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味食品也入局,川調企業為什么爭相賣預制菜?
來源/預制菜洞察
撰稿/周里希
近日,天味食品發布的2022年財報顯示,2023年,天味將以團餐特渠作為切入口,試水預制菜業務。天味方面表示,基于以往的經驗及對行業的洞察,將在做好復合調味料主業發展的同時,確定預制菜為公司未來增長的第二曲線。
細分行業巨頭的一舉一動總能引發人們關注,更何況其目標市場是近年大熱的預制菜。
近幾年,隨著川菜走向大江南北,預制的川菜也越來越多,酸菜魚、毛血旺、口水雞、夫妻肺片等許多經典川味菜品都可以預制化。
而除天味食品外,還有一批四川調味品企業不斷加碼預制菜市場。在這個火熱的賽道中,“川軍”悄然集結。
01
川調企業,“不務正業”?
天味成立于2007年,主營川味復合調味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它憑借火鍋底料在2019年成為A股“火鍋底料第一股”,截至4月13日收盤,其市值約173.5億元。不久前,天味參股了北京千喜鶴與上海麥金地集團兩家團餐企業,被部分業內人士視為其正式進軍預制菜市場的第一步。
而天味的動作,只是川調企業集體進軍預制菜的縮影。
近年來,無論是餐飲企業、餐飲供應鏈企業還是資本市場,都對預制菜市場的成長性抱有較大期待。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在2044至3066億元之間,按未來行業有望實現每年20%的復合增長速度估算,未來6-7年,預制菜行業有望成為萬億規模的大市場。
眼下,布局預制菜的四川調味品企業已不在少數,天味食品的老對手頤海國際(以下簡稱“頤海”)正是其中一員。
頤海作為海底撈旗下的獨家底料供應商,已成立海底撈調味料、筷手小廚、哇哦、悅頤海四個子品牌。其中,海底撈調味料推出了方便速食產品,筷手小廚和悅頤海的產品品類則囊括了半成品。
據頤海2022中期報告顯示,其方便速食產品的營收由2021年上半年的7.49億元增至2022年上半年的8.97億元,增幅達到19.9%;該業務在總營收的占比也有所提高,占2022年上半年總收入的33.4%,而去年同期僅為28.5%。
正在沖擊深主板的幺麻子食品(以下簡稱“幺麻子”)也是“不務正業”的川調企業代表之一。創立之初,幺麻子只是一家藤椒油企業,而今,其產品矩陣已經覆蓋了調味油、復合調味料、蔬菜制品、休閑食品四個主要系列。
其最新的招股書顯示,幺麻子仍以藤椒油為主要營收來源,但近年來,該公司其他幾方面產品的收益同樣有所增長。早在2013年時,幺麻子就推出了休閑肉制品缽缽雞,2016年則又推出了清水雅筍等地方特產食品。
背靠新希望的川娃子食品(以下簡稱“川娃子”)也在攪動預制菜市場。這家成立于2008年的四川調味料企業,同樣在加碼預制菜。
目前,川娃子已研發出冷吃兔、冷吃雞丁、毛血旺、水煮魚片等特色風味產品,以及自熱米飯、自熱火鍋等方便速食。為了迎合下游連鎖餐飲企業客戶需要,川娃子正在通過在原料成本、產品研發等方面積累的經驗,打造安全高效“中央廚房”。
此外,包括味滋美、飯掃光等企業同樣希望借助預制菜擴大規模。令人“成癮”的味型,讓川菜擁有了廣泛的消費群體基礎,隨著預制食品的流行,銷售預制菜及其相關產品正成為越來越多川調企業的重要增長曲線。
02
殊途同歸,原因何在?
從上述企業的發展路徑中,人們不難發現:在產品多元化的道路上,不少川調企業步調較為一致,即從研發復合調味品或火鍋底料起家,到推出預制菜、零食、方便速食等周邊食品。
為何在做預制菜這件事上,川調企業們總是不謀而合?
