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喬氏“賣身”Aldi,解讀企業的轉讓并購
來源/CCFA
作者/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 裴亮
出讓企業的股權和所有權,對創始人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這種事情經常發生,特別是在企業經營遇到困難或者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零售行業的企業家們也常常面臨這樣的機會和選擇。
喬氏公司(Trader Joe's,有人戲謔地稱呼這家超市“缺德舅”)是中國超市同行非常喜歡,也在學習模仿的一家美國超市。今天,我們講講40多年前美國喬氏超市創始人把公司賣給Aldi的故事,其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啟發的。
喬氏出售自己的超市時,公司正面臨一些法律上的未決風險,這些風險有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喬氏的出售,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風險管理,而不是創始人想變現或退出。當時美國卡特政府的經濟政策,特別是嚴苛的稅收政策,對喬氏超市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喬氏超市的創始人喬-庫倫貝在他的著作中,講到當時面臨的情景,引用了一段擬人化的發問:
“你是在說‘風險管理’嗎?風險管理問道。”
“如果我說是,那會是什么風險?如果我說不是,那會有什么風險?”
當時,德國Aldi折扣連鎖店的阿爾布萊希特兄弟已經分家,哥哥掌管南Aldi,弟弟負責北Aldi。南Aldi在70年代中期通過收購一家本地超市進入美國市場,弟弟步哥哥后塵,也準備以同樣的方式進軍美國,他們看上了喬氏超市。
面對Aldi的收購邀約,喬氏有兩個選擇:
如果我說”不是”(不賣),公司及創始人有可能遭遇的風險包括:一、由于卡特政府“令人憎恨”的夫妻間死亡稅,如果自己亡故,遺孀需要繳納的稅費會令公司破產;二、政府打算在1980年終止資產所得稅的優惠,把資產所得的稅率由33%提高到73%(所以喬氏在1979年就把公司賣掉了);三、公司即將因無法獲得附加稅減免而損失10萬美元;四、康德拉季耶夫(經濟學家)周期波動理論預測,1985年,經濟將進入新一輪的危機與蕭條,超市經營會更困難; 五、出售企業的稅后結余足夠讓自己和家人無經濟之虞(不賣的話,這個好處就沒有了)。
如果我說”是”(賣掉),用創始人自己的話來說,最大的風險是自己會失去一個參悟世界的窗口(因為通過公司,自己可以保持與世界的互通),出售公司會令自己成為出賣自己影子的人。喬-庫倫貝承認,這已然成為事實,也是賣掉公司必然付出的代價。對于另一個風險,即有可能失去更多的財富(如果公司不斷發展,創造的財富可能比賣掉要多得多),喬-庫倫貝認為,Aldi給到公司和創始人的錢“剛剛好”。關于財富的多寡,亞里士多德曾經提出過一個“黃金分割點”,并非多多益善。喬氏信奉中庸之道(在古希臘哲學稱之為Sophrosyne,一個希臘詞匯),這其中包含了“節制、謙遜、謹慎、純潔、得體、自控”等含義。他說,自己只是把“影子”賣給了西奧-阿爾布萊希特(北Aldi的老板)。
以上關于風險管理與賣掉公司的論述,是企業家在打算出讓企業時需要認真思考的一些維度和視角。居安思危,是管理企業風險的核心。出售企業,應順應中庸之道,樹立理性的財富觀,同時不放棄對世界的繼續探究。
喬氏超市“賣身”Aldi,還有幾個特點,也耐人尋味:
當時,喬氏提出了“一頁紙合同”的要求,把交易簡單化,喬氏一直堅持這個立場,并征得了對方的同意。交易在1979年完成,喬-庫倫貝說,他沒有把公司賣給德國公司,只是把股權交給了西奧-阿爾布萊希特為兩個兒子設立的家族基金。阿氏沒有給喬氏超市直接投一分錢,也不參與分紅。喬氏被收購后,繼續獨立經營,不和Aldi做聯合采購之類的事。
之前,喬氏曾經拒絕了兩家美國同行的收購邀約,選擇德國而非美國同行的原因是,喬-庫倫貝擔心被美國公司收購后,喬氏會成為母公司的提款機,進而把公司、員工置于險地。選擇Aldi,是因為喬氏認為阿爾布萊希特和自己一樣,屬于財務保守型企業家,他們是為現金而不是不動產去經營生意。另外,他認為與美國公司相比,歐洲企業更傾向于持有一家公司,而不是把公司賣來賣去。
喬氏超市的出讓過程對顧客和供應商都是透明的,而且并購之后,公司依然保持原貌,唯一的變化是喬氏超市原來的8個公司進行了合并,不然喬氏超市就享受不到附加稅減免政策了。
聯商網隆重推出《美國喬氏超市:坪效之王是如何煉成的》。本資料冊由聯商網董事長龐小偉和“自有品牌”公眾號主編楊小華聯合編譯,介紹了美國超市業的坪效之王“喬氏超市(Trader Joe’s)”的傳奇故事、管理思想和經營實踐。是業內目前關于喬氏超市最新、最為詳盡全面的研究資料,已在聯商書城獨家上架!
保存圖片微信掃碼購書↓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