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一家親賈建全:如何破解超市生鮮盈利難?
當下超市行業面臨著生鮮品類盈利難的問題,青海一家親董事長賈建全認為,首要在于采購環節。通過把控市場行情的變化,來為超市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生鮮經營一定是可以盈利的。
以下為完整文字實錄:
現如今,很多大企業給大家傳遞出一個錯誤的認知,總感覺超市里的生鮮,特別是蔬菜這方面一定會虧損。
不虧損,還反而不對了。
回望過去,大家對生鮮經營方面不夠專業。
靠低價來引流,那虧損可以理解。
但是百貨的利潤原來高,現在線上沖擊大了,沒能夠補損的話,生鮮再虧損,那整個店經營肯定是困難的。
生鮮經營好的話,依然是可以有利潤的,而且利潤很可觀。
我們那邊有一個全國的大型連鎖企業開的一家店,那里邊有一個做蔬菜水果的聯營商
我告訴大家,可能大家都不敢相信:一個春節的銷售額的利潤,可以在西寧買一套房子。
這就是聯營模式帶來的利潤空間。
生鮮經營,一定是可以盈利的,在保證遵循市場價的基礎上。
這個市場價不是和同行業比較,要和菜市場,和那些早市的去對比。
沒必要一味的去和同行業比,還是有合理的利潤空間。
從采購環節,通過市場行情來創造更多的利潤。
大家知道生鮮這一方面的市場行情變化很快的。
比方說我們的采購進行批發市場以后,第一時間不是先采購,而是把整個市場的行情,每一個單品了解一下它的量。
因為量,決定著市場行情。
然后再決定我們先采哪些品類,最后再采哪些品類。
先采的一定是量少的,因為你采完就會漲價。
量多的一定放到最后采購。
因為放到最后價格一定是降價,就是通過采購來創造效益。
接下來,我們要通過量,來給批發商去談價格。
沒有量,人家批發商和供應商不跟你談。
你給供應商談價格唯一的理由只有量,話語權就是在量上說話。
我們很多超市都是根據門店的訂單量來采購。
這種會導致越做品類越少、單品越少、數量越少,結果就會做“死”掉。
門店的下單量只能作為采購的參考值,一定是按照市場行情的變化,來決定調控采購量。
比方說,價格、品質等方面去結合。
品質好的我可以多采,品質不好的我可以少采,價錢偏高的我也可以少采,價錢低的我就可以大量采。
更全面的,更多因素來考量。
如何采?如何賣?
一個不懂得銷售的采購,不是一個合格的采購。
一個不懂得采購的運營,不是一個優秀的運營。
所以說真正的利潤點,第一是源于采購。
采購需要通過結合市場行情,來給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掌握其靈活性。
我們采購很辛苦,有的是凌晨兩三點,晚的話四五點。
好商品在兩三點的時候就沒了。
采購四五點去的時候,就采不到好的商品了。
或者說好商品被別人采購以后,再做二次批發給你,那利潤空間就少了。
所以采購既然辛苦,能2點起的別4點起,有時候你早半個小時都不一樣。
通過市場行情的變化,給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還讓消費者感覺到商品價格很低。
低價的同時依然保有相對的收益利潤,這就是因為顧客不清楚行情的變化那么快。
你就又打了低價形象,又創造了利潤,又沒有損失毛利,多好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