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急與Temu脫鉤,拼多多怕啥
來源/壹覽商業
作者/成如夢
正值海外攻城略地之際,拼多多卻在忙著與Temu做分割。
近日,據雷鋒網報道,拼多多的組織架構正在發生調整,除廣州與商品、商家有關的B端團隊,其余團隊都在做IM區隔;其中也包括Temu的部分團隊。2023年1月拼多多高層就討論過此事,不過當下公司高層希望團隊用最快的速度落地。夸張的說法是,上海各團隊要在幾天內完成與拼多多的數據隔離。目前拼多多有專門的團隊在忙于此事。
公眾號大廠青年也于近期爆料,拼多多正在和Temu做拆分,拆分事項由拼多多核心高管顧娉娉(花名阿布)負責,目前已經有部分員工在knock里搜不到了,不過現階段還只是外殼拆分,人力還是靠拼多多輸送。
對此,拼多多方面暫無任何公開回應。
隨后壹覽商業也從多個信源處證實,拼多多正在與Temu做拆分。
Temu于2022年9月在美國上線。隨著拼多多國內用戶增長逼近天花板,跨境電商業務逐漸成為拼多多新的戰略重心,被拼多多寄予厚望。據公開資料顯示,負責Temu業務的是拼多多COO兼此前多多買菜負責人顧娉娉(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拆分業務也是由她負責)。
同時,Temu很多崗位用的也是多多買菜原班人馬,此前曾經負責多多買菜多個省區的一級主管趙佳臻(花名:冬棗)和葡萄(花名)被派往Temu,參與出海首站——美國市場的招商工作。拼多多主站增長負責人吳垚(花名:櫻木)帶隊Temu的廣告投放推廣,供應鏈負責人劉鑫琦(花名:子城)同時也負責拼多多主站和多多買菜的供應鏈。
不僅如此,拼多多內部還定向鼓勵多多買菜的省區負責人報名參與Temu的籌備,這也與多多買菜版圖的開拓如出一轍,以一批擁有“戰績”、能力在內部得到驗證的人才組成新的團隊,在新的戰場復制粘貼成熟的運營經驗,而不是從外部吸納經驗豐富的人才。
Temu也不負重望,在美國上線之后,迅速登上了美國 iOS APP Store 的第一名。
此后Temu的日均下載量更是節節攀升,并于去年12月29日登錄Google play 免費應用第一名。
今年1月,Temu 再次登上美國 iOS APP Store 榜首,并且長期保持第一名的位置。
據 Sensor Tower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Temu 已經擁有超過 5000 萬注冊用戶和 2000 萬活躍用戶,每月的成交額達到了 10 億美元,成交額已經超過了老牌快時尚品牌 Shein。
與此同時Temu也在加快全球擴張步伐,2月中旬進駐加拿大,3月進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市場,并將于3月25日進入英國市場,歐洲大陸市場也在Temu的規劃之中,或將在今年上半年上線。
在團隊方面,Temu團隊的規模,已經由2023年1月份的1200人增長至大約1500人;其中技術團隊大約400人。
根據數據分析公司YipitData的統計,近5個月來,Temu月度GMV(商品交易總額)逐月上升,在今年1月,其GMV已達1.9億美元。據相關消息顯示,Temu 2023年的GMV目標為30億美金。
但同時,一些新的問題隨之而來。
拼多多的工作強度高幾乎成為業內共識,在海外大殺四方的Temu更是如此。一位接近 Temu的人士告訴壹覽商業,正在開拓中的Temu員工工作強度比拼多多本部更大,一天工作時長在12小時以上很常見。
該人士還表示,拼多多在工作強度上甚至有點本土歧視,同一個工區,中國員工的工作強度9-10-6(早上9點上班晚上10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而外國員工的強度卻是11-8-5(早上11點上班晚上8點下班,一周工作5天),這也引起了不少中國員工的不滿。
除此之外,有不少人都對國外對待Temu的態度產生了擔憂。早在去年11月,就有相關人士發出疑問,Temu成功之后,會不會被美國以國家安全、數據安全為由禁止運營。今年以來,也有不少人在社交網站發出了相同的疑問。畢竟已經有字節跳動與TikTok的案例在前。
一位資深互聯網觀察者告訴壹覽商業,每個國家和地方的合規性政策不同,要想全球化,Temu也需要進行本地化運作,進行合規性處理,這應該也是導致拼多多與Temu拆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AI運營專家駱建華也告訴壹覽商業,拼多多要把Temu分割出去,更多的是站在資本的角度上來考量,一方面,如果不拆分,拼多多的核心資源方面將受到來自Temu的博弈與爭奪,拆分出去的temu不但利好內部管理,而且面對當下中美等不確定的經商環境,還會利好面對境外市場的法律、政治因素等;
