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行業下半年的關鍵詞:認知、心態、效能、價值
出品/聯商VIP專享頻道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劉國正
2023年上半年已經過去,近期和行業內外的朋友交流時,聽到最多的聲音就是“難”,比如:形勢不好,難過,不好過,想了很多辦法做了很多工作但收效甚微等等。外部的大環境放在這里,行業、企業的現狀也在這里,還是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多想想,多探討。
在這里我也結合上半年的體驗和思考,有側重點地分享幾點個人針對下半年如何應對的看法,僅供參考。
一、認知:
正確的認知是一切的基礎
個人建議這件事情是需要大家要首先重點思考的,不僅僅是下半年,因為這是一件從大的戰略到小的細節,都需要去思考、規劃、實施的關鍵事項。
正確的認知是一切的基礎,正確認知也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大部分無法形成正確認知的原因在于自己內心的自然或不自然的拒絕。就像我們平時說到的:面對錯誤時,有的人知錯、認錯、改錯,有的人知錯,不認錯、改錯,還有的人知錯,認錯,不改錯,當然還有人不知錯,不認錯,也不改錯。這是對于為什么簡單的正確的認知,卻還要有爭議的一個生活化的詮釋。
對于同一項工作,同一件事情,正確的認識不是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只要適合自己,適合現階段的自身企業就可以。
就像我們零售企業都要做的核心事項:商品、服務。比如我們怎么做好商品?其實很簡單,我們清楚顧客需要、喜歡什么不難,按照這個,選擇品質好的商品,價格合適,把商品的優點傳遞給顧客就可以了。但如果在這個工作上我們添加了很多零售邏輯之外的因素,包括各種利益、各種關系、各種私人想法,把不合乎邏輯的商品引進來,然后我們再花大的精力、人力、物力,學習各種方法、技術等等,去做商品管理,優化提升,這難道不是本末倒置嗎?我們先調一下邏輯,調一下精力分配,把做后面這些工作的時間放在前面,放在第一個環節,后面的一切都很簡單輕松了(當然這不是告訴大家不用去做商品管理,優化提升)。
再說服務,我看到不少企業的服務標準、方法,非常細,這個沒有錯,但最基本的一個認知——我們每個人既是經營者,又是消費者,大家都先想好一個問題:怎么服務好自己?比如遇到價格有問題了,買的東西不合適了,如果是自己買的會怎么處理?
以上,是認知的第一個階段,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在提升個人認知能力的基礎上,打造企業認知體系。
我們很多零售企業的企業文化、規范、流程、制度等都比較健全,也在持續升級、優化,但交流中,提到認知體系的相對較少。面對目前和未來幾年大的社會、經濟環境,我覺得2023年下半年,需要大家去思考的是,如何打造適合自己企業的認知體系,如何讓企業的員工或者大部分員工能認可并實踐我們的企業認知體系,當然這前提需要回歸到第一個階段。
我們給出的首先是正確的認知,然后整個認知體系可以是以“生活”為根本,至少是以“有提升的生活”為根本,能以大家這些年經常提到的“美好的生活”為本來設計更好,而不能僅僅以利潤、利益來規劃企業的認知體系,利潤無法通過認知體系設計出來,但一定是認知體系帶來的好的結果之一。這個體系是一個結構性、健全的、可持續的建設工程,涵蓋公司、家庭、行業、社會,涉及到行為,精神,思想等等,個人覺得胖東來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它打造了優秀的企業認知體系榜樣。
企業認知體系的構建同時也是企業價值體系的構建、重塑的過程。我覺得企業認知能力提升基礎上的企業認知體系建設,是今年下半年,或者說未來不短的一段時間,大部分企業需要做的事情,無論我們是想度過現在的難關,還是想在未來幾年持續發展得更好。
二、心態:
打造積極的組織心態
