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這些賽道還香嗎?
來源/36氪
撰文/李栓 李蕊
跌宕起伏的2022年已經畫上句點,馬上舊歷新年也將揭開序幕。2023年將是怎樣的一年?作為一群對商業未來最關切也對趨勢最敏銳的人,投資機構和創業者毫無疑問有著自己的答案。
36氪年度特別策劃「看見未來」,邀請投資機構合伙人和創業公司CEO,聚焦大消費、硬科技、新能源、數字化等關鍵賽道,以獨家專欄的形式,與大家分享他們眼中的未來趨勢,以及在這些趨勢中,個人和企業可以把握住哪些真正的機會。
大消費
近幾年的消費投資,可以用“冰與火之歌”來概括。
潮水退去之后,消費賽道已被資本拋棄?消費股已不值得投資?消費品牌是否已經過剩了?在投出泡泡瑪特、喜茶、元氣森林等頭部品牌的黑蟻資本看來,答案沒有那么悲觀。黑蟻創始合伙人張沛元撰文《「煙火氣」漸濃,2023年消費投資的馬拉松繼續開跑》,將消費投資比作一場耐力賽,漫長的競賽中參賽者的精神狀態會經歷強烈變化。盡管在過去一年有所承壓,長期向好的趨勢卻是不變的。
只是對很多身在其中的人而言,比起一再被強調的長期主義,市場的悲觀情緒顯然留下了更為強烈的印記。也正因此,我們需要一些更具體的機會指南。在黑蟻張沛元的分享中,我們認為最值得留意的是縣域市場的巨大空間。
對此時此刻身在家鄉的36氪讀者而言,對縣域消費者的畫像應該十分熟悉:生活滿意度高,房產擁有率、儲蓄率高;群居的家庭生活為主,與父母同住、接受父母的經濟支持和家務支持非常普遍;消費結構偏剛性,講求精打細算。
黑蟻認為縣域市場的高潛力一部分來自于縣域是我國人口的主要載體,另一部分則源于目前縣域市場的供給質量與效率并不理想。從渠道來看,小型的商業中心開始在縣城出現,這些商業中心會帶來品牌連鎖化的機會,此外細分的、專業化的渠道也在縣域市場萌芽。
說白了,在一二線城市消費者把消費降級當成熱門話題的時候,縣域消費者依舊需要消費升級的體驗。
除了縣域市場的巨大空間之外,體驗型消費和技術在消費領域的應用也是推動消費行業繼續發展的市場變量。更多觀點,歡迎點擊《「煙火氣」漸濃,2023年消費投資的馬拉松繼續開跑》閱讀全文。
硬科技
長時儲能、基因編輯、先進制造等等,這些聽上去離普通人遙遠的硬科技名詞背后,其實是大國博弈、能源革命、糧食危機等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時代命題。也因此,基于動蕩不安的大環境,近幾年硬科技一直是投融資的熱門話題。
可以確定的是,硬科技賽道的整體前景無限,但是細分賽道可能會面臨不同境遇。未來,硬科技投資領域的細分機會在哪里?投資者又該從哪里入手?