另一方面,從短期來看,雖然不利于拼多多的股價,但只要拼多多做好Temu控股權的比例,隨著Temu在境外市場份額逐步增大,也可朝著獨立上市的目標發展,從長期來看,將會利好拼多多的股價。所以,從深層次的原因來分析看,拼多多可能拆分Temu的原動力,是來自追逐長遠的資本利益,當然這本身也符合正常的商業邏輯。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也向壹覽商業表示,一般而言,分拆相關業務板塊或者下屬子公司,是為了促進該業務板塊的獨立發展,或者為了讓其上市融資而反過來推動自身市值和流動性的提升,而如果為了避免相關下屬業務公司或者業務板塊風險的話,則原始權益人也會將該業務獨立注冊、分拆,甚至退出實際控制人。
在柏文喜看來,拼多多把Temu拆分出去,為了防止海外政策、合規等因素影響Temu業務的正常進行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拼多多退出其實際控制人則這一猜測可以得到印證,否則就僅僅是為了讓其獨立發展和有利于其融資而已。
除此之外,柏文喜也告訴壹覽商業,拆分出去的話,如果拼多多依然保持實際控制權,則在促進其獨立發展和持續融資的基礎上,也會給拼多多的業務和業績拼圖帶來更快的增長,尤其是如果能夠獨立上市的話則對拼多多的市值和股價貢獻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Temu也正在積極拓寬市場,完成其全球化的進程。
最初,Temu在北美市場就是靠著與國內“砍一刀”相似的“Referral Bonus(推介獎勵)拉新。如果邀請一位新用戶注冊,邀請人與被邀請人都將得到六折優惠;邀請兩位好友注冊Temu,就可以免費獲得按摩儀器、洗衣機、投影儀、耳機、無人機等物品;如果成功邀請五位好友下載并完成注冊,那么可以直接領取20美元。
對于新注冊的用戶,Temu也十分慷慨。新用戶將獲得三張七折券,同時享受全場包郵服務,還有1美分領取商品的機會。據36氪報道,9 月Temu的投放預算達到了10億元人民幣,未來一年這項預算會超過70億元,主要用于公域流量獲客以及內容型投放(比如和KOL合作等),但具體投入將視市場情況而定。作為對比,2022上半年拼多多的營銷費用超220億元。
從目前來看,Temu拉新的效果是成功的。根據Sensor Tower數據,截至今年2月23日,Temu屢屢登頂美國應用商店榜首,總計下載量4000多萬,躋身增長榜第2名。今年3月,Temu已擁有超過5000萬注冊用戶和2000萬活躍用戶。
這也向我們證明拼多多的模式是可復制的,照搬拼多多國內的模式起來的Temu也有望成為海外版拼多多。
在物流這一塊,Temu與拼多多也十分相似。拼多多早期使用的是第三方物流,以輕資產運營。直至拼多多壯大,拼多多才將極兔攬于懷中,開始自建物流。
目前Temu也并未在海外建倉,現階段仍然采用的是依靠專線運輸服務或與國際物流商合作的跨境直郵模式,由國內倉發往海外。這同時也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支出,配送時長也因此延長,一般為一周起步,平均配送時長在一周至兩周之間。
整體看來,Temu仍處于起步階段,尚不具備成熟的電商基礎設施,考慮到營銷推廣成本,吸引用戶迅速增長的只有“低價”。而Temu是由平臺統一定價,單價壓得很低,也讓商家很難賺到錢。一位跨境電商人士表示,自己身邊的十幾個同行都在通過初步審核后停了下來,因為在壓價情況下完全看不到賺錢的可能性。Temu不適合中小賣家入場,賣家需要頂著一定的資金壓力,而且不可能馬上就賺到錢。
與拼多多相似的模式讓Temu迅速發展,但這一定程度上也讓Temu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這些為了拉新的壓價行為,同時被商家所詬病。
在壹覽商業看來,未來Temu要想成為國際版拼多多,后期自然也需要自建物流,持續投入,這勢必也會讓Temu處于長期虧損之中,而Temu的極致低價很可能和國內一樣催生出部分假貨、劣貨。而無論是虧損,還是平臺上的假貨、劣貨最終都會波及到拼多多,嚴重時還會影響到拼多多的股價。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3月,由12位美國參議員提出的RESTRICT(限制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安全威脅的出現)法案,里面提到要求美國商務部部長調查來自中國等國家的App等產品。除了TikTok之外,此次Temu也在重點審查的名單內。
顯然,上面的疑問變成了現實,壹覽商業認為這將加速拼多多與Temu的拆分速度。但拆分后的Temu如果還延續拼多多在國內走的路,恐怕不太容易。
參考資料:
《海外版拼多多成北美新寵,最低1美分買,和亞馬遜正面剛 》中國企業新聞觀察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