關于個人心態,我們常常聽到“心態崩了”,“焦慮”這類的詞語,可能不少企業今年上半年也是這種焦慮的心態。
企業組織心態,反映在我們的核心人員,核心團隊,更反映在數量巨大的基層,一線員工。一個企業的企業心態是否正向發展,很簡單,看看企業員工日常時的面部表情,看看一線員工工作時的精神面貌,神態,語氣就可以。
我們要去打造積極的組織心態,面對現狀、行業、外界環境,一邊能腳踏實地做好原有各項基礎工作的同時,一邊沉下心來思考每個環節、每個業務單元。積極不等于一遇到什么事情,想都不想就去處理,而是要建立有效率有價值的積極心態和組織行為。
保持企業心態的穩定性,零售行業不需要太多的刺激性行為,大起大落不是什么好事;另外面對目前的大環境,以及未來更多變的環境、競爭,一定要有堅定堅強的心理,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建立快樂的工作氛圍,行業內多協同,大家多一起交流,探討,共同越走越好。
三、效能:
結合實際持續提升企業組織效能
這一點是很多企業長期在做或已經在做的工作,不再重點分享,簡單分享幾點:
一是我們經常提到提升效率,但后面我們要多關注提升組織效能。效率和效能的區別,第一是執行和戰略的分別;第二是前者反應的是正確地做事,后者是做正確的事,兩者相比,現階段做正確的事更關鍵更重要更緊急。
二是提升組織效能,是從戰略到轉化到執行,三個層面通盤協調統一的事情,缺一不可,特別是在戰略轉化環節;
三是學習優秀的企業、案例,更要結合實際,先分析清楚企業的現狀,總結明白企業發展的歷史,再去規劃、推進。
四、價值:
打造或重塑企業價值體系
前面我們提到了企業認知體系的構建同時也是企業價值體系構建、重塑的過程。
不嚴格的按照書本定義來解讀,我把企業價值鏈、價值體系,整理為兩部分:企業提供的價值和企業的價值觀。
企業提供的價值,包含我們對內對外提供的價值,對社會對行業貢獻的價值,對我們的員工、合作者提供的價值,對我們的服務對象提供的有形、無形的價值等等。我們需要在思考企業認知體系的基礎上,重新梳理和審視企業價值體系,我們所提供的價值邏輯,價值分類,內外價值是否協調統一,有形無形價值是否相輔相成可持續,涉及到的價值思想、行為、習慣等,需要我們靜下心去思考,當然,這件事情的前提還是前面提到的企業價值體系的建設。
另外企業價值觀念的建設,也是需要我們去重點規劃的。企業價值觀,員工價值觀目前處于什么階段,要走到什么方向,企業價值觀一方面要包含的更全,不僅僅是為了經營需要去設計,更要基于人的個體、人性去考量規劃,另一方面企業一定要有正能量、舒適的引導機制。
五、探討三個問題
分享完以上內容,再討論三個問題(問題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分享出來,供大家思考):
1、加法還是減法
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是應該做加法還是做減法?
我們這里提到的是廣義的加減法,不僅僅是業務方面,所有和企業發展有關的東西,有形的無形的,思想的行為的都在思考范圍內。
減法是為了讓我們減輕負重,讓我們更簡單些,不那么復雜那么累地去做事,去發展;加法是把明顯缺失的,不足的東西加進來,讓我們更健康些,更穩定些。
2、回歸還是創新
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是回歸到零售本質還是去積極創新?
我們鼓勵有價值的創新,探索,反對為了創新去創新,或者自我標榜的創新,那么接下來把我們的核心精力多回歸到本質的東西上還是多用在積極創新上?
3、過去還是未來
鑒往可知未來,我們要把戰略,把核心精力放在抓住未來上還是彌補過去上?
我們既要有看到未來,抓住未來的智慧,更要有面對過去,為過去補課的勇氣。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綠柳成蔭繁花似錦是美景,枯木凋零寒冬飄雪同樣別有韻味,無論是美好的時刻,還是艱難的時刻,只要有我們這么多的同行、朋友在,大家一定會越來越好,期待,祝福。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