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力的N種打造法
出品/聯商VIP專享頻道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 周勇
2020年聯商網大會期間,我曾在聯商網發表過《商品力的七大源泉》一文。該文認為:商品力來自七個泉眼,它們是:生產力、營運力、互動力、合作力、展示力、消費力、洞察力。這七個泉眼產生了商品的七大動力,支撐了商品力,生產力與營運力是商品的物質屬性,在商品的形成過程;互動力、合作力、展示力是商品的流通屬性,在商品的流通過程;消費力與洞察力是商品的消費屬性,在商品的消費過程。
商品力歸根到底是商品本身的誘惑力。好的商品,那種完美精致漂亮,使人無法抗拒!比如食物,看起來好吃,吃起來真的好吃,吃過以后回味更好吃,所以,吃了以后還想吃!這就是誘惑。
(一)為什么零售業越來越關注“商品力”?
聯商網今年首推“商品力大會”,揭示了零售業穩健發展之道,即“商品為王,品質為魂”。記得2017年聯商網大會以“重來——除非我如顧客所愿”為主題,提出了“回歸零售的商品與服務”的主張。2020聯商網大會號召行業一起探討“商品的力量”。在“2022盒馬新零供大會”上,侯毅以“盒馬全面走向商品力建設”為演講題目,多維度闡述了“商品力是零售企業的核心能力”的觀點。
為什么要關注“商品力”?
首先,零售本來就是以更高效率、更好體驗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行業;
其次,在工作、生活、事業都極不確定、極不容易、極不安心的當下,消費者對零售服務的期盼也更聚焦商品本身;
在人人都可以是零售人的當下,專業的零售業者更需要培育自身的綜合商品力,以支撐較好的服務體驗與較高的零售效率。
(二)言行不一的中國古代
中國古代圣人一直是理想主義者與夢想家,他們口口聲聲說經商要“先義后利”“不言利而利自生”,歷史上也確實有不少誠實經商致富的范例。但商業實踐的民眾體驗則是“無商不奸”。
元末明初浙江青田人劉基,他在隱居時所寫的《郁離子》中有一篇《蜀市三賈》,講述了三個不同的賣藥人:其一,只賣良藥,且不虛價;其二,良與不良,分等售賣;其三,不取良藥,惟其多賣,大富。其二靈活應變,適應多樣化需求,也能適應市場。唯有其一,誠信公平,對顧客負責,但結果最慘。
上述三種商品力(優質誠信的商品力、分等分級的商品力、低質低價的商品力),主要側重營銷方式。這個故事有三點啟示:第一,如果不善于營銷,光靠誠信,在古代就已經不行了;第二,低質低價營銷在我國延續了千百年,至今依然十分有效;第三,分等分級的銷售是很有效的營銷方式。
(三)當下的五種商品力
當下零售,陰盛陽衰,線下開著“陽店”,顧客寥寥無幾,這都是手機不離手惹的禍,只要手機在手,分分秒秒被引流到線上“陰店”消費。如果沒有手機,就不會有那么多顧客流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也不會有那么多焦慮。但開放、便利、向前,卻也像滾滾洪流,奔騰向前,勢不可擋。
當下有五種細分的商品力(低價商品力,高性價比商品力,優質商品力,時尚商品力,專屬商品力),在市場中顯得特別活躍。
(1)低價商品力。這是一個“有錢人擠沒錢人牙膏皮的時代”,有時候還需要從米糠里打出油來,那就必須用低價。最近經常刷到“秀秀搞笑段子”,每個段子都編得很精彩,每一句話都說得很有才。她也直播賣貨。我看賣的都是一些日常用的幾塊錢一件的商品,便問她:為何不賣一些貴點的東西?她立馬回話說,現在誰還買貴的,除非他不看手機。其實,便宜的東西,不僅窮人喜歡,富人也喜歡。日前為老人買了個拐杖,配送到小區附近的驛站,實際支付八毛七分錢,有三角支撐,有夜燈,還配了兩節五號電池。低價的東西,雖然品質良莠不齊,但總有一款適合你。
(2)高性價比商品力。雖然消費者始終以自己的消費體驗在衡量“性價比”,但在無差異價格競爭白熱化以后,商人們才開始真正重視“性價比”。“優選”“極貨”等品牌符號的出現充分體現了“好貨不貴”的理念。以毛巾為例,從前的414毛巾,全棉、吸水性好,擰干時沒有黏連感。后來出現了低廉毛巾,質量就大打折扣。再后來,當我初次接觸某嚴選平臺的首款毛巾時,真的感覺從前的好毛巾又回來了。
(3)優質商品力。優質首先是要求商品內在質量上乘,但內在質量好的商品,即所謂“高質量”不一定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更不一定具有市場競爭力。市場營銷中有一個經典案例:有個家具商說,我們的家具從樓上扔下去都不會摔壞,但消費者就是不買,這是為什么?這時候有人說:問題就在于消費者買家具不是為了從樓上扔下去的。這也就是說:商品的情感屬性比物理屬性更重要,消費的感性認知及其適用性是商品能否被消費者接受的關鍵。
消費者認可的其實不僅僅是商品,更是商品的品牌以及價值符號。所以,優質商品力一旦離開品牌,就很難有市場力。財富集聚、對商品安全的擔憂、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及國際交流,使人們對優質商品的追求成為消費的必然趨勢。對有錢人來說,一般不存在消費升級與降級問題,消費升級的全線崩潰、破產與流產,主要是對只靠打工養家糊口的工薪階層來說的。
(4)時尚商品力。我在1987年曾在《華東經濟管理》發表過一篇題為《論時尚商品的經營策略》的文章,當時認為,市場出現時尚化趨勢,主要是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商品供應日趨豐富,花樣不斷翻新;另一方面是居民購買力急劇增強。而在當下這個“講故事搞營銷”的時代,時尚化多半是營銷者與社群的推波助瀾。追求時尚,是人之常情,更何況是“愛擺譜”的中國人。時尚,可能是高檔的,比如有些人就喜歡幾萬元一個包包,幾千元一個電吹風,也可能是廉價的或是低俗的,如“浪漫紅裙”。總之,商品潮起潮落,更迭加快,市場生命周期縮短,是時尚時代的基本特征。