線性資本合伙人曾穎哲、董事總經理黃松延在《投融資遇冷、賽道仍火熱,2023年硬科技如何破局?》一文中表示,線性科技主要看好三大硬科技投資領域:1、生命科學。2、能源 。3、先進制造。
但無論是哪一領域,首先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讓科學家轉變思維,成為一名科技企業家。
前沿技術,往往是一個學科方面的研究,它代表著高壁壘、在世界范圍內領先。這些科研的源頭往往在高校。當高校教授、科學家離開過去熟悉的科研環境,進入一個創業的環境中時,需要遵循從「科研」到「產品」,再到「量產」和「市場」這一步一步的發展過程。如何將這個過程串聯起來,這對任何一個創業者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這是個人的轉變,同時也是一個初創企業技術產品化、產品商品化的發展過程。
2023年會發生什么無法預測,但是強技術驅動的公司會走得更遠,這是十分確定的。更多觀點,歡迎點擊《投融資遇冷、賽道仍火熱,2023年硬科技如何破局?》閱讀全文。
新能源
自2020年起,新能源火了三年。“當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沒有買房 ”,經濟學家任澤平更是在2022年公開高呼。
任澤平描繪的是一幅新能源產業前景無限的美好畫卷,但一、二級市場的投資人對新能源的態度可能會更加冷靜。
過去十年,他們見證過非常多行業周期。在起伏的周期里,泡沫的產生,往往伴隨著大量外行進入創業、大量資本攢局出現、大量媒體聳動標題涌現等。尤其對于光伏與鋰電行業來說,這更不是第一次經歷周期變化。
當前,新能源產業處在新一輪周期的什么階段?創業者應該如何布局?泰合資本管理合伙人蔣科在《周期更迭,新能源投資如何穿越迷霧?》一文中指出,行業的新一輪景氣周期或許正在接近頂部。
對于新能源行業的未來,機會將由“變”與“不變”構成——“變”的是技術路線,“不變”的是商業模型。變與不變的結合,產生了不同的機會組合,以及對應的價值體系。
技術層面,出于商業價值的差異化戰略和出于安全價值的國產替代主題,是可以捕捉的價值來源。此外,產業鏈的持續迭代帶來了“增量”機會,而抓住有限的技術領先時間窗口,平衡新技術和現有產業鏈的耦合、尋找“拐點”成為了價值的最主要來源。商業模式層面,可簡化為“總成本領先”和“差異化”兩類。
將技術模型和商業模式兩種要素進行組合,不同的象限會涌現不同的機會。
一項表面上充滿前景的技術,如何將其在量產中突破同時實現有效性、一致性、經濟性的“不可能三角”,是今天新能源創業領域的勝負手。更多觀點,歡迎點擊《 周期更迭,新能源投資如何穿越迷霧?》全文閱讀。
數字化
過去三年,線上辦公、視頻會議等成為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部分。數字化轉型,也成為了企業的“必修課”。
如果回顧一下過去三次數字化浪潮的話,第一波是伴隨個人電腦而崛起,以無紙化和自動化為主要特征。第二波以電子商務、社交網絡為主要特征,這個階段不再是原封不動把線下搬到線上,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重構了流程和作業方式。
今天,我們正身處的第三次大規模的數字化浪潮,不是某一個核心技術的代際升級,而是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大爆炸的聚合性沖擊。它跟以往兩次的本質區別是,數據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新的生產要素。
衛瓴科技創始人兼CEO楊炯緯在《企業「降本增效」,不只裁員一條路可選》一文中寫道,數字化轉型終究是一件兇多吉少的事情,面對至少10倍速的變化,大部分企業更大的可能是消失在歷史的浪潮里,大部分企業也注定是成不了數智化企業的。且不說當創新者,企業即便想當好一位合格的模仿者,也是件很有挑戰的事。畢竟,跟錯了風同樣是個悲傷的故事。
論及未來的風口,楊炯緯給出了三個預判:1、“網絡協同”和“數據智能”將帶來巨大的供給側改革。2、“XAAS”將變成一種廣泛扎根的商業范式。3、數據共享將催生新的生產關系、組織形態。
更多觀點,歡迎點擊《企業「降本增效」,不只裁員一條路可選》全文閱讀。
回望過去三年,是充滿變化的三年,也是機遇與風險并存的三年,新冠疫情、俄烏沖突、全球通脹飆升、美聯儲暴力加息等等的輪番上演,讓我們見證了太多的歷史。盡管,對很多人來說,很多事情并不想見證。
而身處歷史之中,誠如泰合蔣科所說:“在巨大的機會面前,我們往往低估變化,認為音樂永遠不會停下,沉湎于‘過去的成功可以不斷被復制’的幻象;而在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時,我們又容易忽視不變的規律,迷失在不可捉摸的短期風險恐懼中。”
投資和創業,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正如一場接力賽,暫時的勝利或失敗并不代表終局。新的一年,愿各位創投人繼續享受奔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