在預制菜洞察看來,這與近年來川味預制菜的火熱有關。自2020年始,預制菜的“波及面”從后端生產商到前端餐企,各類預制菜產品如雨后春筍般來到消費者面前。其中,又以預制川菜更受歡迎。有調研數據顯示,全國預制菜產品川式風味占到5成以上,超過7成消費者喜愛預制川菜。
更關鍵的因素是,從整體來看,所有入局預制菜的企業,都要面臨研發成本高昂、口味還原難度大、生產不易標準化等難題,但這些難題反而突出了川調企業做預制菜本就具備的競爭優勢。
比如,研發實力強就是川調企業競爭力之一。長年累月積累的調味料加工功底,讓川調企業對預制川菜風味的把控游刃有余,它們生產的預制菜品往往口味還原度較高。
新雅軒公司副總裁鄭天利在接受四川當地媒體采訪時曾表示:“自2010年成立以來,公司一直做的是各類調味品生產,也逐漸有了自己的研發團隊,不同菜品需要不同的辣度、麻度,都能通過研發團隊能夠實現數據化把控。進軍預制菜,我們的優勢之一就是熟悉川菜的各種風味。”
據悉,新雅軒食品2020年才拓展了預制菜生產線,但2021年時,該公司的預制菜業務營收就達到5億元,其生產的預制菜產品銷往了全國各地。
圖片來源:飯掃光官網
四川飯掃光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銀江也持相似觀點。在其看來,飯掃光在調味油、豆瓣、復合調味料等領域擁有實力較強的研發團隊和先進的技術設備,讓公司更容易從預制菜賽道中脫穎而出。“川菜以調味料見長,這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對預制菜口味進行把控,將口感色香味進行了還原。”
而在生產環節,川調企業大多早已搭建了標準化生產方式,覆蓋了預選、調制、成型、包裝、速凍等多個加工環節。標準化車間內生產出來的預制菜品,更是經過了多重檢測。
03
難點重重,前景幾何?
然而,盡管具備了各種天然的競爭優勢,但商機并非觸手可及,川調企業的預制菜似乎距離進入千家萬戶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先從C端市場來看,一位長期觀察預制菜行業的業內人士表示:“預制菜一頭連著種植業、養殖業,另一頭連著餐飲業和居民消費,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典型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而與競爭對手相比,川調企業顯然更貼近上游端,距消費者較遠。”
在預制菜的C端市場中,主流玩家可分為連鎖餐企、食品企業、生鮮電商以及專門的預制菜企業等。它們各有特點:做預制菜的餐飲企業具備線下門店,也有一定品牌影響力,如廣州酒家、陶陶居,但相對受區域限制;生鮮電商自身具備更強的流量優勢和數字化能力,其主打的預制菜卻絕大多數來自代工廠,產品口味則相對一般,如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平臺。
“目前預制菜的C端市場還是以流量為驅動的預制菜品牌為主,它們更容易做起銷量。”上述人士補充。
然而“做流量”這件事,恰好是四川傳統企業所不擅長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人知道汪小菲,也通過直播、短視頻渠道知道了麻六記酸辣粉,但不知道它背后的阿寬食品,盡管阿寬食品已經在沖刺IPO了。”
在其看來,阿寬食品已經是四川食品企業中的佼佼者,通過自有產品和代工闖出了一片天地。但更多品牌力不強的川調企業為了迅速打開局面,自有產品往往較少,而是去生產料包或部分菜品,為預制菜頭部品牌代工——這很難幫助其打開C端市場。
預制菜洞察發現,預制菜行業中鮮有“產品力”和“渠道力”兩手都硬的品牌,川調企業往往難以將流量掌握在自己手中——有的川調企業手中可能有成百上千家經銷商,但卻沒有任何直面消費者的渠道。
眼下,部分川調企業雖然已經開始嘗試做直播和短視頻打開銷路,但成效還有待觀察。其中一大難點在于,預制菜在消費者心中仍有成見,公眾對預制菜產品缺乏一定的信任度。
至于B端市場,競爭同樣激烈。盡管這部分市場需求十分龐大,更多餐飲企業卻會選擇實力更強的供應鏈企業或食品企業,例如蜀海。雖然蜀海沒有主打某一款預制菜產品,但其按需求進行產品開發,采用OEM的方式進行供給,反而在餐飲端客戶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