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美團們,花大代價“回暖”
來源/斑馬消費
作者/任建新
近日,互聯網行業,冰火兩重天。
隨著各大互聯網巨頭2023年一季報的披露,捷報頻傳。5月26日晚間,拼多多發布2023年Q1業績,收入376.37億元,同比增長58.2%,而市場預期為319.81億元。業績發布后,公司單日股價大漲18.99%。
在此之前,各大主流互聯網巨頭們紛紛交出了2023年一季度成績單:騰訊控股重回高速增長;阿里巴巴扭虧、大賺235.16億元;京東、美團扭虧為盈;快手難能可貴地保持了整體增長,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
然而,陽光背后,陰影猶在。
各大行業面臨“存量時代”,互聯網巨頭們春江水暖鴨先知,最先感知到危機。騰訊控股和拼多多,確實靠著海外市場重新尋回了增長動力。但是,阿里巴巴、京東、美團們,為了提升業績表現,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以增長換盈利,對生態鏈內的合作伙伴進行壓榨,甚至是對內部人下手,把裁員說成是優化,以及“畢業”和“向社會輸送人才”。
所以,阿里巴巴、京東、美團等,財報披露后,不僅沒有迎來掌聲,反而一片冷清,陰跌數日。
當大家以為互聯網巨頭們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此前一直卯著一股勁準備重回王座的阿里巴巴,也曝出了各大業務線優化人員的傳言。
此時此刻,到底是黎明前的黑暗,還是那漫長的鈍刀割肉的中局?
難增長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網民數量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5.6%,增長的空間越來越小。
互聯網存量時代的危機,陸續在各行各業上演。電商平臺活躍用戶此消彼長,短視頻用戶早就不夠分了,連游戲行業的用戶紅利期也徹底結束——2022年,中國市場游戲玩家總量由上年6.66億的峰值回落至6.64億。
無論是BAT,還是新一代王者TMD或TMP,都曾在這場全行業的危機中感受過增長瓶頸。但是,短暫的調整之后,騰訊控股(00700.HK)和拼多多,率先找到了新的增長動力。
以《PUBG
MOBILE》(絕地求生:刺激戰場)為首的海外市場游戲業務,成為騰訊控股各大增長極中,最亮眼的存在。
這幾年,中國游戲行業在海外市場逆勢增長。網易(09999.HK)如果不是游戲業務強勁,在內有云音樂和有道拖累、外有暴雪背刺的處境中,可能撐不起如今的基本盤。
拼多多的表現,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Temu在北美市場的走紅,肯定會拉動公司的業務增長,但大家沒想到的是,居然漲了這么多。
另外那些沒有新故事的互聯網巨頭,大多數情況下只能通過削減營銷費用的方式來提升業績,阿里巴巴、京東、快手(01024.HK),莫不如是。
一方面,互聯網狂飆突進時代,以用戶增長為核心的故事無法繼續,市場要求它們以更加務實的態度來審視公司業務。
另一方面,互聯網增量用戶有限,燒錢也不靈了。拼多多用戶量超越阿里巴巴(09988.HK)和京東之后,后兩者打了幾針雞血,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突出。
這導致的結果是,用戶增速下滑、或者是直接負增長,公司收入增速也開始大幅下滑。
于是,京東和阿里巴巴在用戶增長數據不佳的背景下,漸進式地取消了用戶數據披露。美團2022年Q4首次出現用戶量同比下滑之后,2023年一季報也不再披露用戶數據。
增長期拼命搖旗吶喊,表現不好的時候就盡量藏著掖著,市場的知情權何在?
2023年Q1,阿里巴巴收入增速僅為2%,京東1.4%,美團收入增速21.4%——也是遠低于此前的水平。
劉強東已經對京東這幾個季度的表現,做出了反饋。財報發布當日,出任CEO僅1年的徐雷“退休”,原CFO許冉接任。
平臺壓榨
當用戶增長無法繼續,首要措施便是通過提升服務能力,豐富業務價值。
客觀來說,這幾年,各大互聯網巨頭都有進步。比如京東(09618.HK)和天貓的高階品牌化;美團開辟的新場景,如下午茶和宵夜,可以大幅提升用戶的消費頻次。
但是,這些業務技巧上的提升,在存量時代的行業大勢面前,還是有點力不從心。
于是,互聯網平臺們便只能借助自身在行業內的強勢地位,擠出業績增量。最簡單粗暴的模式,就是滴滴、貨拉拉、快狗打車常用的提高抽傭率。
美團(03690.HK)與之類似,只不過做得更隱秘一點。
因為對商家和外賣小哥的強勢,美團曾廣受質疑;2021年遭遇反壟斷調查并被處以巨額罰款,也與此相關。
后來,王興公開承諾,將繼續扶持商家,并照顧好外賣小哥。可從美團核心本地商業板塊不斷提升的盈利能力來看,這一點,做得并不突出。
2022年,美團即時配送交易筆數176.702億,同比增長14.0%;公司配送服務產生的收入700.64億元,同比增長了22.7%;同期,配送相關成本(主要為騎手成本)801.90億元,同比增長僅11.3%。
這意味著,商家們付出的單筆配送金額在增加,而騎手獲得的單筆配送費用,在減少。
2023年Q1,這一趨勢繼續:實時配送交易筆數同比增長14.9%,配送服務收入同比增長了18.8%;配送成本數據,則并未披露。
同期,美團核心本地商業的經營利潤率從2022年同期的13.8%增長至22.0%,你覺得增量來自哪里?
人員優化
互聯網作為智力密集型行業,最大的成本,除了銷售及營銷費用,便是人力成本。
一向以高薪著稱的騰訊,每到發布財報時,都會因為“人均月薪XX萬元”而登上熱搜。
最近幾年,存量時代、互聯網監管等原因之下,大廠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傳出裁員的消息——如果哪家沒有裁員的“傳言”,只能說明這家公司不夠知名。
圍繞裁員這個社會化的議題,各種雜音交織,還演變出了“員工畢業”、“向社會輸送優秀人才”這種“虎狼之詞”。
無論當事企業如何否認,其實,這些傳言到最后幾乎都成了既定事實。而且,從后續幾個季度的業績來看,這一舉措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
2023年3月底,騰訊控股員工總數為106221人,較上年同期減少了9992人,一個季度就為公司省下了20億元薪酬成本。
大部分互聯網巨頭,紛紛選擇在人員非正常變動時取消披露雇員人數,具體減員和影響公司開支的情況,外界不得而知。被裁員工的吐槽,往往只能在社交網絡上引發小范圍共鳴。
最“老實”的當屬嗶哩嗶哩-W,其在2022年Q4財報中明確表示,終止若干游戲項目造成4.167億元開支,優化相關人員產生遣散費2.517億元。
只是不知道,幾天之后B站公布最新業績時,還會不會繼續詳細披露相關情況,充當那個揭穿“皇帝的新衣”的小男孩。
在此次曝出人員優化的消息前,阿里巴巴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減員現象。截至2023年3月31日,其員工數量235216人,較2022年底的239740人,減少超過4500人。
其實,梳理一下阿里近期的業績表現,傳言也算是空穴來風。網傳的重點優化板塊,正是近期業績表現不佳的淘寶天貓和阿里云,以及一直拖集團后腿的本地生活和大文娛。
為了重新激活增長,阿里巴巴的內部調整已經開始,阿里云分拆、國際商業尋求融資、菜鳥探索上市流程、盒馬實施上市計劃;最近,旗下淘菜菜和淘鮮達合并,更名為“淘寶買菜”……調整與優化,往往又是相伴而行。
大廠們的一粒塵,落到個人頭上,那就是一座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