去年到河南巡店,我們一個店主當時跟我講,如果沒有茵曼模式的優勢、總部快速組織切換到線上銷售,自己可能要徹底失去信心。
當時別人家生意蕭條,她經常跑到店里,打包、發貨,給客戶做售后…晚上開著燈在店鋪里,一天處理幾十個訂單。
“錘煉自己的信心、決心”
當下的企業,“做大”的時代已經過去,“做強”才有更長的生命周期。
我們現在還是很小的一家企業,所以還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強大起來你才可能做正確的選擇。
任正非說,要“把寒氣傳遞到每個人,要活下來”。而我認為,要以熱愛戰勝恐懼。做什么事情熱愛很重要,才能戰勝一切恐懼,保持樂此不疲的狀態。
給別人能量,就是為自己發電。
在大事件面前,每個人其實都很渺小;然而每個人的能量也可以很大--眾志成城--影響很多人。做好自己其實相對容易,影響更多人很難,但一定有人能做到。
求生欲,是錘煉更強品牌生命力
茵曼已經從原來“依靠營銷做業績”,轉變成“依靠品牌力增長”的階段。
每一家企業屬性基因不一樣,增長不一定是必然的。
品牌驅動增長,意味著要更加重視用戶經營,二次復購、價格穩定性,以及我們柔性供應體系、產品研發創新度這些方面。
我不主張大家“做輕”,反而要“做重”,只有“重”你的抗壓能力,抗風險能力,增長周期才能更好延續,更有底氣。
我們最重要的是柔性供應鏈,在江西于都,有一個 14 萬平方的智能制造基地,已經做了3年,現在2000多人,按國際一線品牌的生產制造標準運營。
這幾年,大家陸續看到有很多品牌、設計師品牌被淘汰;原因的關鍵在供應鏈體系管理。他們可能聚焦在一些小工廠,可以保證你的快,但貨期可能無法保證,質量也很難給你保證。
所以說,求生欲是為了更好錘煉團隊、組織體系、產品體系、業務體系的敏捷能力,錘煉更強的品牌生命力。
一、差異化是打贏仗的關鍵實力。
如果你隨波逐流,就會面臨著血淋淋的價格競爭--別人賣159,你賣139。
要想到每一年你的產品質量提升了多少、毛利提升了多少。所以我們不是盲目追求GMV增長,而是要追求高質量增長。
今年很多同行遭遇了業績下滑,增長無力。前幾天跟同行交流,他問我有沒有經歷過業績下滑?當時是怎么度過的?
在我看來,下滑不可怕,關鍵是創始人不能慌,團隊不能慌,要對癥下藥,跟看病一樣。你把問題找對了、想清楚了,最后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茵曼經歷過兩個下行時期:
一個是當時我做外貿,當時發現外貿利潤從十多個點下滑到兩個多點;第二早年快速增長,前幾年經過一段日銷下滑。
有了過去的經歷過后,會讓你更清醒看待 GMV,有一張自己的“體檢表”,究竟是虛胖賺吆喝,還是高質量的增長。
第二個是要復盤,每一個業務線團隊要進行深度的復盤,找到下滑的核心原因。是利潤下滑了,還是GMV或用戶指標下滑。然后集中所有的火力,聚焦到一個問題,一年中聚焦1-3個重點戰略,去攻破它,慢慢形成你的護城河。
二、構建不可復制的競爭力。
我認為做任何東西, 不是差不多就行。
你一定要做到別人做不到,甚至復制都復制不出來。比如我們集團的生活在左做非遺的傳承和研發,李子柒都買了我們十幾萬的東西;還有很多影視劇、明星穿的服裝都是直接買我們的款。
這個品牌到今天七八年,三項評分4.9分,高于同行50%以上,客單價是線上品牌排前列,客戶復購率超過70%。產品大量采用傳統手工藝,手工刺繡成本很昂貴,藍印花布、香云紗等等;用了很多傳統手工藝市場,想仿都仿不到。
所以說,真正好的東西總是相對很少。把產品做好做透,做到別人做不到,你才有可能有競爭力,才有可能有立足之處。
后記:
廣州經歷這十幾天,一切都有條不紊在改善,只是嚴重的區域情況還比較嚴峻。但從另一面看,這里的人其實心態都很平和,該做核酸做核酸,該配合管控,老老實實呆著…
只是在焦急的等待,早一天解封…
送大家一首歌 讓我們共期相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