(5)專屬商品力。中國人特別喜歡搞特殊化,人無我有,就感覺特別有面子。在一個面子社會中,就會出現各種所謂“特供商品”。過去有特供酒、特供煙、特供菜以及被打上“內部供應”標簽的各種商品,有一包“白殼子香煙”就似乎感覺很有來頭。這種心理源于“短缺經濟”與“特權思維”。到如今,因為買不到,所以,用茅臺酒請客送禮,成為特有面子的事情。專屬商品在營銷上主要是“定位”的產物,如小孩用的保護視力的臺燈,2500元一臺,我居然買了兩臺。也許是智商稅,也許真的有用。因為考慮到學校從幼兒園開始就已經廣泛使用該死的投影、觸摸屏等電子產品,孩子回家后還要挑燈夜戰,就寧可花錢買個安心。
(四)持續的商品力思維
做商人,一是要跟上時代,二是堅守陣地,兩者缺一不可。跟上了時代,飄起來,丟了陣地,就什么也沒有了。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丟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上百度與微信也找不回來。
(1)品牌力。最找不回來的就是“品牌力”,品牌力堅守的是一份承諾與誠信。一旦失信,故事變事故,就會前功盡棄。這是一個“品牌爆炒”的新時代,品牌成長的軌跡發生了劇變,從“長期精耕”轉變為“突然爆發”,有成功,也有失敗,有良心,也有無良,其背后的很多故事與事故,消費者一無所知,面對很多所謂的“新產品”“新品牌”,消費者一直在支付“智商稅”。因此特別需要“品牌回歸”。品牌的核心是“附加價值”,一是功能性;二是情感性。附加價值在消費者使用、感知、體驗、傳播、確信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需要經歷時間、風險、危機的錘煉。
(2)洞察力。有個問題我一直搞不明白:最近十年來,風口一波接著一波,但在風口中大把撒錢的投資人應該都有一定的專業度,為什么很大部分都敗下陣來?是害怕失去機會?還是把一副好牌打爛了?或者說,市場本來就有很高的淘汰率?我似乎隱隱約約地感受到,投資者并沒有深入洞察消費者的群體需求,坐在辦公室里做可行性分析,沒有不可行的。一旦深入大眾的“消費旅程”,也許就會改變方向與策略。所以,商品力的建設首先不在于你有多大的能耐,關鍵是要找到杠桿的支撐點。不僅要洞察消費,更要洞悉社會,不管你做得有多好,不管你有多強大,人家說你不能干,你就干不成,你就只能去賣菜賣肉賣水果。
(3)創新力。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國商品極大豐富,我們都是受益者。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喜歡進口商品。這與崇洋媚外沒有半點關系,完全是基于消費者對商品的感知。外觀、包裝、口感等各個方面,都可以體驗到“人性化的設計”。就憑這一點,我們還有很大的學習、應用、創新的空間。
(4)整合力。如今各行各業都越來越重視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其實質是注重企業間的合作。它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即把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使供應鏈上各企業分擔的采購、生產、批發和零售的職能成為一個協調發展的有機體,突破了部門、企業間的本位主義,促進部門、企業間的相互合作,實現了資源的優勢互補,實現了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在企業間的合理流動,增加了整個供應鏈的效率。
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要將顧客所需的正確的產品(Right Product)能夠在正確的時間(Right Time)、按照正確的數量(Right Quantity)、正確的質量(Right Quality)和正確的狀態(Right Status)送到正確的地點(Right Place),并使總成本達到最佳化。零售企業要重新思考優化供應鏈的路徑。如目標優化(提升顧客滿意度與降低營運成本)、模式優化(改善零供關系與合作方式)、流程優化(供應鏈一體化與信息動態共享)等。
(5)市場力。任何創新的落地,都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如果商品的推廣沒有力度,再好的創意與產品都沒有力量。所以,品牌力、洞察力、創新力、整合力等等,最終都要通過市場力來實現。
(6)控制力。不僅包括成本的合理控制,更包括風險與危機的預防和控制,沒有控制力,就沒有一切。
商品首先是生產出來的,所以,商品力的提升必須借力新技術、新工藝、新系統、新組織。商品是靠品牌帶出來的,沒有品牌附身,商品就一錢不值,所以,商品力的培育要以品牌為基礎。商品也是賣出來的,沒有賣就沒有買,賣方足夠多,才能使買方享受到市場開放的紅利,所以,壟斷是商品力的天敵。商品在現代社會更是互動出來的,消費者的每一次體驗與分享,都使商品離市場更近,與消費者更親。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